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哈尔滨市小学综合实践“烛光杯”课堂教学展示设计——巧制灯笼
(2018-11-01 23:50:54)
标签:
教育文化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
2018哈尔滨市小学综合实践“烛光杯”课堂教学展示设计
巧制灯笼
(
【选题背景分析】
灯笼历史悠久,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了。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现在灯笼的材料,有的由原来的纸、竹子,变成布、塑胶、铁线,而且灯笼的形状和颜色与传统也大不相同。它不但是好玩的玩具,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可以说走进灯笼是对传统文化的很好的继承和发扬。灯笼在我们学校的综合实践社团开展活动以来,孩子们从了解灯笼文化,到制作灯笼,孩子们兴趣特别浓厚,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灯笼,还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展厅里,与同学分享。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a、学生交流分享有关灯笼的资料,了解灯笼的由来,灯笼的种类等相关知识。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b、学生合作探究组装灯笼的方法。
c、小组合作组装灯笼,并体验猜灯谜带来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d、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认真耐心做事的习惯。
2.重点、难点
a、让学生学会通过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实践验证的方法组装灯笼。
b、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新装饰灯笼。
【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参与了一年的综合实践活动,从中已经掌握了观察、质疑、探索、合作等基本方法。就本活动而言他们具备基本绘画能力,但学生对找安装及贴立体图案基本技法还比较陌生,绘画能力较差的孩子还需要老师的进一步指导。因本活动仅用一课时,还需学生在课下能大量练习。
【活动策略】
要想达到让孩子能自主探索安装方法的目标,必须让孩子看一看,摸一摸,猜一猜,实践验证。这样,孩子能很快发现问题,并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能力。创新制作环节,则要孩子们大胆想象,交流创意,合作制作。能力弱的孩子也能根据老师提供的图案绘制、装饰漂亮的灯笼。
【活动过程】
环节一、谈话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活动,激发孩子对灯笼的兴趣。通过教师引导提问,让学生发现灯笼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激发孩子对灯笼的喜爱。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师出示谜语:奇怪事情多,纸里包着火。打一生活用品。
引导提问:这是什么?学生猜谜(灯笼)
师提问:你在什么时候、在哪里看见过灯笼?
师评价: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2、师:正像大家说的,生活中我们对灯笼并不陌生,它无处不在,装点我们的生活,象征着团圆和喜庆。今天这节综合实践课,我们就来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灯笼。
3、出示课题,齐读。
时间分配:2分钟
环节二、交流了解灯笼
设计意图:通过看视频,了解灯笼的由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通过了解灯笼的传说、制作材料、种类、制作方法等资料,激发学生对灯笼的喜爱之情,激发孩子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之情,这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1、师提问:同学们,灯笼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一个传统节日,就有挂灯笼、赏灯笼的习俗,你知道是哪一个节日吗?(学生回答:元宵节)是呀,关于元宵节观灯还有一个有趣的神话呢,想听吗?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资料。
2、师引导:看了视频后,你想知道更多关于灯笼的资料吗?
学生活动:小组内学习资料单。
你们知道了哪些有关灯笼的资料呢?与大家分享吧。
师引导学生:按照我知道了灯笼的( ),它——这样的句式来汇报。
灯笼的介绍、由来。
灯笼的用途、种类。
有关灯笼的传说等。
有学生说不完整的或者不清楚的地方,及时点明。教育学生传承中华文明,节俭爱国。
4、师总结:同学们,关于灯笼的知识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问家长、看电视、看书籍、上网查找,了解更多关于灯笼的文化。同学们,你们通过阅读知道了这么多关于灯笼的资料,可真是会读书的孩子!
时间分配:8分钟
环节三、巧制灯笼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助、生生互助,合作探究组装灯笼的方法,创新装饰自己的灯笼,激发孩子对灯笼以及灯笼文化的喜爱之情。体会成功的喜悦。
1、师出示灯笼,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一下,猜猜它分几步制作而成的呢?(生猜测说,师贴:撑、贴、安)
2、师激趣:老师看见同学们都已经跃跃欲试了,我们的猜测能否成功,就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拿出材料袋一,小组合作完成组装!
(出示活动要求,指名学生读)拿出材料袋,小组分工合作,按照说明组装漂亮的花灯。音乐停止即停止活动。温馨提示:安装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灯笼破损扎手。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师引导:有的小组安装不上了,你有什么好办法?(生说解决办法,评价:你的观察仔细,表达也很清楚)(谁还能说的更完整些?)
表扬分工合理,团结互助的小组,和主注意保持卫生的小组。给小组点赞,贴笑脸。
3、师:圆圆的灯笼骨架撑开了,那我们有什么好办法,让他变得更漂亮、更吸引人的眼球呢?
生:画画、粘贴、写祝福的话……
生:安装灯和把……
师板贴:贴、画、安
4、出示提示,老师这里还有个温馨提示,请一名同学读读。还等什么呢?让我们赶紧动手吧!(配乐)
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生说。
老师建议,先装饰灯笼,最后安装灯和把。
5、展示评价:漂亮的灯笼已经制作完成了,让我们各个组的代表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大家看一看,选出在创意上,做工上最打动人心的灯笼成为灯笼大王。
灯笼展评,优胜组得到勋章。(背景音乐新年好,小组代表提着灯笼站在前面介绍)
时间分配:22分钟
环节四、智猜灯谜
设计意图:通过智猜灯谜活动,进一步激发孩子对灯笼的喜爱之情。感受到喜庆的氛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师:灯笼最引人遐思、让人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了。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这元宵的花灯不但漂亮,还有很多有趣的灯谜呢!(出示图片)
2、师引导:我们的小小花灯制作成功了,也来给自己的花灯设计了一个灯谜!现在让我们来猜猜灯谜,(生读灯谜,师出示照片)最先举手并答对的孩子得到笑脸,得到笑脸最多的同学,会成为今天的猜谜大王。
学生兴趣盎然的猜灯谜。
3、师小结: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实践验证制作出了漂亮的灯笼,还猜出了这么多的谜语,你们真是一群热爱生活的孩子!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课后你能制作出更复杂、更靓丽的灯笼。
时间分配:5分钟
环节五、拓展应用
设计意图:师生欣赏制作灯笼的其他方法,了解灯笼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激发孩子课后继续探究的欲望。
1、师生一起欣赏其他方法制作的灯笼。
2、谈话:同学们,灯笼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象征着中华文明的灿烂,也象征着国家的昌盛繁荣。现在人们不需要用灯笼来照明了,但是灯笼的特殊地位依然不减。它的用途更广泛了,灯笼的造型更是受到中外艺术家的青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3、布置作业:课后我们可以自己用灯笼元素设计一个自己喜爱的物品,画在纸上,与大家分享。
时间分配:2分钟
环节六、总结(1分钟)
灯笼历史悠久,它不仅是好玩的玩具,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还是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的象征。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幸福、光明、活力的灯笼,点亮自己,更照亮他人!
【学习评价效果】
整节课,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过程评价以语言激励为主,第一步激励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灯笼的资料,做会读书的孩子。第二步制作环节激励孩子创新制作灯笼,做心灵手巧的孩子。作品展评环节,以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从创意、做工、颜色搭配方面评选出灯笼大王,从合作效果、环境卫生等方面评价团结协作小组。以贴笑脸的方式评价学生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最终笑脸最多的小组是本节课的优胜组,获得奖章。
【活动反思】
《巧制灯笼》是由传统文化中选取出来的自主创编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选课,几次磨课和课后总结,我对这一课有了有一些自己浅显的认识和看法。我将本课与语文课、技术学科整合。结合课程理念,我将本课的重难点定为:a、让学生学会通过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实践验证的方法组装灯笼。b、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新装饰灯笼。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融入了合作探究法和活动体验法。
1、采用激趣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综合实践课也是如此,导入新课要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学习,我是这样导入的:喜欢猜谜语吗?奇怪诗情多,纸里包着火。打一生活用品。导入简明扼要,激发起学生制作灯笼的欲望,揭示课题。这样再呈现作品,以形象可感的作品来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很可取。
2、学生自学探究技法,在突破难点时做到循序渐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的教是为了不用教,综实课教师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最后形成能力。所以综实课的自学探究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如:“怎样组装一个卡通灯笼呢?”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具体过程是这样的: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老师的实物,猜测组装方法,再让学生尝试制作,然后让学生探讨自己遇到的问题。最后,让学生改进自己的制作方法,达到人人能组装一个灯笼。
通过亲身实践,我觉得,让学生“做中学”给予所有学生的是机会,是思考的机会,是动手实验的机会,是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给予老师的是惊讶,我发觉:今天的孩子竟然这么投入,这么活跃,怎么这么会说话?
3、体现了小组合作探究精神。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分组制作,利用小组交流、求助老师、自己动脑等多种学习方法,将每个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完成作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
【指导教师点评】
周老师执教的《巧制灯笼》一课从整体上看,本课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能很好地把握课程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感受利用各种材料来制作所带来的形式美感,学习制作方法,培养能力为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果说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那么教学态度就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努力程度。我在听课时感受到了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课件精美、教案熟练。比如她自己为学生准备了制作灯笼用的灯笼模型,支架,装饰彩纸、灯谜卡纸等,避免了部分学生课堂没有工具而落课现象;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三是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课堂练习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没有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
二、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科特点,老师自己进行精心设计,层层诱导深入,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进行创作时,每个同学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去表现,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体现和展示。
三、树立学生主体理念,坚持“授之以渔”课改中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师给予学生的不是“鱼”,而是捉鱼的方法。周老师在指导学生制作方法时采用让学生欣赏实物,并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获得制作方法,了解所需的材料。周老师已经改变了原有灌输现成知识的教学方法,她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找到适合她的“水”,即学会学习,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
总之,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学习到了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
这堂课的教学还有一些缺憾:
学生在创作环节的装饰时,教师课前是否可以多准备一些装饰精美、风格独特的实物灯笼?这些教师做的实物给学生的视觉冲击是最大的,影响也是最深的,因为在学生做完一个完整的灯笼,他们陶醉在了体验猜灯谜的“玩”中,如果能让他们见到原来可以让自己这个完整的灯笼更加精美,我想他们肯定都会愿意去做的,毕竟我们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主要目的。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对这课的肤浅看法,在赏评中若有不当和错误之处,恳请给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