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山的民间传说
(2017-01-19 12:57:54)
标签:
文化 |
一、临平山名由来的传说
杭州临平,建镇于北宋端拱元年(988年),这座千年古镇坐落于杭嘉湖平原。天目山脉从西向东洋洋洒洒一路过来,到此遗下最后一座孤独无依而又风光秀美的临平山,由此向东,青山一点无。
临平山海拔217米,面积3•25平方公里。距今7000多年前,临平山只不过是海湾中的一个小島,经过千年潮起潮落,泥沙淤积,逐渐将水面隔断而形成一个泻湖,古时,先人在此以捕鱼为生,将鱼网在山间晾晒,因此,临平山古称晾网山。山下的湖古称临平湖,传说“此湖开,天下平;此湖塞,天下乱。”
于是便有了临平湖的名字,山也因湖名而称临平山。在唐代,有一个名叫邱丹的道家诗人隐居山中炼丹学道,留下不少古迹和诗文,所以临平山亦名邱山。临平山形如骆驼,有骆驼饮海之势,于是又有人将它叫驼山。但是人们习惯叫它临平山。
关于临平山名的由来,临平民间还流传着二个传说。
第一个传说说的是很久以前,深山岙里住着一个个子很高力气很大的人,名叫钱大王。他站起来头可碰着天,一脚能跨过钱塘江。他有一根鞭子,能把山赶来赶去。他的老婆和钱大王一样,个子也很高,力气也很大。
有一天,钱大王夫妻俩到绍兴白马山去玩,钱大王忽然打了一个喷嚏,震得山上石头都滚落了下来,山马上就矮了一截。他们一边走一边玩,看见有许多大山挡住了农夫进城的路,农夫们进一次城要翻好几座高山,来回要好几天,很是不方便。于是他和老婆商量,决定要把这些山移开,为农夫打通一条进城的路。
天刚黑,夫妻俩就动手了,钱大王肩挑两座山,手拎一座山,另外的山他就用鞭子赶着跑。同时,他老婆也用鞭子赶着一些山在后面跟着跑。钱大王嫌山跑得慢,不断用鞭子用力抽打,那些山只得拼命往前跑,不一会儿,就将老婆拉下了好长一段路,钱大王回头一看,发现老婆不见了,心里很是不放心,于是放下手中的那座山,转回身去找老婆,等找到老婆后,马上又急着赶山往前跑,由于天黑心又急,钱大王一时忘记了手中拎的那座山。被遗忘的那座山的样子很像一个酒瓶,又是钱大王拎来的,所以人们叫它拎瓶山,久而久之这座山就叫成了临平山。
此外,在临平坊间还流传着南宋宋高宗赵构与临平山的故事。
北宋末年,全兵入侵中原。宋高宗小康王赵构率众臣一路南逃,金兀术得知宋朝小康王赵构逃往江南,于是亲自带兵一路紧紧追赶,此时赵构已成孤家寡人。有一天,下着蒙蒙细雨,小康王只身一人逃到一个地方,眼看追兵已近,四周又无处躲藏,正在走投无路时,看到有几个农夫正在种田,小康王苦苦央求农夫救他。一个种田人想了一想,连忙脱下自己穿戴的蓑衣笠帽,叫小康王穿上后马上赤脚下田,低着头装种田的样子。不一会,金兵追到,厉声问种田人:“你们看到有一个年轻人往哪里跑了?”种田人随手一指:“喏,向东跑了!”金兵一听,便向种田人所指的方向追去。金兵走后,小康王谢过种田人,脚在田沟里马虎一洗,穿上鞋就跑。
再说金兵追了一阵仍不见小康王的踪影,心想可能有诈,便又骑马返回,回到刚才向种田人发问的地方,一看种田人少了一个,金兵知道上当了,一怒之下便将几个种田人全部杀掉,然后一队人马又向附近的山上快速追去。
此时,小康王刚刚逃到山上,那些骑马的金兵眼看马上就要追到了。这时,小康王看到一个山洞,连忙进去,侧身躲进山洞旁一个可容人的石缝里,小康王一躲进里面,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爬来几只蜘蛛,马上吐丝结网,不一会就在石缝口结满了蜘蛛网。再说金兵追到山上,见到一个山洞,马上进去搜查,仔细搜了一遍,没有搜到人,出来时看到山洞旁边有一条石缝,则想进去,抬头一看,只见石缝口布满了一张蜘蛛网,心想一定不会有人躲进去的,于是,金兵又骑着马到别处去搜寻了。
等到金兵走远,小康王从藏身的山缝里出来,看着洞口的蜘蛛网,心想一定是菩萨保佑,于是他满怀感激之情在山洞上写下“驾临平安”
四个字。后来,高宗躲过多次劫难,终于在临安(今杭州)建都,建立南宋皇朝。他当上皇帝后,想起在山洞躲避金兵追赶,化险为夷,在山洞写下“驾临平安”
之亊,于是将这座山赐名为“临平山”
,山脚下的那个集镇也就叫临平镇。现在,你如果去临平山旱洞,进洞口可以看到左侧小平台上确有一个小洞,入口低狭,人须侧身而入,人们说,这个小洞就是当年小康王赵构被金兵追赶时的藏身之处,当然,这只不过是在临平民间流传很久很广的一个传说罢了。
二、龙洞祈年的传说
不知从何时起,每年农历三月月廿八,临平周边的百姓,都会成群结队来到临平山龙洞旁的白龙祠烧香,祈求人寿年丰,久而久之,便成为临平一大习俗。关于“龙洞祈年”
习俗的来历,临平一带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临平湖的东北有一个村庄,村子里一户人家的一个少女,在一次电闪雷鸣中受孕,不久肚子渐渐大了起来,父母察觉后,怀疑她有不端行为,感到十分羞耻。待到快临产时,父亲用一叶小舟将她送到湖畔用芦苇搭起的一间茅舍里。不久,女儿产下一胞,剖开一看,竟是一条白蛇,刚想将其杖毙时,白蛇扑通一声跳入水中,久之渐兴云雨,骇动乡里。有一天,一个异僧来到湖畔,说这条白蛇是白龙神,于是和尚来到水边,想用钵盂捉之,不料想小白龙却自己跳入钵盂,异僧捧着钵盂,将小白龙放到了临平山顶的水洞。以后,每当天气久旱百姓到龙洞求雨十分灵验,白龙兴云致雨之时,从远处望去,只见小白龙在临平山顶,头西尾东,略与山齐,待降雨后,则重回水洞。百姓感恩白龙,便在洞旁建造庙宇,取名“白龙祠”
,香火甚旺。此时,超山龙洞有一条黑龙要与白龙争香火,每每与白龙作对。有一年春天,正当白龙在化小雨滋润禾苗时,黑龙却将临平湖水化作大雨,顿时,临平上空大雨如注,大地一片汪洋。白龙气得忍无可忍,便与黑龙在湖上打斗起来,霎时间,只见狂风大作,乌云翻滚,人们纷纷打着雨伞出来看龙斗。只见两条龙相互撕咬,争斗异常激烈,白龙勇猛异常,约摸一个时辰,便将黑龙打败。斗败的黑龙伤痕累累,只得拖着尾巴逃回超山。
据说在白龙祠不但求雨灵验,而且久雨求晴亦照样灵验。据《白龙祠碑》记载,南宋淳佑七年(1247年)天大旱,皇帝派使臣到临平山白龙祠求雨,果然十分灵验,天降大雨解除旱情,皇帝大悦,派人到白龙祠进香以表感谢。宝佑五年(1257年)天久雨酿成水灾,皇帝派使臣到白龙祠祈求天晴,祈祷后,雨止天晴,同样十分灵验。为此,皇帝龙颜大悦,下令增葺白龙祠山门,赐额“广济”
。
此外,曾在明朝任云南布政使的塘栖泉漳人丁养浩在《西轩类书》}中也有白龙祠求雨灵验的记载,书中写道:每当临平久旱无雨时,百姓就会到白龙祠向龙神求雨,官吏耆老在白龙祠祭祀后,便将写有祷雨的竹片投入水龙洞,不久,天就降大雨。而当数年后再去求雨时,在水龙洞投入新的祷雨竹片后,前几年投入的祷雨竹片则会自动从水中浮出,且略无所损。
传说农历三月廿八是小白龙的诞生之日,所以临平附近的百姓感恩小白龙给他们带来的恩泽,习俗于这一天到龙洞祈年,俗称“踏龙洞”
。此风俗在沈谦所撰《临平记》中就有记载。民国年间,每年踏龙洞祈年者甚众,这一天,从早上开始,四邻八乡的百姓成群结队赶来,上山的路上,人群摩肩接踵,道路两旁,香烛、糖果、糕点、小吃、小百杂货设摊经营,“踏龙洞”成为当年临平盛极一时的庙会,此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三、姑嫂相会的传说
临平山上有一个奇特的景观,那就是“日月合璧”
。每年农历九月三十日翌晨卯时,倘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站在临平山水龙洞上方的一块山坪上,向东眺望,就有可能看到日月并升的奇观。当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时,一轮下沉的明月与太阳重叠,合成一体,月亮在太阳正中微微颤动,太阳的光芒环绕月亮,犹如镶了一道银环,煞是好看。太阳托着月亮并行上升,约摸十分钟左右,月亮便自行消失,一切恢复如常,这就是临平山“日月合璧”
的壮丽景观。临平人将“日月合壁” 比喻成“姑嫂相会” ,因为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临平有一户普通人家,父子常年在外经商,姑嫂在家耕织并养育孩子。父子在外诚实经商,姑嫂在家勤俭持家,不到几年,家境便殷实富裕起来,成为临平一带一个颇有名望的大户人家。有一年,发生了战乱,再加天灾,使得农田荒芜,颗粒无收,百姓断炊,一派凄凉景象,不少农家准备拖儿带女外出逃荒。姑嫂俩不忍心看着乡亲们受苦受难,便拿出家中积蓄多年的粮食和衣物救济四邻八舍,帮助乡亲渡过难关,为此,乡亲们感激不尽。后来,官府听说了此事,便派差役到姑嫂家,逼迫她们交出粮食和财物,谁知姑嫂俩有所准备,早已将粮食财物全部转移,官府差役里里外外搜了个遍,还是一无所获。于是,差役将姑嫂捉拿到官府,在大堂上,官老爷逼迫姑嫂交出财物,姑嫂义正词严地说:“我们家这些年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粮食和财物是用来救济乡邻的,决不交给你们这些贪官污吏。”恼羞成怒的官吏便残忍地将姑嫂杀害。
乡亲们听说姑嫂被害的消息后,仰天扑地号啕大哭了三天三夜,哭得个天昏地暗。后来,这件事惊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他派神仙到凡间查明此事的原委后,便将姑嫂从阴曹地府召入天宫。玉皇大帝念姑嫂二人为民而死,便封嫂嫂为月亮神,封姑娘为太阳神。可是嫂嫂是个麻脸,他自忖自己满脸麻点,如果做了月亮神,会让大家每天都能看到自己脸上的麻点,这岂不是太难为情了,于是她请求玉皇大帝,让姑娘做月亮神,自己做太阳神,这样太阳发出的耀眼光芒便可让人看不到自己脸上的麻点,玉皇大帝笑着答应了。这时,姑娘又开口说话了:“玉皇大帝,大嫂做了太阳神,我做了月亮神,太阳和月亮一升一落,那我们岂不是永远都不能在一起了吗?恳请玉皇大帝每年能让我们姑嫂相聚一次。”玉皇大帝被姑娘的真情所感动,同意她们在每年农历九月三十日翌晨卯时相会,于是到了每年此时,当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刚刚升起时,月亮就会沉入太阳里面,形成“日月合璧”
的美丽自然景观,就好像是姑娘投向嫂嫂怀抱,她们相互依偎,情意绵绵,悄悄诉说着别离之情,最后互道珍重,相约明年再见,不一会,姑娘便别嫂嫂而去,日月又恢复了往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