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最近,跟几个死党经常聚在一起,免不了要吃吃喝喝,忽然间有了一种难以莫名的错觉,吃啥也没有了食欲,不觉得香,没有那一种是自己特别想念,能想起的味道。也许是生活条件好了,也许是自己的味蕾越来越挑剔了,也或许是现在的卫生安全条件让我们趋之若鹜了。
县城比较小,每次,凡有新店面开张总得先去试试口味,尝尝鲜,生怕错过啥好吃的,让自己的口胃受了委屈!几乎大大小小的宾馆,饭庄,路口烧烤,大排档,小吃店都被我和我的朋友们体验过。
“吃货”本是个贬义词,但现在,我觉得已经成了众多生活条件富足,到处游山玩水,尝尽各种美食,且见多识广的优秀人士的代名词。晒风景,晒美食成了朋友圈的必备,真应了“舌尖上的中国”这一概括,此节目能火,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看来是符合国情的,所以,我们习惯把“吃”放到,所有一切的首位。
聚在一起,除了吃,难免要喝上两杯,酒文化在我们的历史渊源上,其深厚程度和影响我就不多赘述了!但有一点,现在的喝酒跟吃东西也有几分相似,好坏不分,真假难辨,好酒喝不出好,劣酒喝不出劣,这大概跟咱水平高低有很大关系,平时喝好酒的机会少,偶尔尝一次,也记不住味道,经常喝的又大多是档次不高的劣酒,所以才会好坏不分。
其实说到底,喝多喝少,喝的到不到位,跟酒本身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只是所谓的面子问题罢了!招待客人,用好酒好菜显得对宾客的“尊敬”反之,会觉得寒酸,不够有诚意,这也是我们传统的待客习惯。这大概跟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很大关系,我们常常认为把好东西留个别人,自己受点委屈,这样做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一种自谦的表现,从小到大不管干什么都要守规矩,懂礼节,比如小学课本上的“孔融让梨”就害人不浅。
可事实是,你让别人,别人以为你好欺负;你在排队,可总有人加塞;你不让乱写乱画,我偏不听你的;传统的仁义礼智早被抛到脑后了,我行我素,自以为是,貌似有个性,很独立其实是自控能力较差,缺乏基本的文明素质,甚至可以说是缺少教养。简单的说服教育已经无济于事了,非得有猛药去疴,刮骨疗伤的决心才会有立竿见影的成效。只是一味的弹痒痒,不去打其痛处,到最后,往往吃亏的是守规矩,懂礼貌的好人,其结果只会是好人越来越少,坏人越来越多。
亲人见面要吃喝,朋友,同学聚会要吃喝,就连谈恋爱也要找个饭店,回来闺蜜还要问你吃了些啥,吃的咋样!不管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工作上的应酬就更不用多说了。我们习惯于把所有的事情都“摆到桌面上谈”这样一来,既增加了“感情”又提高了办事效率,正是这一缘故,我们天天生活在吃吃喝喝的道路上。这几年,经济形势大不如从前,各行各业也都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唯有饭店,小吃店,ktv生意异常火爆,看来,我们已经提前进入了小康社会。
但对于经常需要活跃在酒桌之间的朋友们,吃喝就成了一种负担,长此以往出现肥胖,“三高”等症状也就再正常不过了。这也就不难解释吃啥也不香,喝啥也没味的感觉了。
现在走到很多的中国城市,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发展理念,几乎是千篇一律,这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体现和结果,也只有语言和饮食习惯还在继续保留和坚守着。
大量的推广普通话,看是好事情,可以使不同地域的人沟通,交流起来更快捷,更方便,但这将意味着更多的文化被同化,被消亡的危险,前几年就有很多人在关心,在担忧,其中不乏许多知名的大家。
说起饮食习惯和烹饪技巧,我自认为世界上没有那个国家能跟我们比,仅仅是一个菜系就能打败他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这点上我想许多国人是有同感的,这也是我们为之骄傲的!
但我发现很多传统的地方美食也在慢慢的消亡中。一方面,没有传承,不够重视,得不到保护。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速度过快,大量的人口转移加上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外来饮食的冲击,变革和同化就成了必经之路,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原有的特色。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其中的乡愁里,就包括各种“情和义”以及妈妈的手艺和家乡的味道!外面的山珍海味,饕餮盛宴虽好,但与之相比,不是简单的感情两个字所能概括的。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优秀的传统也应该有所发展,有所继承当然,也包括“各种味道”从近年来主流媒体的报道和关注点,不难看出正朝着这一方向在引导,在回归。
至于我莫名的错觉,本来就是自己的问题,不必埋怨味蕾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