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

标签:
心灵的净化宗教迷信救赎一场修行 |
分类: 散文 |
http://s6/mw690/006DBhpyzy7ecJn9f1j15&690
早晨醒来,打开手机一副藏区色达画面闯进惺忪的眼睛里,低矮的红色小房子,一座挨着一座,层层叠叠布满上坡,袅袅炊烟弥漫在整片房子的上空,看上去一切是那么的自然。没有喧闹,没有神秘,只有虔诚的修行者——形单影只,三三两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是纯粹的修行——肉体和灵魂的双重经历。
人们说:人生是一场旅行。我说,应该是一场修行。
肉体和灵魂的净化,平凡和伟大的较量,磨难和快乐的交织……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旅行需要懂得欣赏,学会自我陶醉,认识世间的的美好,感受人生的魅力。而修行,则是另一种生活,不!说生活太俗气,还是历程好,生而为人的历程;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这般心境。事实证明,旅行要比修行更容易让人接受,或者说更符合芸芸众生不枉来此一遭的思维,以求得对人生的完美诠释。
修行是另一个层次的感悟,是人生的B面。有的人选择了A面的人生——边走边看,既欣赏了风景又经历了人生,潇洒自如,不过也不见得,旅途中也会荆棘密布,也许风雨后的彩虹更值得留恋和追寻,惯性使然;有的人选择了A加B——过着旅行的生活,有颗修行的心;大部分人的选择既不是A面也不是B面——世俗的活着,但你不能否定别人,谁都没有对别人的生活进行指手画脚的权利;有极少数的人选择了纯粹的B面——“修行”。
世俗太累,纯粹太苦。人们常常抱怨“我太累了”因为有生活的羁绊,尘世的烦恼;还有人说“他们太虔诚了”因为他们有不甘,他们相信终有一天,世界会佛光普照。
眼前物欲横流,活色生香,诱惑处处皆是;极致奢靡的生活,饕餮盛宴,声色犬马,玩世不恭,笑看人生,在修行者看来这不过是众生之像,不必向往。
渡劫,消除心中的疑虑,成功到达彼岸,寻求转世普度众生,这般人生境界我们达不到,抛开所有欲望,追求心灵上的一丝安慰,实属不易,我们只能心怀敬意罢了。
我所认为的“修行”没有那么世俗,也没有那么纯粹和高尚。简单,善良,不求轰轰烈烈,但不碌碌无为;脚踏实地,做属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在于区别与其他类,比如兽性,魔性。我们常把自己归纳为高级动物,即是高级就应有不同于低级的能力、思想和修为。生物学家把思维能力,也就是思想,作为区别来划分自然界,殊不知有些动物已具备初级人的能力,甚至比某些人还高级;可有些人却披着人的外衣做着动物的行为。赵忽悠说:悲哀,悲哀啊!我想笑但这是事实。
“修行”修的是自己。既得修心、修德、修为、修念;又得修肉、修体、修身、修事。
我们传统文化中礼和家的概念比较重,对个人德行的要求体现在方方面面,特别是封建社会时期,对父母亲人的礼遇,礼节,如“三从四德,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被看做人行事的根本和原则。其实,这些都是强权的统治者自己的思想,但我们必须去接受,因为他们是上层建筑,下层就应该受上层领导和指挥,不必去抱怨和反抗,“修”好自己。
现在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个传统的东西在年轻一代90后、00后的身上越来越模糊了,完全抛弃或完全继承都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如何拿捏和鉴别,只能是随心所欲了。
社会是德和法组成的有机体,有德和守法是统治阶级驾驭人类社会的必然法则。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如何处理好德和法“修”好自己,不枉为人,是人心走向更广阔,更大追求的必经之路。想要得到升华的人生,是个永恒话题,也是个难题,想破解这个难题,需的找回自我,一旦迷失,不可回头,若是回头,须得重来。可谁有能重来呢?所以有很多人宁愿相信世间有鬼,有轮回,相信因果报应,也不相信现实,不信自己。佛教恰好符合这些人的想法,或者说是愿望吧。往往受这种思想的误导,我们碌碌无为,蹉跎一生。
这跟修行有什么关系呢?修行就是对上述一切的看开,也叫重新定义,是不是很难理解呀?不难。
我是个无神论者,我不信命,但我相信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十之八九是不顺的。保持良好的心态是修行的第一步,遇事不慌,荣辱不惊是磨难的克星;学会承受压力,享受生活,凡事存有好奇心是修行的经书;感恩父母、亲人、朋友,大自然的馈赠是修行的初心;做自己,认识、了解自己是修行的前提;一路前行,突破生命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之分,曲折的人生旅途犹如一场场修行,不必惊慌,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