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平庙前街:小河环绕的水城

(2017-06-09 12:20:33)
标签:

文化

    民国时期,庙前街位于临平最北面,走出庙前街北面的北庙弄就是农村,现在庙前街这个地名已被被废止,只留下庙前社区和庙东社区两个地名。

当年的北大街是一条很有特色的街。庙前街地名的来历是因为当时在北庙弄的正前方有一座庙,临平人称为“大北庙” (现浦发银行余杭支行的位置),庙前有条河,河上有座石拱古桥,河前有条街,因街在北庙前面,所以这条街就称为庙前街。从当时庙全街的地理位置看,下塘河流到这里形成十字交叉,向东流过肖家桥(现教师进修学校宿舍)后与梅堰河相接;向西流到水车埠头方家桥(现保健路第五人民医院)与河里河相接,并与上塘河贯通;向南达下河埠头;向北流到一号桥(现邱山大街交通大厦)与禾丰港相连后通向大运河。所以当年庙前街一带可谓是河流怀抱,小桥流水,置身其中,体味的是曼妙悦目的江南水乡意境。

庙前街一带河流纵横,自然桥也多。当年庙前街四周的河面有八九座桥。桥因地制宜,造型各异,既有石拱桥,如北庙古桥、迴龙桥、麻油桥、斜桥、杨家桥;也有石阶平桥,如庚申桥;还有肖家桥、油车桥、方家桥、木桥浜桥这些用条石铺砌成的平桥。

庙前街的民居依水而筑,颇具特色。背水面而建的民居往往一半建在河边,另一半延伸到河面,有的用石块砌成的石柱支撑,有的用几根粗木支住屋面地板。河边建有河埠,走下石阶到河埠便可浣洗衣服,淘米洗菜。临河而建的房屋,有平房也有楼房,大户人家筑过街楼。北庙桥下赵家、唐家,庚申桥下的郎家的一路街面都建有廊檐,行人走路,夏天晒不到太阳,雨天不打雨伞也不会被淋湿。河边还有一排排美人靠,每天有人倚坐在美人靠上观赏河景。由于这一带地势较低,所以每到梅雨季节,几场暴雨过后,河水上涨,有时河水会漫到居民家门口,赤脚走出门槛便可淘米洗菜,真乃人在水中走,船在河里行,一派别样风情。

庙前街最有名的莫过于大北庙了,北庙史称“申将军庙” ,至于庙中祭祀的是谁则有多种说法。南宋咸淳《临安志》记载:“申将军庙,在临平陡门桥北三十步,乡民祈求田蚕古祠。父老相传,为楚申明父。白公作乱,楚王命明伐之,白公杀其父,后人立为祠。”而清朝梁学昌所辑的《庭立纪闻》则认为《春秋传》无申明之人,“申明,必鸣字之讹,所祀者当是申鸣,故称将军,非其父也。”另一种说法是庙中祭祀的应是楚国大夫申包胥,宋代庙里的一块残碑有此记载。而国学大师俞樾“向疑楚臣不应立庙于此,或即伍子胥庙。盖临平为钱塘江入海处,子胥潮神,固宜有庙。”后来他看了《梁氏纪闻》一书,“知宋时已有申明父之称,父者,男子之美称,不必疑鸣之父矣。”明嘉靖《仁和县志》倾向于庙中祭祀的是申包胥,推测“旧都亦有此祠,宋南渡,因迁建于此。”因此,申将军庙究竟祭祀的是谁,至今没有定论。不过临平普通百姓并不叫它申将军庙,因庙在镇北,所以大家习惯叫它“大北庙” ,到庙中祈祷,多有应验。

北庙始建年代无考。但从庙中有一块宋代残碑的记载和宋代俞琰有《题申将军庙》诗,则可推断北庙至少在宋代己建。此外,史书记载,明嘉靖二年(1523年)三月,曾任云南左布政使的塘栖泉漳人丁养浩带女婿、儿子、侄儿等游临平山,一叶小舟,从塘栖而来,傍晚时分,船至北庙河边,系舟上岸到北庙小憩后,游明因寺、将军殿、安隐寺,再回北庙小酌、就寝,可见北庙在明朝已是远近闻名,香火颇盛。

据居住在庙全街几十年的赵继峰先生回忆,大北庙有一个正殿,两旁各一个偏殿。走进北庙大门是一个戏台,戏台两边建有回廊,形成骑马楼格式,楼上可以坐着看戏,戏台下方是个很大的天井,可以站着看戏,清末民初常有水陆戏班前来演出。走过天井,便是供奉菩萨的大殿,菩萨很高,两边各站童男童女,据说是观音派来的送子菩萨。菩萨前有一张很大的供桌,供桌前有几个大蒲垫,供人朝拜,香火很旺,很是灵验。大殿东面的偏殿叫火神殿,供奉火神菩萨,四季香火不断,消灾去祸,保一方平安。解放初期,临平的消防总会就设在这里。大殿西面的偏殿称安魂殿,很有神秘色彩。旧时,临平人将北庙当作家庙,家中若有人过世,临平一带百姓有引领亡灵到北庙安魂殿上名的习俗,到庙中记上亡故人姓名后,便不会成为孤魂野鬼,逝者便可安息,家人也可放心。此外,北庙还是旧时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至十八日临平元帅庙会的行宫。这一天,人们抬着温元帅菩萨大轿,从北庙出发,遍历全镇街巷,止于元帅殿。此日,镇上热闹非凡,鼓乐喧天,迎会队伍逶迤数里,蔚为壮观。大北庙与河面之间还有一块宽阔空地,平时卖梨膏糖,说小锣书,现炒白果,卖五香豆,变戏法耍杂技,五花八门,非常热闹。遇到逢年过节,庙里演戏,庙外踩高跷,迎灯会,很有水乡古镇的节俗气氛。

庙前街因街面临河,所以也是古镇一个颇具规模的水陆码头。北庙前的一段河面建有好几个上货卸货的河埠,由于船只停靠方便,鱼虾换水方便,所以当时临平的鲜鱼行、水果行、地货行大都开在这里。塘栖、五杭、博陆、徐家庄等地的水产品、时令水果都用船运到这里靠岸,商家收购鲜鱼、水果、地货后,有的在本地销售,有的通过铁路、公路或水路运销杭州、上海等地。当时,叫得出名的北庙桥东西两堍就有赵生记鱼行、永兴鱼行、安益茂地货行、协和顺八鲜地货行、赵财森茶店等;迴龙桥南北有陈万隆、丁益昌、久和、公盛行、建新等五家地货行;庚申桥边有益记柴行、协和仁地货行、郁源盛水果行、康永昌豆腐店、协顺新米店等。此外,庙前街还有许多小商店和手工作坊,有做水车农具的木作坊,还有炒货店、纸马店、小饭店、雨伞店、铁匠铺、铜匠铺、米店丝行、小猪行等。在北庙弄则有好几家皮毛行,弄堂尽头是春成茧行,民国时期在此设北庙弄保国民小学,1950年迁大北庙,更名为庙前街小学。另外,庙前街一带还有三家诊所。一家是设在北庙桥东面的黄氏伤科,黄元根自清末定居临平后,以接骨上骱闻名临平四周;设在迴龙桥西侧的金青泉中医诊所在镇上也颇为有名;设在北庙弄的邬氏伤科,世居临平,诊所原先开在小陡门弄,后迁北庙弄,自清初的邬正健传到20世纪40年代末的邬谷香已是第六代,邬氏以治跌打损伤、接骨上骱而闻名。凡此林林总总,庙前街繁华市井可见一斑。

小河上的石拱桥,廊檐下的美人靠,还有河埠头淘米洗菜的女人;河里不时传来航船慢悠悠的摇橹声和手划船赶超大船时所溅起的水花声;鲜鱼行和地货行十分繁忙,不时传来装货卸货的吆喝声;而桥堍边的茶店里茶客满座,人声鼎沸,热气腾腾;大北庙的戏台前挤满看戏的人,优美的唱腔,悠扬的琴声,人们的喝彩声此起彼伏;此情此景交融在一起,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幅古镇充满江南水乡风味的热闹市井画面。20世纪90年代初,为解决集市贸易马路市场问题,在已停航的北庙河上覆盖水泥板,上面建起了北庙河小商品市场,共设摊位600余个,为当时临平规模最大的室内小商品交易场所。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古镇巨变。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今庙前街的街名已被废止,保留庙前社区和庙东社区两个地名。原先的庙前街一带早已旧貌换新颜,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成为临平老城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先前向东流去的庙前河后来成了一条暗河,现又重新开挖近百米并建成庙前河休闲街。如今,当你坐在休闲街遮阳伞下的坐椅下,泡上一杯清茶,怀古思今,虽然己没有了昔日的水乡旧景,却也为今日盛景而自豪,更为明日的辉煌而欣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