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非语言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2017-04-24 16:27:10)教师非语言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语言行为和 非语言行为)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中的师幼关系和教学质量。在当今中国的幼儿教育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非语言行为的理解往往进入了一些误区,我们应该怎样恰当地运用教师的非语言行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对幼儿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 真地思考与研究。
1、各种手势存在不良习惯。如有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 自终手都在不停地比划,使得幼儿看得眼花缭乱;有的教师不停地玩 弄教具、衣扣;有的教师又不好意思做一些手势,只是在胸前小小的 比划一番等,过多过大的手势都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过小的手势仍 然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2、与幼儿交流的目光不恰当。如有的教师的目光一直固定在几 个幼儿身上,使得不能关注到全体;有的教师为了关注全体,目光在 全班幼儿之间游动不定,闪烁不停,引起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教 师目光呆滞,或因为精神不佳而耷拉着眼皮,这些都不易于与幼儿良 好的互动与交流。
3、面部表情变化速度过快、过大。如有的教师为了树立自己在 幼儿中的威信,板着脸讲课,结果幼儿不喜欢该教师;有的教师教育 观念陈旧,自认为是上帝,表情变化不定,时而笑、时而怒,幼儿无 所适从。
4、教师与幼儿交流时身体的姿势随意,时坐时走,孰不知已经 无形中伤害到幼儿。如有的教师与幼儿交流时,笔直地站在幼儿面前, 给幼儿居高临下、高压的感觉,引起幼儿的不安和恐惧,也失去了与幼儿平等交流的实际意义;有时幼儿向老师请求帮助时,有的教师却 自己躺在椅子上不屑地敷衍着幼儿的请求,让幼儿觉得老师对自己的不关注,老师不喜欢我。又如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从教学开始到 结束都坐或站在前台不移动脚步,给人很威严的感觉,幼儿望而生畏, 整个活动的气愤严肃、紧张,幼儿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 有的教师在幼儿中间频繁地走来走去,本意是面向全体,个别指导, 实则引起幼儿躁动不安,分散注意力。
5、与幼儿之间的空间距离处理不当。有的教师喜欢让幼儿坐在 桌子旁边教学,自己坐在前面一动不动,这样桌子就阻隔了师幼之间 很好的交流与互动。
6、教师的自我情绪控制不当。有的教师属于多血质,情绪变化 较大,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易喜易忧,引起幼儿的惶恐不
二、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幼儿园教师的非语言行为主要包括眼神、表情、手势、身体 姿态、空间距离等类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非语言行为时则需要注意各自的不同技巧,恰当地运用这些非语言行为。
(一)目光语言的运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主要工具。幼儿园教学目光语言指通过眼神的变化来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体态语言。
幼儿虽小,但是他会根据老师的眼神来判断老师对自己的喜欢程度,如当老师用赞赏、鼓励、信任的目光看着幼儿时,会给幼儿带去莫大的自信;当老师用批评、否定的目光看着幼儿时,会让幼儿了解到自己被批评或者现在老师不喜欢我。同时幼儿的眼神会给教师
(二)面部表情语言的运用幼儿园教学中最常见的面部表情是微笑,微笑是一个人自信、乐 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的反映。教师在教学时若能运用好微笑,将 会使得活动富有激情,也会影响幼儿终身。如当胆怯的幼儿大胆举手回答问题时,要用微笑去鼓励和赞扬;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要用微笑 激励他战胜困难;当幼儿做错事时,要用微笑去谅解他。除此之外, 教师的面部表情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发生变化,如要表达伤心 时,教师需要夸张地嘴角往下拉,手捂住眼睛,表现要哭的样子;当 要表达生气时,教师需要紧锁眉头,目光带有怒气。同时也要注意做 到面部表情丰富、适度、自然,但是变化的速度不能过快、过大,以免引起幼儿无所适从。
(三)手势语言的运用 幼儿园教师手势语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用手或胳膊的动作 来传情达意。教学过程中,准确运用适度的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加教师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促进 教学目标的实现。 幼儿园教学手势语一般分为指示手语、情感手语、形象手语。
1、指示手语。教师用优美、恰当的手势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为手势语给予幼儿视觉刺激,调节听觉的疲劳,这样幼儿会感觉新 鲜和兴奋。如翘大拇指表示赞赏、鼓励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食指放在紧闭的嘴上表示安静使得幼儿马上能够安静下来;手心向上 轻轻抬起表示起立,向下表示坐下促使幼儿有秩序地活动等。
2、情感手语。情感手语对于幼儿来说至关重要,它能强化教师
3、形象手语。一般在讲解重点,突破难点时,为了实现教学目 标而服务。形象手语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手段。如教师为了尽快地进入厨房里妈妈做菜的情境,在设臵情境时不仅使 用了厨房的一些教具,还运用形象手语帮助理解,用十指来回搓动表 示洗菜,右手手腕上下摆动表示炒菜,左手手心向上,右手由手心向上到手心向下翻手腕到左手手心为盛菜等。三种手势语在教学中运用时要注意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才能 发挥手势语最有效的教学功能。
(四)身体姿态语言的运用 身体姿态语言是幼儿教学中常用的一种体态语。教学中,教师的 站姿、走姿、坐姿,都可以传达出许多信息,反映心情情绪,更加传 达给了幼儿各种不同的情感信息。幼儿时期的幼儿情感具有依赖性,喜欢那些对自己亲切的人。如让幼儿坐在自己的腿上交流,蹲下来与 幼儿交流代替站着居高临下地与幼儿交流等,都会让幼儿认为老师很 喜欢我,这样也促进了师幼之间情感的交流。因此,在幼儿这个情感 敏感的时期,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姿,要处于精神饱满的状态,昂首挺胸、目光炯炯地面对幼儿,给幼儿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同时要 求根据教学的不同内容及时、恰当、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坐姿、站姿、走姿,以能够较好地促进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为主,不易过频繁 地变化各种姿势,以免引起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影响教学效果。
(五)空间距离语言的运用幼儿园教学中的空间距离的语言主要是教师与幼儿相互交往中教师所处的角度和空间位臵。教师距离幼儿的远近直接影响师幼情感的亲密度,同时也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主要表现在幼儿的座位方式 上。不同的座位方式和幼儿座位位臵的不同,会直接影响着师幼之间 的互动。如马蹄式的座位方式,有利于幼儿与老师目光的交流与互动,而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方式(即小学化的座位方式),这种被桌子 阻隔的空间构成不利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更不适合 幼儿无意注意的特点,极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分散,导致有的幼儿在 教学活动中都在桌子上摸来摸去,不能认真听讲。
(六)外表语言的运用幼儿园教师的外表语言通过教师服饰和打扮来辅助传递教学信息和影响教学。得体的服饰、打扮能引起幼儿的美感,在这种潜移默 化的美的氛围中学习兴趣浓,思维活跃,也能促进幼儿顺利地掌握教 学信息。如小班科学活动“圆圆的和方方的”,目标之一是幼儿能够找到生活中的圆的和方的。活动时老师特意穿上胸前有各种方和圆的衣服,当请幼儿找一找哪里有圆的和方的时,幼儿马上能够在老师的 衣服上找到,使得幼儿的参与积极性高,教学目标达成快。反之,老 师的着装若太过鲜艳和新异,容易引起幼儿眼花缭乱,注意力分散,教学效果也会不好。
(一)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活动的积极性 幼儿时期幼儿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性,而非语言行为具有形象性、情景性、丰富性,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性,使活动中师幼双方产生积极的双向交流,高效 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教师以饱满的精神进入教室,炯炯有神的目光环 视全班小朋友,幼儿的注意力会立刻被老师的神情吸引。教学过程中,对主动、积极发言的幼儿予以肯定的微笑,投以鼓励的眼神,对分心走神的幼儿投去专注的目光或用手势提醒,这样他们的注意力会很快集中,思维也会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而不断活跃起来。
(二)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调控教学内容幼儿的感性经验少,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学过程中,若只以语言教学方式进行,幼儿接受时会显得很单一、枯燥。特别在抽象的词语学习过程中,一味地讲解只会让幼儿产生厌 烦情绪,但若以相应的手势语言辅助教学,幼儿就会立刻明白。如当 幼儿不想再听老师一味地解释英语单词“生气”时,老师可以用叉腰、 跺脚、瞪双眼、皱眉头的动作和表情来表现,顿时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有助于幼儿迅速理解词义。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让幼儿迅速理 解教学内容,又激活了幼儿的思维,提高了活动的兴趣,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促进师幼之间情感的交流 教师的一个亲切的目光、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 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双方情感,激发幼儿学习的热 情,教师成为了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反之,教 师精神萎靡、表情冷漠严肃,幼儿会感到害怕、紧张,整个教学气氛 冷清,教师只是传授者,幼儿只是接受信息的容器,这会导致幼儿无 所适从,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学习的主体性也无法体现。 幼儿园教师教学的非语言行为是幼儿园教学的灵魂,教师科学合 理地运用非语言行为,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进师幼情感的 交流,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形成高尚的审美品质,激活幼儿的思维, 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最终形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风格,促进幼儿和谐、全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