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十四计》(简读本)——第四十三计曲突徙薪

(2022-05-23 13:14:07)

《六十四计》(简读本)——第四十三计曲突徙薪

本书解语

势必有祸;移阴易阳,持以恒。

译文:隐患势必演变成大的灾祸;采取措施,消除隐患,才能国泰民安,长盛不衰。

 

本书批语

考祸福之原,察盛衰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难于无形,此为上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事虽殊,其理一也。惟善察者能见微知著。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察然后知真伪、辨虚实。夫察而后明,明而断之、伐之,事方可图。

译文:思考祸福的根源,察看盛衰的开端,在事情没有萌发前就开始预防,在危险没有形成前就避免掉,这是最大的智谋。月亮有晕定要刮风,柱石湿润定要下雨。人情与事理虽不一样,但道理相同。只有善于观察的人能够从人情事理的细微苗头处发现它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实质。听他怎么说,然后考察他的行为;看他的表情,然后把握他的内心。明察然后能够得知真伪,明辨虚实。明察之后才能清楚,清楚后才能做决断并讨伐,事情才可以实现。

 

计谋精要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成弯曲的,移走灶旁的柴禾,以免发生火灾。典出汉·桓谭《新论·见微》:“淳于髡(kn)至邻家,见其灶突之直而积薪在旁。谓曰:‘此且有火。’使为曲突而徙薪。邻家不听,后果焚其屋,邻家救火,乃灭。烹羊具酒谢救火者,不肯呼髡。智士讥之曰:‘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盖伤其贱本而贵末也。”

故事说:有人盖了一座新房,有一个客人,看到烟囱笔直地竖在厨房顶上,灶门口又堆了许多柴禾,就劝主人把烟囱重新砌得弯曲一些,柴禾要移到别处,以免发生火灾。可是主人认为这位客人说的话不吉利,很不高兴,便没有听他的。过了不久,这家果然失了火。幸亏左邻右舍赶来相救,才把火扑灭。主人为了酬谢前来救火的邻居,杀牛买酒,请那些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其余救火的人坐在旁边,就是没有请那位劝他改砌烟囱、搬走柴禾的人。席间有个客人对他说:“如果当初您听从那位朋友的意见,根本不会失火,也就用不着今天杀牛打酒请客了。现在您请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却把那位朋友忘了,这岂不是: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后用“曲突徙薪”比喻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祸患发生。《野叟曝言》六四回:“意欲庆过母亲大寿,即潜游各省,熟识山川险要,察探逆竖窟穴,遇便物色未遇英雄,解散奸人党羽,以为曲突徙薪之计。”防患于未然,十分重要。但人们往往重视抢救,而忽视预防;看重筋骨之劳,而轻视筹划之功。

发现火灾隐患,事先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在祸患未发生前就采取措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这是防患未然的含义,是“曲突徙薪”的内容。要想防患于未然,关键在于见微知著,如见烟囱直且灶旁堆许多柴禾,推知会发生火灾,并采取“曲突徙薪”的措施,对火灾隐患从根本上予以消除。

既然“曲突徙薪”重在防患于未然,而防患未然的辩证思想则源自《老子·六十四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意思是:防止事故,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范;治理动乱,要在变乱还没有形成之前就加以消除。

《六韬·守土》:“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意思是:涓涓细流不加堵塞,将会逐步发展为大江大河,星星之火不去扑灭,待酿成燎原大火又该怎么办呢?一颗种子萌发出两片嫩芽,这时若不摘除,等到将来长成大树,也就只能用利斧费时费力地来砍伐了。

 《六十四计》(简读本)——第四十三计曲突徙薪


用计锦囊

一、用计前后敌我态势的演变及其制胜机要

此计是在敌我势均力敌,但我主动敌被动情况下的对策。解语点明敌我态势“恒”卦象。参见图所示:

《六十四计》(简读本)——第四十三计曲突徙薪

《六十四计》(简读本)——第四十三计曲突徙薪

阴阳协变的制胜关键:去阴换阳,防微杜渐。《反经·臣行》:“明察成败,早防而救之,塞其间,绝其源,转祸以为福。”意思是:明察成败得失的缘由,并能事先预防,采取“徙薪”的办法,堵塞漏洞,把可能导致失败、动乱的因素提前消除了,转祸为福,转危为安。

二、计谋的深层含义

1.明察秋毫。观察力好到能分辨秋天鸟兽的细毛。目光敏锐,能洞察一切。《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事还没有发生便预先对它“曲突徙薪”,形还没有显露而能明察它的发展方向,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就能做到万无一失。完全看清了变化,变化也就穷尽了。

2.见微知著。看到事物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未来发展趋势和问题的实质。汉·班固《白虎通·情性》:“智者,知也。独不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事情发展的起初都会显现出一些细微的征兆和苗头,常人对此熟视无睹。聪明的人往往能透过复杂的表象掌握事物的发展趋势,预知祸福,趋利避害。

3.防微杜渐。亦为“防患未然”。在坏事刚刚露出苗头,祸患还未发生之前,就采取措施加以防备和消除。事典“击帻坠地”中讲,东晋大臣温峤在喝酒的时候,故意将钱凤的头巾打落在地上,在众人面前故意造成与钱凤有矛盾的假象,以防止钱凤日后在上司王敦面前陷害自己。果然,后来当钱凤给王敦说温峤的坏话时,王敦则认为钱凤不能跟醉酒的人一般见识,因此钱凤挑拨离间的话就得不到相信。温峤用这种方式实现了防患于未然的目的,表现出较高的智慧。

 

经典战例

秦王骄横多疑尽并天下

王翦能伸能屈善始善终

 

王翦是秦王嬴政手下的著名将领,一生战功赫赫,为秦王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

战国末期,秦军势如破竹般横扫六国。秦王想要灭楚,他倾心于年轻骁勇的秦将李信,认为他多谋果敢。李信曾率数千人大破燕军,并虏获了太子丹。秦王问李信用多少人马就可以破楚。心高气傲的李信认 为二十万即可。秦王又找来身经百战的老将王翦,问他相同的问题,王翦回答:“楚国是非常难攻的,是我们的劲敌,要攻下它,最少也要六十万大军。”秦王背地里说:“王将军果然老了,竟然这样胆小!还是李将军胆识过人,所说的一点不错。”于是,他就派李信领兵二十万南下伐楚。王翦因为秦王不采纳他的建议,托病辞官,回到家乡养老。

李信率领秦军攻打平舆,另一位秦将蒙恬攻寝丘,大败楚军。李信又乘胜追击,攻下了鄢、郢等地。于是引兵西进,与蒙恬在城父会师。项燕率领的楚军趁此喘息之机积蓄力量,尾随秦军三天,终于击败李信的部队,攻下了两座营垒,杀死七名都尉,秦兵大败而逃。

秦王听说秦军失败,大惊失色。这时他才知道老将王翦确有远见,于是亲自到王翦住处向他谢罪,说:“寡人当初没有听从老将军的话,李信果然使秦军兵败受辱。现在楚军正在西进,将军虽然有病在身,怎么能忍心抛弃寡人呢?”王翦辞谢道:“老臣年老多病,还望大王另选良将。”但秦王坚持要求王翦领兵,这时王翦提出了条件:“如果非要用老臣,那么一定要给我六十万大军。”秦王当即允诺。于是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伐楚,秦王亲自将他送到灞上。  

王翦临行前多次向秦王索求良田美宅园地,秦王笑道:“将军既然已经出兵,还怕将来受穷吗?”王翦回答说:“作为大王的部将,虽然立下战功却始终得不到封侯,所以我趁大王现在亲近臣下之时,多求些良田美宅园地,为子孙后代置备好家业。”秦王听了大笑,立即应允。  

王翦率领军队行至关口后,又曾五次派人回朝索求良田。王翦的部下认为他求赏有些过分,王翦却说:“秦王为人骄横多疑,如今几乎把全国兵力都交付给我,我只有以多请田宅的方式让他以为我一心为子孙后代置家业,才能彻底打消秦王对我的怀疑。”

王翦代替李信又来攻楚,楚王听说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前来,也动员了楚国的全部兵力来对抗秦军。王翦的大军一到,立即坚壁防守,不轻易出战。楚军多次挑战,可秦军始终不出兵应战。王翦每天要求士兵休息沐浴,安排美食安抚他们。他还与士卒们同饭同食,意在养精蓄锐,消耗楚军的士气,以等待最后殊死一战。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打听士兵们做什么娱乐活动,有人回答:“战士们每天比赛投掷石头和跳远。”王翦认为时机成熟,就下令全军做好准备。楚军屡次挑战而秦军不应,于是楚军引兵向东撤退,王翦趁此机会,率兵追击,大败楚军,并斩杀了楚将项燕。

秦军乘胜追击,一年之内就平定了楚国,俘虏了楚王,楚国就此灭亡。王翦又率兵南下征讨百越,再一次取得了胜利。王翦也因战功卓著而被封为武成侯。

自古以来,被自己君王“烹煮”的将军几乎不比死在战场的将军少。历朝君王都明白,军队是利器,是双刃剑,可以用来杀敌防身,但弄不好,也会杀了自己。战功过高,难以封赏;军权过大,无法控制。出于防止谋位篡权的考虑,杀掉那些引起疑虑的有功之臣并不是最坏的选择。  

所以,为将之道,既要足智多谋、克敌制胜,又得时刻提防君王的猜忌。后者最好的办法是“徙薪”,消除君王的疑虑。而消除疑虑莫过于把老底露出来,让君王明白:啊,原来你贪图的是钱财和美色,而不是我的王位。贪图钱财和美色是人之常情,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谋位篡权才是大逆不道的。汉朝萧何功劳最大。有个门客对萧何说,您的功劳最大,无法再给你封赏了,你又得到百姓们的拥护,皇帝在外打仗,还几次问起你在做什么,这是怕你造反啊。萧何听了深以为然,他就按门客的曲突徙薪之计多买田产,还做了一些损害自己声誉的事情。等高祖回来时,看到百姓拦路控告萧何,高祖反而十分高兴。萧何所用的计谋与王翦的如出一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