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触底反击动作如期而至,明日大盘还会继续反击吗?

(2021-11-17 19:52:52)
标签:

财经

教育

券商

投资技巧

文化

大家晚上好!2021年11月17号复盘:预期的触底反击动作出现,甚至比预期还强烈,可还是很多人嫌弃反击不够强势,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反击动作提前出现,周四的反弹还可期待吗?虽然三大指数集体翻红走强了,可还是很多人感觉操作难度大捉摸不透又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行情到底该如何把握才能真正继续吃肉?和大家说一下我个人观点:


1、对于今日大盘的触底反击,有超预期的表现,早盘的探底动作不够彻底,没有触及年线更不要说3500点,如此说明主力根本不想给大家抄底机会,先抑后扬的节奏逐渐凸显,所以对于今日的反击还算是相对稳定的,至于很多人抱怨反击不够强势,要么是看空踏空了,要么是套太多嫌弃涨太少或者赛道表现不够的抱怨,今天盘面超过3200只个股翻红,这样的局面,你不赚钱?天理难容呀!要么是你的选择或者操作出现了偏差!也有人说一天ICU,一天KTV行情,昨天还迷惘无期,今天就阳光灿烂,多少人反应不过来,对于不懂当前大盘炒作逻辑和表现特征的人来说,确实感到无奈,根本捉摸不透,甚至不断被主力玩弄,但是持续关注我的朋友,自然明白,反复提醒大家重个股轻指数的操作,敢于出击,就有收获!所以不需要抱怨,投资的市场,市场永远没有错,我们智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逐个解决,提升自我,资本市场,没有捷径,大财靠命,小财靠勤!就这么个逻辑!


2、昨天多少人还抱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产业链分化调整看不懂,碳中和分化让人受不了,今天就来了个卷土重来,明确告诉大家新格局没有改变,碳中和也好,锂电池也罢,大方向,预期在,只要市场消息出现,随时可以卷土重来,没想到今天就来了一个华丽转身,是不是很多人都没适应过来呢?这就是当前结构化行情特色,进入四季度以来,我已经反复提醒大家炒作逻辑和表现特征,新格局预期的主线轮番表现,不要以为今天锂电池产业链火了,碳中和产业链又表现了,就认为他们的机会来了,依然以阶段性波段表现对待,随时又是分化,新的炒作热点出现,而对于这些炒作主线,往往他们休整的时候找补涨品种潜伏,炒作浪潮出现并非你追涨的理由,明白吗?今日分化的大消费也好,大科技也罢,后面必然还有再次表现机会,所以针对当前盘面,我们反而更需要的是潜伏有预期炒作主线补涨品种,切忌追涨杀跌!


3、至于大家问的为何超过3200只个股翻红而大盘却没有出现强势反击动作问题,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增量资金信号还是没有出现,今日逆回购依然是实现净回笼500亿,所以影响真正的大蓝筹做多热情,反而是题材股火热,这就形成了存量资金下的跷跷板效应;二是护盘主力军,昨天大消费护盘今天就集体分化了,期望的大金融依然是萎靡不振,大科技也出现了分化,反而是顺周期大面积止跌支撑大盘指数,而顺周期又属于超跌反击,随时又面临继续分化,不可持续,如此,拖累大盘指数;三是成交量,尽管近期万亿成交量持续大半个月了,可真正的放量有效突破没有出现,归根绝底其实还是护盘主力军没有出现,大蓝筹股没有动作,成交量无法真正有效放大,此外就是做多热情不足,尽管大面积个股翻红,但都是超跌反击为主,不具备可持续性,所以才会出现目前一天调整一天走强的节奏。


4、而大家担心的北交所分流目前来看是不是如预期分析那样,短期影响有限,目前依然是A股自身的修复和储蓄过程,通过今天大盘的一个表现,我们需要明白,四季度行情依然需要保持谨慎,不盲目的看涨做多,也不畏惧回调探底,这里似乎还是需要进一步等待真正的增量资金信号,蓝筹股无法走强,护盘主力军无法出现,那反弹行情就不会成立,结构化行情依然是主基调,那么接下来的炒作逻辑还是继续围绕市场消息轮番表现,目前消息最多的还是集中在碳中和、大科技为主,其次就是一些周期性补涨品种和涨价预期的炒作,如此,大家真正需要做的还是精选赛道,把握个股,不要沉迷指数。


后市展望


今日的反击,出击20日线,明日继续反击那就是剑指60日线,完成60日线修复就完成了技术性修复,按照先抑后扬的节奏,这里明后天都是保持相对稳定的震荡上扬动作,而目前需要确认的是护盘主力军,没有护盘主力军的大盘,那只能继续的以时间换空间的手法反复折腾,重心上移节奏!而真正相对较强反弹动作,必须等站上3580点后,在这之下,我们都以结构化行情对待,所以指数这里就是一个震荡储蓄过程就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