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谋全集《六十四计》(《三十六计》补缺)第三十六计,先发制人

本书解语
识几而待,临机而动。刚中而应。
译文:认清事态的萌芽状态而耐心等待,待时机成熟时率先发兵,先以强大的声势压倒对方,挫败敌人的士气,然后以实力取胜。这就是《易·临》中所说的“刚中正而柔顺应”的道理。
本书批语
利其昏暗阴逆。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之先动,贵在神速,恰到制处。
译文:利用对方昏庸、贪婪腐败的衰亡态势。在暗中发起,在明处把握机会成事;首先采取行动,迅速果断如风驰电掣,出其不意,攻其虚弱之要害而使对方屈服。
计谋精要
先发制人。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语出《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先下手为强”,而且“兵贵神速”。
《孙子·虚实篇》中也提出了“先发制人,以逸待劳”的战略战术。他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制人而不制于人。”意思是:凡先到达并占据战地等待敌人的一方就主动从容,而随后到达战地匆忙投入战斗的另一方就被动疲劳。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尉缭子·战权》则明确指出:“千人而成权,万人而成武。权先加人者,敌不力交;武先加人者,敌无威接。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弗胜于此则弗胜彼矣。”意思是:兵力相对弱就要靠谋略取胜,兵力相对强就要靠武力取胜。运用谋略争先攻击敌人,敌人有实力也不能施展抵抗;运用武力争先攻击敌人,敌人有勇气也不能振奋迎战。所以用兵贵在先发制人,在这一点上比敌人强就能战胜敌人,不比敌人强就不能战胜敌人。
孙子的先发制人,是讲抢先占据战略要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以逸待劳消灭敌人。尉缭子的兵贵先发制人,则把敌我态势分为两种:一是我方兵力相对弱时,应以计谋先发制人;二是我方兵力相对强时,应以武力先发制人。
《尉缭子·勒卒令》曰:“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意思是:正兵贵在先发制人,奇兵贵在后发制人;有的先发,有的后发,奇正结合就能战胜敌人。
无论是抢先占领要地,或是乘敌混乱、立足未稳、兵力空虚等有利时机,先发兵出击,掌握主动权,制服对手。前提都是用兵神速,才能造成先声夺人的威势。由此可见,用兵神速是实,先声夺人是虚,虚显实潜相结合就是先发制人的内涵。或先虚后实,或先实后虚,或虚实并用,可视敌情相机制胜。
可以说,先发制人是一种先发兵出击,掌握主动权,制服对手的谋略。关键在于先发兵出击的时机要恰到“制”处,大雁还未飞来之时就急于拉弓,野兔已经逃亡之后才去抽箭,这都是不能恰当地把握时机,自然发挥不了作用。
用计锦囊
一、用计前后敌我态势的演变及制胜机要
此计是在敌我势均力敌,但我主动敌被动,我众敌寡情况下的对策。解语“临机而动”点明敌我态势呈“临”卦之象。
敌方已陷入被动的群龙无首,其战必败的境地。《易·临》:“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意思是:用压服的暴政治民,没什么好处。如果有所忧悔,灾祸可以消除。只可惜敌首昏庸无道,软弱无能,被阴佞小人反决定着。
我方见时机已成熟,争取主动,先动手制服对方。先虚后实,先声夺人。打着吊民伐罪的旗号,使我军立于正义之师的位置,置对手于不仁不义的死地。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震慑对方,挫败对方的士气,瓦解对方的军心;然后以闪电不及瞑目之实力,迅速击破敌方,制服对手。从而使天下归服的抱负得以实现。敌我态势因此发生质变,由敌对的“临”卦变为非敌对的“泰”卦。
阴阳协变的制胜关键:变阴为阳,刚中柔应。《易·临》上说:“敦临,吉,无咎。”意思是:以敦厚之道治民,吉利,自然无灾祸。
二、计谋的深层含义
1.先机而动。抓住时机,掌握主动,先下手为强。要在事物的萌芽状态就能见出其未来的显著趋势。剩下的只有见时机成熟而决断了。先下手的时机要选择在能一举制服对手的时候,过早或过晚都收不到成“强”的效果。
2.先声夺人。先以强大的声势震慑敌人,使其士气受挫,军心涣散。等待对方士气衰竭,然后再以神速向敌人发起进攻,以达到制服敌人的目的。
3.先虚后实。先声夺人是虚,以虚攻心挫气,待其士气衰竭,对方就处身于柔弱之境地,我方就占有压倒性的主导地位,然后以实力迅速制服敌人,不给敌方任何反败为胜的机会。
经典战例
班超西域遇敌使
以弱胜强先下手
班超随大将军窦固进攻匈奴,大获全胜,凯旋而归。窦固认为班超有勇有谋,就派他和从事郭恂一同出使西域。
班超一行到了鄯善,鄯善也就是原来的楼兰,汉昭帝时杀了他们的国王,改了国名。国王开始时对他们很恭敬。但没过多久,他的态度就变得冷淡起来。
班超对手下人说:
“你们注意到鄯善王态度的变化吗?一定是北方的匈奴派使者来了,他拿不定主意和哪国结交的缘故。”
“有道理,可怎么能证明呢?”大家说。
班超召来鄯善接待他们的官员,诈他说:
“匈奴的使者来了好几天了,走了吗?”
官员一着急,就说了实话。班超把他关了起来,把三十六名随从都召集在一起,痛饮一番。喝完了酒,班超说:
“大家和我一样,都想在西域建立功名,求取富贵。现在匈奴使者一来,鄯善王就对我们失去尊敬,要是他决定和匈奴结交,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我们的尸体就要喂狼了。你们说,该怎么办?”
大家说:“现在处境危险,要死要生,一切都听从将军的!”
班超把杯中酒一饮而尽: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趁黑夜用火攻击匈奴人,他们不知我们的底细,一定惊慌。消灭了他们,就会使鄯善王与匈奴结仇,我们就大功告成了。”
有人说:“应该和从事郭恂商量一下。”
班超大怒:“今晚是决定生死的日子,从事又是个平庸的官员,知道了一定会惊慌,泄露了我们的计划,干大事不能当机立断,就不是壮士。”
大家齐声叫好。
夜里,班超带着大家袭击匈奴使者的营地。正赶上刮大风,他命令十个人带着鼓藏在屋后,要他们看见火烧起来就敲鼓大喊。其余人都拿着弓箭,埋伏在门的两旁。班超放起火来,于是鼓声喊杀声四起,匈奴人不知出了什么事,一片慌乱。班超亲手杀死三人,手下也射死了匈奴使者和三十多随从,剩下的一百多人全被火烧死在屋里。
天亮了,班超这才把事情告诉了郭恂。他先是大惊失色,稍后脸上又表现出了怒容。班超明白了他的心思,就说:
“从事虽然没有参加,但我怎么能忍心独占功劳?”
郭恂这才高兴起来。
班超这才放出接待的官员去请鄯善王,把匈奴使者的首级拿给他看。鄯善国上下都很震惊。班超安慰国王说:
“国王陛下和大汉交好,这才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于是,国王决心和汉朝修好,并让自己的儿子作了人质。
附录:用计锦囊
一、用计前后敌我态势的演变及制胜机要
此计是在敌我势均力敌,但我主动敌被动,我众敌寡情况下的对策。解语“临机而动”点明敌我态势呈“临”卦之象。参见下图所示:
阴阳协变的制胜关键:变阴为阳,刚中柔应。《易·临》上说:“敦临,吉,无咎。”意思是:以敦厚之道治民,吉利,自然无灾祸。
文章来源:
齐甲斌著:《六十四计--谋略学的理论基础及对策》,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