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鹿原》一本透着人性的书

(2018-10-09 14:58:19)
标签:

白鹿原

陈忠实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分类: 读书与写作

《白鹿原》这本书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而我从书店买回来,却在最近,因为看了几集电视剧才决定看原著的。其实,读完这本小说已经过去近两个月的时间了,本来想读完后趁着还有余热,写一篇读后感,可是翻来覆去不知道怎样开始,一拖再拖,直至今日。

那日,看完《白鹿原》时已接近午夜,合上书把它放在床头柜上,闭上眼睛想尽快进入梦乡。可是,白嘉轩驼背的身躯、鹿子霖犯傻的样子、朱先生翩然而去的身影以及田小娥背扎钢刀、白灵愤怒的眼神、雪原上白鹿回头等等画面,一时全都浮在眼前。许是小说的内容过于吸引人了,一连好几天,书中的情节不断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小说是以白鹿两家几十年互相争斗的恩恩怨怨为叙事主线,以清王朝覆灭后半个多世纪动荡的社会为时代背景,以白嘉轩、鹿子霖、鹿三等老一辈人,牢牢的维护封建宗族观念,与鹿兆鹏、白孝文、黑娃为代表的新一代年轻人,在思想上,行动上一次次激烈的碰撞、摩擦,夹杂于特殊的历史时期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故事内容有真有假,虚实结合,时间空间梯次递进,人物性格迥异,特征鲜明,个个精彩。

抛开主角不说,这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朱先生和田小娥。朱先生在小说的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必不可少,朱先生是个近乎完美的人物,他既是封建宗族制度的庇护者又是新思想、新运动的维护者,还是个充满奇幻色彩的通灵者;每当白鹿原遇到大的命运转折时,总是由他出面缓解或扭转,可以说朱先生的存在,给整部小说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相比田小娥要悲情的多,从外表上看她是一个不守妇道,不知廉耻的“贱人”,但仔细分析,她所处的环境和所遭受的一切劫难,无不是出于被迫和无奈;先是给武举人做小,后遭到家里人抛弃,幸的黑娃的爱;按理她应该有个好的结局,应该安安稳稳的同黑娃过最普通的日子,但命运似乎就是要捉弄她。黑娃出走,被鹿子霖强迫,加害白孝文,这都不是她想要的,她就想做个普通女人过普通的日子,可事实是不但不让她过普通的日子,就连最卑贱的日子,也被她的公公鹿三给终结了;封建腐朽思想的余孽,无情的残害这个弱小的女子,于是,她在临死前喊出的一声“大”,极富讽刺意义。但这并不能改变什么,在那个时代,那样的环境下,人们被封建礼数禁锢的思想还没得到解脱,小说中无数的人们被这种旧的,落后的思维所束缚,且无法改变,所以像田小娥这样的人物,只能作为牺牲品。或许对作者看来,正是想通过田小娥这个人物的命运,来反抗、驳斥、批判封建礼数的教条和愚昧的。

其实这部小说中的每个人物很出彩,都可圈可点,每个人物的故事都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分故事去看,而作者却把每个人都拉了进来,并加以融合,还融合的合情合理,有血有肉,不愧是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就历史定位和作品的整体感觉上说,《白鹿原》称得上是一篇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传统文化积淀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不仅表现在人物的个性特点和行为上,同时还触摸到了人性在复杂历史背景中的善与恶。人物在大是大非面前所表露出来的的彷徨、忧郁、无奈都是从人心底自然而发的,最本真的东西,这一点,白孝文、黑娃的人物设定就是最好的例证,真实而不失精彩;当然,像白灵,鹿兆鹏等坚持真理,不畏牺牲自我,一条道走到底的革命者在整部小说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同样不可替代,这无疑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作品的需要。但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黑娃、田小娥等人物的设定。反观,作者通过对百年前的中国农村自然风貌,风俗习惯,传统观念,生活方式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也体现了作者对农村深厚的感情基础,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看出作者所下的功课之深,之广,之大;这一切,都离不开他对农村生活的了解和认知。

白鹿原是片神奇的土地,也是一片普通的土地,千百年来,原上的乡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在这里。无论是饥荒瘟疫,还是战争霍乱,都不曾改变他们勤劳勇敢执着的个性,原上人特有的豪爽,韧劲,精明,机灵……在这部小说里表现的淋漓尽致,我想大概这也是作者想诉说的内容之一。作者在诠释善与恶,对与错,虚与实,灵魂和肉体之间的人物行为时,是融入自己的情感在里面的,也就是说作者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对原上人古老的生活方式是心存敬畏的,包括神奇白鹿的频频出现,我想这不是简单的臆想,可以看作是某种隐藏在心底的信念。

很多人在评论这部小说时,习惯将它称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借鉴,其实,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早就有关于这方面的传承,这应该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东西,不需要借鉴,只是作者采取一种特有的表现方式罢了。还有关于性爱方面的描写,有人说,过于暴露直接,但我从修订版的小说中没有看到,也许是删过的,我不得知。有时候语言上的直白,不代表隐晦,它恰恰能表现出人物的某些个性和特点,对人物内心思想的把握,采取直接曝光的形式,付诸于人物外在的表现上,有时这种直接安排更为妥当,没必要遮遮掩掩,这也是我觉得这部作品好的一点。

小说的结尾,每个人物都给了答案,走的走,留的留,该回来的终究要回来,该去的终究要随着时间的脚步,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部小说虽然说不是完全反映真实历史背景的正剧,但其中人物的命运,时刻与时代背景相扣,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历史不会刻意去惩戒谁,但历史可以明鉴;世间的善恶因果,没有过于明显的分界线,难能分不清对与错;历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性不以人的好恶为标准。

看一部作品的好坏,不能单单看故事和场景,要通过背景看故事,穿过故事看人物,透过人物看人性,人性才是作品的灵魂,有灵魂的作品才称得上好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