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苏园之耦园
标签:
耦园 |
分类: 2020 |
跟前面几家古典园林相比,耦园显得很“年轻”。我说的年轻不仅指园史(耦园始建于清初),也指耦园向公众开放的时间。百度耦园,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耦园的东花园部分修复后向公众开放,仅一年即关闭,这一闭就是十年。八十年代后再度开放东花园部分,但它隶属于东园,直到1993年政府拨款680万元,全面整修中部住宅和西部花园,修复完整的耦园。这次整修并非针对耦园,而是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整体规划,耦园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耦园面貌,烙上了这一印迹。





进入耦园大门,先是门厅,匾额“偕隐双山”,抱柱联“逍遥于城市而外;彷佛乎山水之间”,都是呼应隐逸主题的。屏风中央是木刻周退密撰《重修耦园记》,两侧墙壁也是木刻诗抄书画,很有书卷气。门厅后的门楼,砖额“平泉小隐”,正对主厅“载酒堂”,对联:“东园载酒西园醉;南陌寻花北陌归。”主厅内部陈设雍容典雅,这里是园主夫妇接待朋友宴饮聚会之处,所以,载酒堂后面的门楼砖额为“诗酒联欢”。

离开中轴线,穿过碑廊,进入东花园,首先见到这幅砖刻对联“耦园住佳偶,城曲筑诗城”,横额“枕波双隐”。这幅对联太有名了,我从仓街停车场一路走过来,沿途的耦园引导路标上都是这两句诗,它通俗易懂,简直就是耦园广告词。还有一说,此对联为女主人严永华撰书。这种说法,导游哄哄游客也罢,我可不敢信,严永华向沈秉成表白自己“于归既受慈闱训,风始周南雅咏多”,一个谨守礼教女德的大家闺秀,怎么可能这样高调炫耀?






东花园的中心是一座黄石假山,原涉园遗留的。此假山名声卓著,说苏州园林湖石假山看环秀山庄,黄石假山看耦园。假山中部有一道“邃谷”,把假山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临水,为假山主体,伟岸高耸,峭壁上一棵苍松斜逸水面;西面部分体量略小,拾阶而上,山顶略平,置一石桌石凳。清风明月一壶酒,惬意。





“城曲草堂”是东园的主体建筑,门口对联“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住在园内,如在山林,听风中松涛,看雨打芭蕉,令人神往。相邻的书房“还砚斋”,斋内《看松读易图》两侧对联“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还砚斋内置一雕刻极繁复精美的飞罩,木色纹理泛出润泽,水榭山水间内也有这样的飞罩,是园主人之爱?够得上奢华了吧?
西花园主体建筑织帘老屋是园主的书屋,与后庭的藏书楼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院落。沈秉成藏书丰富,他还是文物收藏家、鉴赏家。取名“织帘老屋”表示园主向往躬耕读书的清贫生活,厅内对联:“织帘高士传家法;卜筑平泉负令名。”这里有个典故,说南朝齐吴兴人沈驎士家贫,一边织帘一边诵读诗书。因为沈秉成也是吴兴人,且同姓,所以称“传家法”。对联夸赞沈高士笃学树立榜样、沈秉成筑园读书赢得美名。这种赞美且笑笑听吧。沈驎士未进仕,以织帘维持生计,读的可是清贫之书;沈秉成做到巡抚大人、两江总督之高位,真要传家法的话,他哪能置地筑园?
我没找到耦园官网,只找到微信上的耦园公众号,又一次感受到它的“年轻”。微信公众号的好处是众园林官网上那些程式化栏目一概不见了,耦园公众号文风活泼,每期推文都附有精美的照片,且更新快;遗憾的是,沧浪亭、拙政园等老牌园林官网上必备的园史文献资料,耦园公众号上一概木有,它多的是写情书比赛、传统婚礼体验、小孩昆曲学艺等等活动。目标指向明确,配合平江街区旅游。
耦园被描述为一个“爱情”主题园林,旅游文化定位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在耦园史上,除了沈秉成严永华伉俪之外,还有其他园主以及与耦园相关的人事,因不合主题都淹没了。比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批文化人或租或借住耦园,其中有两位颇有影响的人物,一是钱穆,他在耦园专心著述,完成了《史论地名考》等著作;二是杨荫榆,她因女师大风潮黯然卸职回到苏州后,曾倾其积蓄办了一个二乐女子学校,租用过耦园东花园。耦园本可以呈现更完整、更丰富的园史文化。“爱情”主题定位还带来一个麻烦,就是易滑向渲染而模糊史实,园主沈秉成严永华伉俪被描画为一对神仙眷侣。官方资料发布缺席,网上多的是复制粘贴,不够严谨。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有俞樾《安徽巡抚沈公墓志铭》、杨艺《耦园沈秉成与吴中真率会》、邱杨炎《静好缘从翰墨来——试析耦园夫妇的定情诗》等,疏理几个关节点:
第一,沈秉成前有张氏、姚氏两位夫人,均过世,严永华是他的第三位夫人。同治三年(1864年),“公之丁父忧也,亲赴山西奔丧,眷属仍居京师;公继配姚夫人及二子,皆以喉疾卒。公自晋归,不及见矣”。(俞文)同治五年,沈秉成娶严永华。《鲽砚庐联吟集》收录六组定情诗,沈秉成有诗序:“同治丁卯十月,严氏永华少蓝来归。秉成先与其兄缁生太史婕周明经相友善,婕周曾以少蓝和诗六章见示,今犹记忆。即次韵为定情诗索和。”这段姻缘的牵线人是严永华兄长,他是沈秉成同僚好友,显然沈、严二人在婚前就彼此了解并倾慕对方的才华,如严永华诗句“静好缘从翰墨来”。时沈秉成四十四岁,严永华三十一岁。男主人公人到中年、经历两次丧妻之后能获得如此佳偶,而女主人公待字闺中这么多年,终于嫁得如意夫婿,这样的“爱情”婚姻在古人确实是极难得的。
第二,1872年,沈秉成任苏松太道道台后来到苏州,携严永华借住在拙政园,时园主为江苏巡抚张之万。同治十三年(1875年),沈擢升河南按察使、调四川按察使,均谢不赴。1874年沈秉成购得已荒芜的“涉园”,聘请画家顾沄规划,花了两年时间建成,取名“耦园”,含隐逸和夫妻双栖之意。夫妇二人在耦园度过了八年静好岁月,光绪十年(1884年)离开苏州。
第三,沈秉成耦园时期有积极的社交生活,他是“吴郡真率会”核心成员。别以为文人雅集就是吟诗唱和,中国古代,文人的另一个身份多为官员,做官才是职业,吟诗作画是修养。杨艺的文章梳理了沈秉成的仕途轨迹与“吴郡真率会”之间的关系,将其概括为“弃常熟投合肥”。“常熟”指翁同龢,沈秉成是咸丰六年(1856年)的进士,与翁同龢同榜,翁是他早年重要的政治资源。“合肥”即李鸿章,“吴郡真率会”大抵为李鸿章系统在江浙的人脉圈子。晚清政坛已步入李鸿章时代,沈秉成通过耦园时期的真率会平台,打开仕途新局面。光绪十年(1884年),沈赴任顺天府尹,继而升任安徽巡抚,直至两江总督。沈秉成从未把耦园作为人生归隐地,把耦园的沈严夫妇看作世外桃源里的一对神仙眷侣,是我们对“爱情”生活的文艺想象,特别贴合来逛平江路的小资游客。
耦园位于东城墙下,它的整体环境比较特别,三面环水:南北前后门临水,为城内河道,园子自带水岸码头,颇有“人家尽枕河”的感觉;东面则是浩荡的护城河。耦园的构园特色被归纳为“一宅二园”:自临河的南大门进入,沿中轴线向北,依次经过轿厅、门楼、主厅到达后楼;中轴线东侧是原“涉园”废墟上修建的东花园,是园林景观主花园,西侧为沈家扩建的西花园,没有水系,仅一座庭院假山;而园子最北端的后院是比较高的两层楼房,且横贯东西两院,似有把整个园子怀抱起来的感觉。这是一个整体性的设计。
在耦园能感受到设计的用心和细节的美。一对人到中年的夫妻,来到江南富庶之地建自己的爱巢,他们有财力有品味还有闲暇,可以聘请自己满意的设计师,并参与园子的规划。漫步耦园,有一个现象突出,就是耦园回廊多,从中轴线上的住宅区出发,到东园、西园的任何一处亭、榭、楼、阁,都有回廊相连。我固执地相信这与女主人介入设计有关,想一想,她去东园山水间弹琴、登听撸楼观船、去还砚斋作画吟诗,或者到西园藏书楼寻书,这些贯通的廊道冬挡雨雪、夏避暑热,不怕湿鞋,回廊上的花窗还带来一路移步换景的惊喜。一般来说,大户人家的女子嫁为人妇,哪有可能按自己的愿望打造一个新宅院?从这一点来说,严永华很幸福。





进入耦园大门,先是门厅,匾额“偕隐双山”,抱柱联“逍遥于城市而外;彷佛乎山水之间”,都是呼应隐逸主题的。屏风中央是木刻周退密撰《重修耦园记》,两侧墙壁也是木刻诗抄书画,很有书卷气。门厅后的门楼,砖额“平泉小隐”,正对主厅“载酒堂”,对联:“东园载酒西园醉;南陌寻花北陌归。”主厅内部陈设雍容典雅,这里是园主夫妇接待朋友宴饮聚会之处,所以,载酒堂后面的门楼砖额为“诗酒联欢”。

离开中轴线,穿过碑廊,进入东花园,首先见到这幅砖刻对联“耦园住佳偶,城曲筑诗城”,横额“枕波双隐”。这幅对联太有名了,我从仓街停车场一路走过来,沿途的耦园引导路标上都是这两句诗,它通俗易懂,简直就是耦园广告词。还有一说,此对联为女主人严永华撰书。这种说法,导游哄哄游客也罢,我可不敢信,严永华向沈秉成表白自己“于归既受慈闱训,风始周南雅咏多”,一个谨守礼教女德的大家闺秀,怎么可能这样高调炫耀?






东花园的中心是一座黄石假山,原涉园遗留的。此假山名声卓著,说苏州园林湖石假山看环秀山庄,黄石假山看耦园。假山中部有一道“邃谷”,把假山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临水,为假山主体,伟岸高耸,峭壁上一棵苍松斜逸水面;西面部分体量略小,拾阶而上,山顶略平,置一石桌石凳。清风明月一壶酒,惬意。
(东园水景和水榭“山水间”,说女主人爱在此抚琴,琴音水气缭绕。)





“城曲草堂”是东园的主体建筑,门口对联“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住在园内,如在山林,听风中松涛,看雨打芭蕉,令人神往。相邻的书房“还砚斋”,斋内《看松读易图》两侧对联“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还砚斋内置一雕刻极繁复精美的飞罩,木色纹理泛出润泽,水榭山水间内也有这样的飞罩,是园主人之爱?够得上奢华了吧?
西花园主体建筑织帘老屋是园主的书屋,与后庭的藏书楼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院落。沈秉成藏书丰富,他还是文物收藏家、鉴赏家。取名“织帘老屋”表示园主向往躬耕读书的清贫生活,厅内对联:“织帘高士传家法;卜筑平泉负令名。”这里有个典故,说南朝齐吴兴人沈驎士家贫,一边织帘一边诵读诗书。因为沈秉成也是吴兴人,且同姓,所以称“传家法”。对联夸赞沈高士笃学树立榜样、沈秉成筑园读书赢得美名。这种赞美且笑笑听吧。沈驎士未进仕,以织帘维持生计,读的可是清贫之书;沈秉成做到巡抚大人、两江总督之高位,真要传家法的话,他哪能置地筑园?
织帘老屋前面还有一间小斋“纫兰室”,女主人严永华有诗集《纫兰室诗钞》,那么这里是她的书房?不像,房间小,光线暗,或者她喜欢“纫兰”两字,这小屋就以此命名?纫兰室和织帘老屋之间的庭院,就是耦园的西花园,一座太湖石假山。东花园的黄石假山有气势,这里的湖石假山显玲珑。假山上还置了一段粉墙,从纫兰室的木格花窗望出去,那山石像是从墙壁中突围而出,可谓趣味吧。
织帘老屋的后面是两层高的藏书楼,中间四方天井,湖石花坛植牡丹,还有一棵高大的槐树,这个小院落另有一份洁静。
耦园总体面积不大,小有小的好处,你可以更从容地体味它的精致细巧;而且少有旅行团,游客少,更添了一份安逸。漫步在耦园,你会注意到很多细节。我就拍了好多漏窗、飞檐戗角和屋顶雕塑的照片。我去的第一个园子沧浪亭就以漏窗为特色,沧浪亭有一百零八个漏窗,个个不重样。耦园漏窗的数量肯定赶不上它,但是,我觉得耦园漏窗更耐看,形式多有变化。东花园里东西两侧的走廊上各有一组形式别致的漏窗,它把门和窗合二为一,在走廊的斜坡上错开排列,像两道半开半遮的门。东廊上是白粉墙窗,西廊上则是朱漆木窗。西花园里走廊上也有一对造型复杂的太阳花窗,使这一段走廊不显单调。至于那些檐角和屋顶上的雕塑,只要一抬头,它们就会扑入你的视线,那些鸟兽花草祈福避厄,也给我们带来惊喜,在你抬头的那一刻。
这组“初识苏园”系列从初春写到了仲夏,可以告一段落了。我依次拍了沧浪亭、拙政园、留园、艺圃、网师园、狮子林、虎丘和耦园八个园子,我去的时候,还是非常时期,园子里游客少,而现在苏州的园林旅游已近恢复。我还会再去的,在合适的时间和心境,至少,已经种下了一棵去园子喝茶的草。前一段时间,园林里的茶室都不开放,但我看到了每个园子都有自己的茶室,各有其趣。我想好了,秋高气爽时,去留园的冠云楼喝茶,看冠云峰上云卷云舒;夏天有阵雨的日子去狮子林,在指柏轩上一暏电闪雷鸣中的狮子峰;人间四月天,当去网师园露华馆,牡丹花开,满庭烂漫;冬日暖阳,上艺圃延光阁,一杯清茶晒太阳;凌雪寒梅之际,虎丘遍植腊梅的冷香阁该是怎样的茶香啊------想想都美!
前一篇:初识苏园之虎丘
后一篇: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