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预期的触底反击如期而至,反弹行情真来了吗?下周行情怎么看呢?

(2021-10-29 20:57:04)
标签:

财经

教育

券商

投资技巧

文化

大家晚上好!2021年10月29号晚上复盘:预期的触底反击如期而至,又是一次放量的中阳反击,很想开心地问问大家今天你吃肉了吗?那些按照节奏抄底的朋友,这个周末应该可以开心度过了,最近连续性的下跌探底,不断反复提醒大家抄底抄底抄底,越跌越买,60日线下方,特别是触及3500点,那就是机会大于风险,这里就是进行最后的洗盘动作,主力那一点小心思猜得透透的,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每一次探底动作,都能够精准的预测抄底节奏,持续关注的朋友自然明白!而接下来,大家心里的疑问肯定是此轮反击是否可持续?下周的大盘又将如何演绎?没有上车的朋友是否还有机会呢?继续和大家说说涛哥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很多人不明白为何对于近期的下跌那么决定的看成是主力洗盘?为什么说触底反击一触即发?其实近期已经反复给大家分析,盘面有几个积极的信号,这里就是在一边洗盘一边建仓,为酝酿四季度反弹做最后的准备,今天再次和大家总结一下几个积极信号!


1、本周一路下跌,从最高点3625点到今天最低点3502点,这里123点下跌,而砸盘的凶手大家都知道,那么大家知道进场的又是谁?进了哪些方向吗?北向资金近期就是再次上演了精准抄底,一路买买买,越跌越买,今日买入近50亿,最近5日流入260亿,而这是每天和大家强调的一个积极信号,每一轮大盘回调探底的时候,它都能精准抄底,最终就迎来一轮强势反弹,大家回头总结一下,是不是如此呢?


2、一直和大家强调的逆回购动作,本周中国央行进行1万亿元逆回购操作,因本周有3200亿元逆回购到期,本周实现净投放6800亿元,今天投放2000亿。如此积极的资金释放信号,金融股无动于衷,大盘还跌跌不休,这背后肯定有让你捉摸不透的意图,这么多资金都到哪里去了?而且下跌顺周期出来的那些资金又流到哪里了呢?这里势必最终会体现出来,只是目前还在背后秘密运行中罢了,而这也是一个积极信号!


3、我反复和大家强调的时间周期和四季度预期,目前时间周期基本完成,完全按照预期节奏走,所以11月份必有反击动作;而预期是什么?近期也有和大家分析,北交所开市就在眼前,同时11月还有重要会议召开,A股向来都有大变革上线之前都会有所体现,我们称为造势,远的不说,前期碳交易所的上线是不是走强了一波?如果再回头看看去年创业板注册制的上线是不是也走强一波?大家说这样的预期有没有呢?这算是积极信号吗?


所以近期我的观点非常明确,我一直和大家强调,预期的反弹在路上,只会迟到不会缺席,有这个预期,面对当前的下跌也好,调整也罢,我都非常坚定告诉大家,控制好了仓位,跌下来更多的就是机会,而非风险!在股市,投资本身就是一场博弈,我们不能以短期一两天或者一周论英雄,市场很多事情也无法左右,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改变自己,做好自己,去适应市场,根据市场变化做出自己的计划。像这样的探底动作,今年我们经历了太多次,而每一次都能够精准抄底,最终收获属于我们的波段收益,这背后就是人性的考验,心理的博弈,更是市场认知的感悟和节奏的把握!


展望后市


今天的中阳放量反击,站上了半年线,但我们也不必抄底成功也开心过头,这里我们继续以技术性反抽对待,反弹行情不可能一触而就,前面跳空下跌留下巨大缺口,需要修复,更需要消化套牢盘,所以这里必然还有一个筑底过程,反复折腾,虽然下周还有震荡上扬趋势和动能,但是依然是走结构化行情,而非大家想象的反弹即可爆发!这一点务必明白!


尽管今天出现普涨局面,翻红个股近3500只,但是更多的还是超跌反击,甚至大面积题材股缩量反击,一旦大盘分化,很多个股依然还会继续低迷,无法持续走强,热点也是如此,可持续性的炒作热点还是反复强调的新格局预期主线轮番的表现,今天科技大爆发,锂电池产业链也不错表现,军工也有异动,尽管碳中和出现分化,储能、风能、电力调整,而他们是前面刚刚表现完一轮,休整一下还有机会!护盘主力军今天就是大消费相对较强,白酒、食品饮料表现不俗,后面看大金融何时抬头,券商有异动但没有真正表现出强势,当前的盘面主线很明确,缺的还是护盘主力军!如此,对于没有上车的朋友,其实下周依然还有很多不涨品种的波段机会,但必须懂得选对赛道,然后等待反弹行情的到来!最后提前祝大家周末愉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