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2018-05-06 12:01:35)
分类: 学科教学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俭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学习这首曲,我们不仅会感受到一种凄凉的秋意,更了解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技法,同时开拓和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创造能力。

学生分析:

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并拓展学生的思维。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写、说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几千年来,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铭心。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催下……

(音频:陈星《流浪歌》)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让他们随着凄苦哀伤的音乐带着满腔的激情和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听完这首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这首歌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最容易思念自己的故乡及亲人?

2.同学们知道吗?早在我国封建时期的元代,有一位叫马致远的著名曲作家写了一首经典之作《天净沙·秋思》,写的就是漂泊羁旅的游子之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72页,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感悟思乡之情及景色的残破美,从而体会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写作技法。]

三、背景知识简介

1.关于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晖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曲有散曲与句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3.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4.关于作者。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年轻时也曾热衷功名,但是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他一直未能得志,几乎一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通过对文体及作者等背景知识的简介,使学生了解文化常识,从而达到不仅积累知识,而且帮助理解课文的目的。]

四、课文分析:

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的作品吧!

课中休息,欣赏同学们的作品——《天净沙·秋思》(课前布置学生作画,教师将学生作品扫描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2.挑起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画与课文结合起来分析,感受这首散曲的意境。

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体会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写作技法。]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和联想扩写这首曲,可以以“我仿佛看到了……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把自己当作是文章中的主人公。(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绘画)请同学们分小组,先在组内说,然后选出你们认为说得好的同学到台上说。

提示:注意情景交融。

先小组练说,再指名说,并稍加讲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在于为学生创造地学提供一个空间,将课文延伸,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以画促思,让学生们的个性在绘画和解说中得到充分发挥。]

六、作业设计:(任选其一)

1.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2.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

3.联想自己与他人的一段思念家乡的经历,写成文章,或联想出一两句古诗。

4.收集思乡的诗句,并与本文比较它们的异同。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在于使学生初步具有创造能力,运用分析、练笔、比较等途径来理解课文,掌握寓情于景的写作技法,提高对诗歌的审美体悟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