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谋全集《六十四计》(《三十六计》补缺)第四十八计,韬光养晦

本书解语
和光同尘。无阴,无阳。
译文:蕴藏自己的光彩,混同于尘垢之中。既没有隐瞒,又不显露。
本书批语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视而不见,其理一也(《韬晦术·隐晦》)。
译文:一棵树高出于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身上。这是从古到今不变的道理。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言慎行;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这样才可以隐藏自身,远离祸患。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都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把一个藏在人群中,让他和周围的人没什么区别,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
计谋精要
韬光养晦。指隐藏自己的才能、锋芒,不使外露。语出《荡寇志》七六回。韬光养晦不是最终目的,因而是暂时的,目的是待时机成熟再采取行动。因而“韬光养晦”含有“韬晦待时”之义。
此计思想源自《老子·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掩损自己的锋芒,排解自己的纷忧;隐蔽自己的光耀,把自己混同于尘俗之中。《庄子·天下篇》则进一步指出:“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意思是:荣耀人人争先恐后,自己却偏偏留在后面,情愿承受天下人的污辱。人人都求取钱财实物,唯独自己持守虚无,无心积攒财物反而能绰绰有余。人人都追求福禄,唯独自己委曲求全,说是为了避免灾祸。对物常常宽容,对人无所剥夺,可以说达到养晦的最高境界了。
综上所述,韬光养晦是暂时隐蔽自己的才能、锋芒,养厚自己的仁德,待时机成熟后再采取行动的谋略。认识到自己刚强至极必折必柔弱,不如持守柔弱隐藏刚强,像一路滋生万生物长的小溪一样;知晓自己显著明亮至极必亡必阴暗,不如持守污浊晦暗掩盖光明,像因低下而获厚安的山谷一样。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意思是:古代圣人要成就大业时,一定要先置身于暗处观察明处的一切,置心于冷静处而观察你争我夺的热闹处的一切。这样周围的一切都真实地展现在眼前。
用计锦囊
一、用计前后彼此态势的演变及制胜机要
此计所针对的彼此态势,既可表征敌我,也可用于表征我方内部自相矛盾的态势。是敌我势均力敌,但我主动敌被动情况下的对策。解语“无阴,无阳”点明敌我态势呈“泰”卦之象。
敌方阴中有阴,虚中有虚;虚伪的外表中隐藏着很深的阴谋,不露声色。阴极便是其露出杀机的阳始。而且敌方由被动变为主动,笑里藏刀。
我方阳中有阳,实中有实;光明磊落的外表中显露着胸中才华横溢的锋芒。阳极便是其韬晦的阴始。正因为我方名声过高,近乎过明显的状态,会产生无形的权威,而使对方不安,就有折损颠扑的危险降临,所以要谋晦。我方从阳极转入阴始,沉入示“晦”养晦的状态中,使人们都看不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即使是知己者也很难认清自己的心迹。敌我态势由“泰”卦之象逆转为“观”卦之象。
阴阳协变的制胜关键:示阴养阴,韬晦待时。《易·泰》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意思是:其人度量宏大,深得同路人的赏识,这是由于他心中光明正大呀。
二、计谋的深层含义
1.和光同尘。因自己的名望过高,会产生无形的权威,令对手深感不安,必有颠扑折损的危险降临。如同一棵树高出树林,必遭大风吹折一样。只有隐藏自己的锋芒,将自己混同于尘垢之中,才能使对手视而不见,远离灾祸,从而保全自身。
2.纳垢养晦。水清则无鱼,人清高所享受的福运必浅薄。而藏污纳垢之处,往往草木繁荣,鱼鸟成群。人情物理的大道是一样的。能包容别人不能容纳的污垢,才能成就别人不能建立的大功。顺应万物的生长而成其之果,功成不居,无私反而能成其得天下的大私;不求报恩,反而在关键时刻得到回报。
3.韬晦待时。沉入示晦养晦的状态中,才会对周围明处的一切看得真实清楚,能从事物的萌芽状态中看到它的演变趋势。耐心等待时机的成熟,把握成熟的时机而动手,这难道不是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得到的吗?
经典事例
韬光养晦楚庄王辨忠奸
一鸣惊人楚庄王成霸主
春秋时期,楚庄王即位伊始,便受到世人的瞩目,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两代国君都很有作为。楚国上下希望他能继承父志,开疆拓土,使楚国更加强盛;而邻近的小国则是战战兢兢,危不自安,甚至连中原的大国秦、晋也都密切注意楚国的动向。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楚庄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每日里不是在宫中听音乐,饮美酒,与妃妾们寻欢作乐,便是率领卫士于深山大泽打猎,一个地地道道的荒淫无度的昏君。
楚国的大臣们自然不甘心楚国前两代国王奋斗的成果就此毁灭,纷纷入宫劝谏,楚庄王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后来听得烦了,干脆下令:敢入谏者死。严令之下,楚国的大臣们大概觉得还是保命要紧,真的没人敢再劝谏了。
楚庄王夜以继日,荒淫不已,一连持续了三年。国王不理朝政,下面自然乱作一团,权臣们借机树党争权,谄谀小人则逢迎拍马,捞取官职,贪官们更是浑水摸鱼,中饱私囊。楚国的政治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而忠臣贤良只有扼腕叹息的份儿了。
楚国的大夫伍举实在忍不住了。他决定入宫进谏,不过他也不拿自己的头往刀刃上撞,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
他入宫见到楚王时,楚庄王正左搂郑姬,右拥越女,一边喝着美酒,一边听乐师们奏乐。见到伍举,楚庄王问道:“大夫是想喝美酒,还是要听音乐?”
伍举笑道:“臣既不想喝酒,也不想听音乐,而是听说大王智慧过人,想请大王猜个谜语。”
楚庄王知道伍举是要借机进谏,但既然伍举没明说,自己也不点破。伍举便说:“在楚国的一座高山上,停落着一只大鸟,它羽毛五彩缤纷,异常华丽,可是三年来它既不鸣叫,也不飞走,臣实在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楚庄王沉思片刻,说道:“这不是一只平凡的鸟,它三年不鸣,是在积蓄自己的力量;三年不飞,是在等待时机。这只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你去吧,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
伍举听完楚庄王的解释后异常兴奋,他出宫后告诉自己的好友,同是楚国大夫的苏从,说国王是个很有头脑的人,他是在等待时机,而绝不是一个沉溺酒色的荒淫君主,看来楚国还是大有希望。
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不但没有丝毫改变,反而更加荒淫无度,苏从感到受了骗,他全无顾忌,舍身直闯王宫,直言进谏:“您身为国王,不理国政,只知道享受声色犬马之乐,却不知道乐在眼前,忧在不远,不久就会民众叛于内,敌国攻于外,楚国离灭亡不远了。”
楚庄王勃然大怒,拔出长剑,指着苏从的鼻尖,厉声叱道:“大夫不知寡人的禁令吗?难道你不怕死吗?”
苏从凛然正色道:“假如我的死能让君王悔悟,能让楚国富强,我的死就是值得的。”
楚庄王看了苏从半晌,忽然扔下长剑,双手抱住苏从,感慨道:“我等的就是大夫这样忠于国家,不怕死的栋梁。”他挥手斥退左右,与苏从谈论起楚国的政务来。苏从这才惊异地发现,国王对朝廷内外了解得比自己还要多。
楚庄王随后发布了一系列政令,把那些权臣政客、毁谀小人、贪官和不称职的官员该杀的杀,该罢职的罢职;把那些包括伍举、苏从在内的忠于国家、有才能、刚直不阿的人提拔上来。一番洗涤振刷后,楚国的政治从污浊混乱一下子变成清明而富有活力。
楚庄王待国内政治稳定后,不仅继续开疆拓土,而且挺进中原,夺得了霸主地位,成为秦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即位时,楚国的情况表面上看来不错,但实际上潜在着许多隐患;权臣夺利,小人充斥,群臣良莠不清,忠奸难辨,楚庄王为消除这些腹心隐患,从而找出贤良,实现富民强国的春秋霸业。采取了异乎寻常的韬光养晦手段:把自己扮成一个地道荒淫无度的昏君。不仅消除了周围国家对自己的戒心,更消除了群臣的顾忌,让他们尽情施展自己的手段,露出庐山真面目。在苦“晦”三年,摸清了所有的情况后,猝然施展霹雳手段,将楚国政治洗刷一新,从而达到“大乱后大治”的目的,为雄霸中原奠定了牢固的根基。
附录:用计锦囊
一、用计前后彼此态势的演变及制胜机要
此计所针对的彼此态势,既可表征敌我,也可用于表征我方内部自相矛盾的态势。是敌我势均力敌,但我主动敌被动情况下的对策。解语“无阴,无阳”点明敌我态势呈“泰”卦之象。参见下图所示:
阴阳协变的制胜关键:示阴养阴,韬晦待时。《易·泰》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意思是:其人度量宏大,深得同路人的赏识,这是由于他心中光明正大呀。
文章来源:
齐甲斌著:《六十四计--谋略学的理论基础及对策》,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