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至县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2016-12-16 08:33:42)
周至县教育局2016年度校(园)长 校本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时间:2016年12月15日 立项号 2016XZXBKT——ZXGL018 课题名称 农村培智学校社会适应性校本课程开发 负责人 宋选会 所在单位 周至县特殊教育学校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由于我国特殊教育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与教材还在不断地修改完善中,由于我校所处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导致原有的课程和教材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本着一切为了智障学生的生存的目标,当培智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及教学方法适应了智障学生的需求时,培智教育才能真正促进智障儿童的发展与生存。因此,构建培智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成为我校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研发的意义表现在课程本身发展的需要满 足教育对象发展需求的需要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三个方面。原有的课程内容相对陈旧,已不能满足现代的学习需要,而且存在学科本位的倾向,难度也不符合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水平。因此,研究一套适合我校障碍学生发展的课程及教学模式是培智教育发展的需要。 3、农村智力障碍学生的未来安置之路任重而道远,作为地处农村的特殊教育学校,在教育初期就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为学生毕业安置做打算。由于我校学生的特殊性,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就要求我们的课程具有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特殊性。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 提下,通过对本校的学生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 地和学校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由学校教师编制、 实施、评价的具有多样性并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与国家 课程、地方课程相对,是执行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一个 组成部分。 2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思想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国家,九十年代中后期该思想引起我国部分学者的关注。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侧重点。国外学者斯基尔贝克(SkHbeck,1984)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生学习方案的计划、设计、实施及评价主要是由学校教育人员来负责的”。哈里森(Harrison,1981)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包括课程参与者的研究,课程参与者实际操作的课程以及课程参与者知觉到的课程三者的结合,这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为了课程的完善而进行持续的评估和决策”。我国学者徐玉珍(2001)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虽然国内外不同的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有所不同,有些学者重在点明课程开发过程,有些则重在开发结果,还有些重在强调课程管理体系的变革,等等,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定义却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课程开发的内在实质。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而言的,"校本"即以学校为本,从学校的需要出发,为了满足本校学生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及条件,而自发主动地规划本校的课程;"课程开发"包括对课程标准的设计,课程目标的厘定,课程内容的编制,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因此,课题组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各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以及本校的发展目标,针对本校发展及学生发展的实际与需要,学校教师为主体,充分利用学校内外部资源,主动地进行课程调试的活动。本课题研究中农村培智学校社会适应性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地处农村的培智学校为满足智障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智障学生的特点及实际,而自主进行课程的设计、编制、实施、评价等活动。 3、培智学校:为智力落后儿童开办的特殊学校。其性质、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等与“辅读学校”相同,仅名称上不以学生缺陷,而从积极的角度命名,易被家长、学生和社会接受。 4、社会适应: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社会环境变化而改变,以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由于物质与精神需要都只有在社会适应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较好的满足,因此能否适应社会,对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遇到冲突和挫折时,他们通常能采取适当的策略,调整自身的心理和行为,以适应社会生活。人类可以通过语言、风俗法律及社会制度等的控制使自己与社会相适应。其方式有适合、革新、形式主义、退缩和反抗五种类型。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 ,当遇到冲突或挫折时,往往通过文饰作用、认同作用、代替作用、投射作用,压抑作用和反向作用等,使个人与社会取得良好的适应。长期社会适应不良的个体,由于其观念行为不能为他人所接受,与社会相隔离,久而久之会产生精神病态。由于残障的存在或他人的社会偏见,特殊儿童往往会出现社会适应困难,导致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或缺陷。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特殊教育的重要课题。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6年12月) 1、 召开课题开题会(2016年12月) (1) 确立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 (2) 做好课题申报等相关工作。 2、申报阶段(2016年12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认真选题。 (2)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年1月—4月) 1、理论学习和感悟(2017年1月) 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梳理。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制定校本教材编写计划书。 2、有效策略研究(2017年1月—2017年2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商讨具体的策略和方法。 (2)确定校本教材的编制目标、基本原则、组织结构、岗位职责、实施计划及阶段目标任务。 3、教材编制(2017年2月—2017年4月) (1)完成教材编写框架。 (2)完成教材编写初稿。 (2)完成教材研讨及修订。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017年4月—2017年5月) (1) 完成教材三校三改。 (2)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研究方法:教育测量法、教育实验法、内容分析法、调查观察法、定性观察法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系统编排社会适应性校本教材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培智学校生活化主题式教学研究活动中,经过课题组人员的共同努力,大胆探索,反思总结,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组织各方面教育内容。以一个个“以生活为主线的单元主题”的形式将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等各科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减少知识性学科性课程,形成系统的综合主题教学活动的生活训练校本教材。教材以智障学生在家庭、社会生活必须具备的技能作为统一课程内容,将各学科不同领域的学习内容相互整合,从而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社会生活,获得更为独立的生存能力。 (二) 形成“学校课堂与实践课堂相结合”的生活化教学模式 在半年的研究探索中,课题组成员将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技能根据年龄段、能接受的程度细分为每一阶段的具体目标,按照“社区感知—课堂学习——社区实践——综合活动”的程序, 对学生进行社会适应性的教学与训练。这样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让智障学生在实习基地进行单一的训练,而是真正把社会当作了课堂。实践证明,让智障孩子走出校园,以社会为课堂,进行融合式的教学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帮助智障学生掌握将来必备的社会生活技能。 (三)形成《农村培智学校社会适应性校本课程开发》论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