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风格总结
(2018-12-23 22:01:5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杂谈 |
睿智、厚实、沉稳、大气
——我的教学风格总结
睿智缘于对语文的透彻认知与理解,缘于对本真语文的坚守与实践。何谓语文?
不要硬给语文课加码,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简单的语文教学是有底气的语文教学,绝不是看似什么都训练了而其实什么都没有落实的语文。我们要化繁为简,消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所以要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紧抠“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八字要诀”,强调“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项要求。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而且要重视“精讲多练”,精讲,教师讲精华,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目标与内容的聚焦与整合,提高了课堂效率,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得意、得言、得法、得能。
所以,简简单单教语文,聚焦语言文字运用,这就是我语文教学方向的睿智抉择。
二、厚实,追求的是超越
如果说“教什么”体现了对语文课程的睿智认识,那么“怎么教”就彰显了对语文教学的智慧呈现。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超越自我,是我对“怎么教”的准确诠释。
超越文本,我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到位,重视把握每一个文本在单元、在年段、在整个语文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重视单元整体教学和主题教学,力求在宏阔的语文视野中构建语文学习的体系。语文肯定是以语言文字、句段篇章、修辞方法等具有学科特征的知识为基础与重点的,但是,写作是作者的思想与精神的一次再生,那么我们就要带着学生通过阅读让文本穿越灵魂达到体悟,在深入挖掘出文本的内在精神高度之时,还要进行灵动的思维训练。语言、思维、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灵魂深处的困惑,与学生认知能力的挑战,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站在比较高的角度,全面深刻把握文本的时候,才能举重若轻,智慧地去抉择,智慧地去引申,智慧地去引领,智慧地去点拨,语文课堂才会有不可预约的精彩,学生的语文和人文素养才会更加丰厚。
超越课堂,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我二十年以来坚持的做法。我长期坚持带领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长期坚持以课文为中心,一篇带多篇,同步拓展大量精美文章,丰富课堂所学;长期坚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四篇文章展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写作手法也各不相同,如何深化升华学习认知?我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为主题,补充了《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拉萨古城》《索溪峪的“野”》《雨中登泰山》《西湖的“绿”》《桂林山水》等几十篇(本)文章或书籍,归纳总结写作方法;开展“暑假去哪儿”活动,每名学生选择一处景点说说想去的理由,并做一期手抄报。这种大量阅读,促使学生举三反一,厚积薄发,实现言、意、能的协同发展。
超越自我,老师退隐幕后,做学生学习的发动机和领航员,紧扣两个根本,一是“生本”,二是“学本”,即在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以“学”为本,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着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并以此为根本展开教学活动,学生的成长是一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抓好两个“根本”?我的做法,一是以学定教:教学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教是为了学。以学定教,就是教必须从学出发,以满足于学作为教的需要。二是以教导学:教的本质也在于对学的引导。以教导学,就是教必须从学出发,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作为教的需要。三是以学促学:今天的学,是为了明天的学;今天的学,是明天的学的基础。以学促学,就是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必须是在自主的语用活动中实现。“教学做合一”是我的主要教学策略。如《雷雨》第一教学板块的互动识字,各种方法识字学词;第二板块的“语例”拓展训练;第三板块的书写训练,均给出了充裕的时空,精心营造了听说读写思的语用空间,激励全体学生在语用实践活动中主动、互动、真动,切切实实提升语用能力。
打破时空限制,不唯本,不唯教,不唯师,将薄书读厚,将课堂延伸,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学语文用语文,实现语言、思维和精神的协同发展,让我的语文教学显得厚实,韵味深长。
三、沉稳大气,彰显的是素养
“人生是旅行,工作是修行;一辈子教书,一辈子学教书”,这是我的人生信条。因此,我不断地学习,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向专家学,腹有读书令我眼界开阔、心胸豁达、性情温润,在不断的积淀修炼中夯实了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学科素养,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才气、底气和勇气,课堂上的我自然散发出沉稳大气的气质和风格。
课堂的沉稳大气,得益于精妙的教学建构。基于一定文化素养的文本解读,基于对学生的人文理解和关怀,我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比较准确到位,并能建构适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模式。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年段的教材,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采用不同的教学建构,老师在课堂得心应手,自然显得沉稳大气。
课堂的沉稳大气,还因为多年的教学实践沉淀出的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体现了一定的教学机智。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共时空群体活动,主体、客体、媒体之间的生态系统处在不断转换之中。这种不断转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场性。我在带领学生完成教学基本目标和任务时,经常根据具体的学情,调整学习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这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很强的教学智慧,能在生成中抓住契机,创造不可预约的精彩。从思想上真正顾及学生的健康成长,顾及课堂教学的多面性和师生生命活动共同创造的活力,才能真正发现并驾驭好课堂教学的生成性特点,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才能在在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最佳发挥,使课堂教学取得骄人的效率,使课堂真正充满生命活力。
以上是我对自己教学风格的一些思考和总结,在二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用不渝的语文情怀,锻造出一个睿智厚实、沉稳大气的我。我用这样的形象告诉我的学生:“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的学习、提升,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