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谋全集《六十四计》(《三十六计》补缺)第五十计,背水一战

本书解语
自绝退路,必死则生。羸其甑,凶。
译文:自己断绝自己的退路,陷我军于死地,全军将士抱定必死的决心,奋勇杀敌,勇往直前反而胜利活着归来。如《易·井》上所说:“破釜沉舟,置死地而后生。”
本书批语
不绝于敌而绝于己,己之气盛,敌气必衰。大勇无惧,命之不惜,何足惧哉?荣辱与共,生死以俱,上下一心,事方可济。
译文:不断绝敌人的退路,却断绝自己人的退路,我方士气高涨,就等于敌人的士气衰落。最勇敢的人,什么都不怕,命都不在乎,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荣辱与共,同生共死,上下一心,大事才能成功。
计谋精要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釜:古代用来煮饭的大锅。语出《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后用“破釜沉舟”形容不顾一切,下定决心一拼到底。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汉将韩信率领军队攻打赵国,命令背水为阵,断绝了退路,迫使将士拼死作战,结果大败赵军。后用“背水一战”指背靠河流,自绝退路,有进无退,决一死战。
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置将士于死地,三面临敌,后无退路。激励将士奋勇杀敌,勇往直前,诱敌前来决一死战而后取胜生还的谋略。
此计思想源自《六韬·必出》:“先燔吾辎重,烧吾粮食,明告吏士:勇斗则生,不勇则死。”意思是:战斗之前,要焚烧我军辎车,烧掉我军粮草,明确告诉士兵军吏:背水一战,英勇战斗就能有生存的希望,不英勇作战就会面临死亡。
(一)自绝退路,上下一心。《孙子·九地篇》则进一步分析总结说:“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意思是:把部队置于无路可退的绝境,士卒就会拼死不败退。士卒既能拼死尽力,怎么会不取胜呢!士卒深陷绝境,就无所畏惧;无路可退,军心就会稳固。他们就都会像专诸、曹刿一样勇敢。将帅与士卒如期去作战,要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断其退路。要像击发弩机、破釜沉船一样一往无前。把他们置于绝境然后才能得以保存;把他们置于死地然后才能起死回生。三军陷入绝境,然后才能赢得胜利。《百战奇略·危战》对此解释说:“凡与敌战,若陷在危亡之地,当激励将士决死而战,不可怀生则胜。法曰:兵士甚陷则不惧。”意思是:凡是对敌作战,如果我军陷入了危险的境地,就应当激励将士决死战斗,只要不苟且偷生就能取胜。兵法说:士卒深陷绝境,就无所畏惧。
(二)幸生则死,必死则生。《吴子·治兵》则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总结说:“幸生则死,必死则生。”意思是:侥幸求生的反而会被杀死,抱着必死决心杀敌的反而能生还。《百战奇略·生战》对前者解释说:“凡与敌战,若地利已得,士卒已阵,法令已行,奇兵已设,要当割弃性命而战则胜。若为将临阵畏怯,欲幸生必反为所杀。法曰:幸生则死。”意思是:凡是对敌作战,如果有利地形已被我军占领,参战部队已经进入阵地,军法号令已经通行无阻,奇袭分队已经部署停当,那么,此时最重要的就是全军将士都要舍生忘死地去奋战,这样才能取得胜利。倘若将领临阵怕死犹豫,企图侥幸活命,反而会兵败被敌人所杀。兵法说:侥幸求生的反而会被杀死。《百战奇略·死战》对后者解释说:“凡敌人强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须置之死地,告令三军,示不获已。杀牛燔车,以享将士卒,烧弃粮食,填夷井灶,焚舟破釜,绝去其生虑,则必胜。法曰:必死则生。”意思是:凡是敌人兵力强大,我军将士惶惑不安,不肯努力向前时,就必须要将他们置于绝境,通告三军,表示非死战不获胜利决不生还。杀牛烧车,让将士吃饱,然后烧掉粮草,填平水井,夷平灶坑,焚烧舟船,砸毁饭锅,断绝一切侥幸心理,就必定能胜利。兵法说:抱着必死决心杀敌的反而能生还。
综上所述,背水一战是置全体将士于死地,把大家都变成亡命之徒,抱定必死的决心而后拼命杀敌求生的谋略。这是因为“自绝退路”所造成的客观形势迫使全军将士上下一心,携起手来团结得如同一个人一样。《六韬·兵道》上说:“凡兵之道,莫过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意思是:大凡用兵的道理,没有比统一意志、上下一心更重要的了。全军将士如果上下一心,就能无往不胜而不受任何限制。黄帝说:“上下一心已达到了无彼无此的至高境界,如果做到了,几乎可以达到用兵如神的境界。”《孙子·九地篇》上则一语道破:“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意思是: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能使全军上下携起手来团结得如同一人一样,这是客观形势迫使士卒不得不上下一心。
用计锦囊
一、用计前后敌我态势的质变及制胜机要
此计是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敌方占绝对优势情况下的对策。解语引《易·井》之语:“羸其甑,凶。”点明敌我态势呈“井”卦之象。
敌方占据险要的有利地势,而且伏有重兵,严阵以待。但敌将贪生怕死,其势必败。
我方将士惶惑不安,军心不稳,士卒临阵犹豫怕死,抱着临阵脱逃、侥幸活命的心理,看形势必溃逃。
针对这种情况,我方将帅为了断绝一切侥幸逃生心理,破釜沉舟,自绝退路,迫使将士抱定必死的决心奋勇向前,拼死冲杀以求取胜生还。我方士气高涨,就等于敌军的士气变柔弱,敌我态势在交锋前因我方自绝退路而发生转变,由“井”卦质变为“泰”卦。
敌人的士气被“亡命”的勇气所挫败,敌将临阵脱逃,军心涣散,一触即溃,四散逃命;企图侥幸活命,反而兵败被我军所杀。
阴阳协变的制胜关键:绝阴生阳,必死则生。《易·井》上说:“井收勿幕,有孚,元吉。”意思是:陷阱没有溃塌,果然捕获了俘虏,大吉大利。
二、计谋的深层含义
1.破釜沉舟。自绝退路,置全体将士于死地而后生,陷绝地而抱定必死的决心,使全军只能前进,而无后路可退,只有拼死奋勇杀敌而不存有任何侥幸活命的念头。一个不想活命的“亡命之徒”能吓跑一百个想活命争先恐后逃命的人,自断退路,迫使全军都成为亡命之徒,反而取胜生还。自绝退路则是成功运用此计的关键所在。
2.万众一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后汉书·朱隽传》上说:“他们想突围又出不去,这不是逼着他们万众一心跟我军拼命吗?一万人齐了心尚且势不可当,何况他们有十万人马呢!”破釜沉舟,自绝退路,逼着全军万众一心跟敌人拼命。未交锋我军先以勇气挫败敌人的士气,使其因想活命而恐惧,军心涣散,一触即溃逃。
3.赴汤蹈火。不避艰难危险,勇往直前。两军狭路相逢,勇者胜。死都不怕,还怕敌人呢?勇往直前,冲锋陷阵,抱定必死的决心反而生还,抱定必生的侥幸心理脱逃反而被杀。此所谓:“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
经典战例
韩信背水一战绝处逢生
陈馀恃强轻敌兵败身亡
公元前204年,平定了魏地的韩信和张耳率领几万大军,想通过太行山区的井陉(今河北西部,邻接山西)。赵王歇和成安君陈馀得知,就把20万兵力集结在井陉关的隘口。
赵将李左车对陈馀说:“韩信刚攻下魏地,其锋锐不可当。但是,我们的井陉关道路狭隘,不能使两辆兵车并行,不能使骑兵排成行列。汉军从几百里外到来,他们的粮车一定落在部队的后面,请您拨给我3万精兵,抄小路去拦截粮车,您深掘战壕,高筑营垒,坚守阵地,不出兵交战;我再用奇兵切断他们的退路。这样一来,他们往前不能进,向后不能退,又没有一点吃的,不出10天,我们就会得到韩信和张耳的头颅。不然,我们就会成为他们的俘虏。”
陈馀却说:“韩信现在的兵力,号称有几万,其实不过几千人罢了!像这样兵力薄弱跋涉千里且疲惫不堪的军队,我们反而避开不打,以后遇到强大的敌人怎么办?那么其他的诸侯就会笑话我们怯懦,就会轻易地来攻打我们了。”
且说韩信派人刺探赵军情况,听说陈馀没有按李左车的计策行事,这才大胆地向那狭长的隘路挺进。在距井陉口30里的地方扎寨。半夜里韩信发出突击的命令,挑选两千轻骑,让他们每人带一面红色汉旗,韩信对他们说:“赵军看到我军败退,一定会倾巢出动追击我军,到那时你们迅速冲入赵营,把他们的旗帜拔了,换上我军的旗帜。”
接着,韩信派一万人作先头部队,开出营寨,面向赵军,背靠河水,摆开了阵势。赵军见后,都嘲笑汉军愚蠢。天亮后,韩信率领部分军队进到井陉口隘道,赵军果然全部出战。双方交战了很久,汉军佯装败退,赵军全力追击,远离了军营。早已埋伏在赵营附近的两千轻骑,乘机冲入赵营,把赵国的旗帜都拔了,换上了两千面汉军的旗帜。
韩信、张耳率军退入背水的军阵之中,韩信大声说:“后面是滔滔河水,前面是几十万追兵,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击溃追兵。”所有将士知道没有退路,个个拼死冲杀,只杀得赵军丢盔弃甲,大有兵败如山倒之势,陈馀马上下令收兵回营,准备休整再战。当他们退到自己大营前时,营中飞箭如雨,射向赵军。陈馀在慌乱中,这才发现自己的营中已插遍汉军旗帜。赵军惊魂未定,营中汉军已经冲杀出来,与韩信前后夹击赵军。张耳一刀将陈馀斩于马下,赵王歇也被汉军生擒,赵军二十万人马全军覆没。
战斗结束后,有部将问韩信:“兵法上说,作战时要背山临水,可是将军却背水为阵,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什么战术呀?”
韩信说:“兵书上说:‘必须把军队置于险境,士兵才能奋勇作战,然后可以绝处逢生,获得胜利。’如果把这些平素没有受过训练的将士安置在可以逃生的地方,他们就都在逃走时被杀,怎么还能指挥他们作战制敌呢?”
诸将都非常佩服地说:“这真是我们想不到的啊!”
用计锦囊
一、用计前后敌我态势的质变及制胜机要
此计是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敌方占绝对优势情况下的对策。解语引《易·井》之语:“羸其甑,凶。”点明敌我态势呈“井”卦之象。参见下图所示:
敌人的士气被“亡命”的勇气所挫败,敌将临阵脱逃,军心涣散,一触即溃,四散逃命;企图侥幸活命,反而兵败被我军所杀。阴阳协变的制胜关键:绝阴生阳,必死则生。《易·井》上说:“井收勿幕,有孚,元吉。”意思是:陷阱没有溃塌,果然捕获了俘虏,大吉大利。
文章来源:
齐甲斌著:《六十四计--谋略学的理论基础及对策》,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