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论》——第二十四篇“封闭球体”宇宙

一、本宇宙是“封闭球体”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本宇宙是一个封闭的“球体宇宙”。这项研究是由欧洲航天局于2018年发起的,该实验旨在绘制更加详细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等得到这张全新的宇宙微波辐射背景图(CMB)后,科学家们发现,本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显示出的“引力透镜”效应要比预期的大很多,这说明本宇宙中引力对微波辐射的弯曲效果比目前理论计算出的要大得多。这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本宇宙具有正曲率,是一个封闭的“球体宇宙”,有限无边,并非平直或呈马鞍形,除非实验数据不准确。
2020年,来自三所大学的天文学家迪·瓦伦蒂诺、梅尔基奥里和西尔克,在研究了从普朗克空间观测站发回地球的数据之后,发现暗物质的收缩力与暗膨胀能量向外的扩张力之间存在差异,空间引力弯曲比理论预测的要大得多,这种不平衡会使本宇宙自行闭合,形成球体形状。也就是说,这三位天文学家的研究,推翻了宇宙平坦的观点,认为宇宙可能是一个封闭的球体。
如果宇宙是闭合的球体,那么你将一束光射进太空中,有一天它还会再次回到你身边。不过到那时,太阳系早已不复存在。
1、本宇宙是封闭球体
大一统论认为,我们所处的本宇宙,整体上是封闭球体,有限无边。而且在本宇宙内,存在赤道中介物质隔离墙,将南半球的负物质世界与北半球的正物质世界隔离开来,我们就生活在北半球,以负电子围绕中子、质子缩并形成的正能原子核旋转的正物质世界里,这是因为本宇宙整体上也是对立统一的。本宇宙并不孤单,外面还有无数个大大小小不等的球体宇宙存在,并受宇宙级巨型黑洞的驱使而旋转。
假设本宇宙诞生于白洞中的一个温度极高、旋转速度无穷大、时空弯曲度无穷大的矛盾奇点的大爆炸。其中凝聚了无穷大的正反夸克极子,能量总和零守恒。物极必反,一旦矛盾奇点内发生量子涨落,且时间足够长,就会“激活”矛盾奇点,引燃矛盾奇点内正反夸克之间发生爆炸,本宇宙就起源于这个“零”能时空矛盾奇点的大爆炸。
大爆炸喷射出了无数成对的对立夸克极子,对立夸克相湮又生成中介夸克极子,有了这三种夸克极子,相互结合生成九种复合力子,进而生成27种36态的基本粒子和81种基本统一场子,冷缩调和出正负电子等四种矛盾轻子和质子、中子等四种矛盾重子,进而依据对立统一的“三生万物”法则,生成正、负和中性物质元素,以及星系等等,最后演化出用六十四种复合矛盾场子编码的生命。
这三种物质整体上又构成了对立统一的事物——本宇宙,非对称之非对称等于对称,从而保持了对称性,形成封闭球体,有限无边。
2、构成本宇宙的三种物质
20 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后来,又发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而质子和中子由更基本的夸克组成。但我们所生活的物质世界,为什么选择负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且每层最多不超过8个?质子和中子缩并在一起构成原子核呢?
1)正物质的辩证符号模型
(3)正物质元素
形成以负电子围绕正能原子核旋转的氢氦等电中性物质元素,且核外电子的运行轨道由8种非调和型的暗能量矛盾形态来安排,每层最多不超过8个,达不到就以化合物共用的方式来满足,达到了就是稳定的惰性元素,这都是由量子数零守恒决定的。
核聚变生成较重元素直到铁,以释放缩并在原子中的核能为主。氢原子是最简单的正物质元素,我们的身体就是由正物质元素构成的。
2)负物质的辩证符号模型
(3)负物质元素
形成以正电子围绕负能原子核旋转的负氢氦等电中性负物质元素。合成更重的负物质元素,则以不断吸收光子和射线能为主,不发光、不散热因而是冷暗的负物质世界。负物质元素“负氢”(或称反氢)已在实验室被造出。
3)中性物质的辩证符号模型
(3)中性物质元素
形成以中微子围绕中性原子核旋转的中性物质元素。既不发光散热也不吸收热能。像一堵墙一样,将正、负物质世界隔离开来。中子星的发现就是中性物质元素存在的明证。由此可见,构成宇宙的所有物质也是对立统一的“三生万物”法则设计好的,并通过“否中立律”等三个缩并律,缩并为矛盾统一体后,才进入稳定的演化阶段。
进一步而言,正负物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转化存在中介过渡状态,比如正物质恒星衰亡时,有可能发生爆炸,内核兼并形成中子星,也有可能直接坍塌形成负物质星球“黑洞”,这都取决于恒星质量体积所排出的暗能量流体的大小。
而由物质元素构成的人类及其探测工具,只能生存在物质世界中,自然无法窥视宇宙的全貌,误以为本宇宙整体上是对称破缺的,也在情理之中,不足为奇。
物质和它的对面负物质相遇时,会发生完全的物质-能量转换,产生光子,以此来释放能量,此过程即为湮灭,从而形成中性物质隔离带。
2000年9月18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他们已经成功制造出约5万个低能状态的反氢原子,这是人类首次在实验室条件下制造出的大批量的反物质。
咋一听5万似乎还挺多,但1mol就有6.02214076×10²³个原子!大型强子对撞机要对撞1千年才能够对撞出一微克反物质。人们不禁要问,反物质存在吗,若存在又去了哪里?
3、正反物质的非对称性
正反物质的非对称性,源于正负物质的非对称性的冷缩叠加造成。
1933年,那个预言了反粒子的狄拉克,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发表演说称,他相信存在一个“反物质”构成的宇宙。
之后,一些物理学家提出了“反物质宇宙模型”(反物质等同负物质),他们认为原始宇宙是由一半正物质和一半反物质构成,随着宇宙的膨胀,宇宙中的正、反物质彼此分开并各自聚集为以正物质为主和以反物质为主的团块,在正、反物质交界处,由于正、反物质湮没而产生巨大辐射压,从而把正物质区域与反物质区域分隔开来,形成了彼此对立的宇宙南北半球,两个宇宙半球被“宇宙地平线”分隔开,因而不能相互观测到。
像我们安心地生活在正物质宇宙半球中一样,也有人居住在反物质宇宙半球中,他们由反物质组成,如反质子、反中子、正电子等等,他们周围的世界,是由反物质统治的,只有极少数的正物质存在。在他们看来,我们的宇宙半球才是反的,而他们的才是正的。
不难看出,如果一个世界完全由反物质组成,那么在性质上应该和完全由正物质组成的世界一样,它们之间存在着三个基本的变换守恒:一是对立粒子互换的正反粒子变换,二是空间三个坐标轴都反向的空间(镜像)反射变换,三是时间反演变换(把时间颠倒)。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负电子为阳形成的物质世界完全替换为正电子为阳形成的反物质世界,在性质上这个反物质世界是完全等价的,我们看不出有什么差异。
比如在2001年,物理学家通过让电子束和正电子束相碰撞,产生出了大量的重子和它的反粒子,比如B介子和反B介子。这些粒子和反粒子都十分短命,迅速转化为其他更轻的亚原子粒子,比如K介子等。
由于矛盾正反两方面是不对称的,B介子和反B介子就会显示出不同的衰变模式。
科学家发现,这两种粒子确实显示了不同的衰变状况。这说明,在宇宙大爆炸之后,正物质和反物质的对立统一,从整体上的对称,走向各自不对称的正、反矛盾缩并,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本宇宙北半球螺旋星系的稳定演化和人类的诞生。而宇宙整体上南北两个半球不对称之不对称即为对称,并非物质比反物质多那么一丢丢。
二、熵增定律决定宇宙会走向热寂?
熵增定律,被很多人奉为“宇宙的终极法则”。比如热水会慢慢变凉,太阳会不断燃烧衰变,直到宇宙走向热寂尽头,这是真的吗?
熵增定律,也叫“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由德国人克劳修斯提出的,最初用于揭示孤立系统中的热量,总是从高温流向低温的不可逆的热力学定律。
1、熵增实验
一个独立不受外界影响的容器,里面有规律的间隔,隔开空气区间和真空区间,孤立系统内部处在“有序”状态;一旦撤除容器内的所有间隔,整个容器就会形成一个均匀的“无序”状态。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是熵增的过程。
而处在孤立系统中的事物,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事物总是向着无序的方向发展,熵是不断增加的,当熵达到最大值时,事物会出现严重混乱,最后走向死亡。
1)实验的片面性
在熵增实验中,处在孤立系统中的事物空气,既不是对立统一的事物,又不是矛盾统一的事物,只是它们的某一方面,考虑单方面的“有序”问题,本身就存在片面性。
如果把对立统一事物,如把物质氢气与负物质反氢气隔开放入,去除隔板会发生什么呢?
2)实验的局限性
熵增实验中的事物,除了在本质上具有片面性之外,数量上也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是说,单方面只考虑了正物质,并没有全面考虑正负物质并存的情况,而且数量上也是极少的,形成不了有效的重力凝聚作用,由此得出的熵增定律,难免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如果把银河系这么多的正物质和反物质气体装进一个巨大的气球中,结果还用想吗?
2、有序的“三生万物”法则
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统一的“三生万物”法则设计出来的,这个“三生万物”法则就是: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普遍联系的和缩并成矛盾统一体演化的。小到原子核内外,大到星系内外,最高级的要属人类的生息繁衍,都无一例外的是由这个完备性的“三生万物”法则设计出来的。
结论:生必有死,死必有生!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必有死的,只不过是时间长短而已,但旧事物的死亡却孕育了新事物的诞生,就拿存在时间最长的本宇宙来说,也是生死循环的,大可不必担忧走向热寂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