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结题报告《小学语文三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8-06-20 20:58:25)

《小学语文三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武安市北安乐中心学校 徐美霞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根据不同文本读出重音、语气;入情入境,朗读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美感。可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语文课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评价一堂语文课的标准,应该是“书生朗朗,以读代讲”,否则不能称为一节成功的语文课。那么教师应如何做才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这就是我要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朗读能力   培养   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017年的秋季,我刚接到武安市北安乐中心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就发现一个问题,学生读课文唱腔太严重,听起来很不舒服,更别说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反思这一问题的形成,可能是学生不会读,教师给学生指导朗读的方法不到位,所以根据这种现象我决定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践意义

  1、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达到美读课文的能力。

  2、促使教师朗读水平的提高,让教师更加注重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突出语文课堂的特点“多读”,呈现“朗朗的读书声”。

3、师生的朗读水平整体提高,学校的语文成绩也得到提高,师生们都爱上阅读,也就真正把打造“书香校园”落到实处。

(二)、理论价值

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根据不同文本读出重音、语气;入情入境,朗读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美感。所以说,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迫在眉睫。

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培养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主要是以课本为依托,如:记叙文、写景状物、童话故事等文章。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的目标中,每个学段的首要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能加强语感、强化情感体验、促进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并有助于培养口语表达的流畅性。

(二)、教育家叶圣陶:设身处地,激昂处还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教师掌握较成熟的朗读指导技巧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学生能用普通话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

(三)、我校学生的语言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朗读能力有较大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能用普通话正确的朗读。做到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

(二)、能用普通话流畅的朗读。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朗读课文。  

(三)、能用普通话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

七、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朗读训练的研究资料,吸取精华,运用到我的教学实践中。

(二)、调查研究法:调查问卷三年级学生,共计54人。

(三)、实验研究法:通过一年的研究,可以和本校没有参与研究的高年级学生进行比较。

(四)、行动研究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八、课题研究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计划时间为一年,分为准备、实施、总结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712月)

进一步调查分析班级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开展调查问卷,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对学生朗读水平的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与测试对象是:北安乐小学三年级学生54名,共发出调查问卷54,收回54,有效问卷54份。

为正确朗读、流利朗读、有感情朗读三个方面。其中能够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大声朗读的学生占28.5%,认为自己总是能大声给同学们朗读的占19.2%,有时能大声朗读的占33.5%,说明能够勇敢地大声朗读的学生还是占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在同学面前通过大声使自己的朗读取得好的效果的。关于朗读的效果方面,在朗读的过程中,会读错字的学生占35.2%,经常会读错的学生占10.7%,有时会读错的学生占65.8%,说明读错字还是朗读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也是影响朗读效果的主要原因。另外,能把文章流利地朗读出来的学生占32.4%,能非常流利地朗读文章的占16.3%,说明这方面学生认为自己能非常流利地朗读文章的学生还比较少,这个问题可能会受读错字的一些影响。第三方面,认为朗读还存在读不出感情的问题的学生占80%,说明学生还是能够正视自己在朗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实施阶段(20181月——20185月)

120181月,学生做手抄报,宣传朗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只有学生们的朗读兴趣被激发起来,才能顺利的进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这一活动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培养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势在必行。

220182月——5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激起学生朗读兴趣,课堂上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的朗读方法进行指导。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朗读,让朗读成为课堂的主宰,真正达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悟情”,让学生爱上阅读,能够享受阅读的乐趣,有感情的读每一篇文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准备分三步走:

第一步(20181)能让学生用普通话正确的朗读。

第二步(201824月)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的朗读。正确地把握语调,语气,连贯地朗读课文。

第三步(20185)学生能用普通话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

第一步(20181),能让学生用普通话正确的朗读,所采用的方法是“加强学生对课文预习的检查”。要求同学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必须读5遍。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要做到“字正腔圆”。学生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这一任务的检查落实方法是,让家长参与进来,做好监督,每一位家长都要在晚上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阅读,对课文进行预习。配合老师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每节语文课上,都有进行开火车读课文,检查学生能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朗读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第二步(201824月)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的朗读。正确地把握语调,语气,连贯地朗读课文。

在这一环节,我所采用的方法是“媒体示范读,教师示范读,学生示范读”。

1)课前利用媒体课件示范读。每天上午利用学生早读的时间,播放课文范读录音,让学生先感知课文的整体基调。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慢慢的激发学生的内动力,爱上阅读。

2)课中教师示范读课文。在学生每一篇课文时,教师都要进行示范读课文。教师范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而且为学生树立了样板,对于课文中难理解的句段,教师可以分析,讲解,但对于朗读时语言的轻重缓息,光靠讲解,学生仍不明白,而范读则可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听到了正确的声音形象,学生就可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出来。范读能在课堂上面对面地使学生听到声音,看到神情,效果不错。

3)课后学生示范读课文。每一篇课文学完之后,还要对学生朗读水平进行检测,小组中互相读课文,推荐出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进行示范读课文。挑选出班级朗读课文的“小能手”,还要带领全体同学朗读课文。这样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欲望,提高了全体学生的朗读水平。

 第三步(20185)学生能用普通话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

1)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

停顿合理。停顿是语调的组织要素,在朗读中有调节气息,显示句意,突出重点的作用。朗读时在什么地方停顿,应停顿多长,除了标点符号外,还要根据语句结构,感情表达的需要来确定。

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语调高低升降的变化,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感情态度。

快慢适宜。朗读时,音节相连有长有短,有快有慢,长短快慢的反复交替,形成了一种自然节奏。掌握快慢变化,要根据文章体裁,思想情节,人物形象而确定。

词语的连贯性。朗读时应该一个词语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一个短语地读,读出节奏感。当碰到“着、了、过、在、的”等字时,一定要读得轻快,定不能读成重音或拖长单调。

2)激励性的评价

比如,上课伊始,要复习课文了,因为平时学生读书声音比较小,老师说:“这几天同学们的表现特别好,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老师今天特别想听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因为老师觉得读书声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相信这样的开场白之后,老师听到的必定是最满意的、最有感情的学生朗读。连平时最调皮的小男生都能聚精会神的读书了,而且声音竟然是最响亮的,最投入的。课堂抽个别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如果这个同学读的声音比以前大了许多,就可以不失时机地表扬:“今天妙可同学的读得真精彩,声音也比以前洪亮了,老师真为你的进步高兴!”相信这样的评价之后,不仅这个学生读得声音响亮了,其他同学在读得时候声音会更响亮。还有的同学读得很有感情,我就顺势表扬:“子凡同学读得真棒!你读得好像把我们带到这个美丽的小村庄,让我们感受到小村庄的美丽。”如果有的同学读得不太流畅,我就会耐心的指导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把文章读通顺,你不要紧张。老师在给你一个机会再试试。”这个同学在老师的鼓励下,变得勇敢自信,肯定比刚才读得要好。老师就会顺势表扬孩子的进步。在课堂上运用激励性的评价,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变化。使他们不再自卑,勇敢尝试,并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3)抓住重点词语品析,理解文本,读出感情。

 课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中有含义较深的词语,读懂并读好这些词语才能读好整句话。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一些方法帮助学生。

借助动作。比如在学习《盘古开天地》一课,为了让孩子们感受盘古用尽自己全身的力气,把天和地分开,所做的努力。老师抓住“劈”这个词,让学生做动作,和“拿”作比较。孩子们在做动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盘古的高尚品格。还有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中,抓住“拎”字,让学生做这个动作,感受人们对环境破坏的随意性。读出对小村庄人们的随心破坏环境的严重性。

联系生活实际。比如在学习《和时间赛跑》一课时,让孩子们谈一谈平时写作业时要需要多长时间?当妈妈说:“等你写完作业我就带你到姥姥家。”你又是用了多长时间?在同学们的讨论声中,让我们感受到相同的作业第二次用的时间比第一次要短。这就说明,在相同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抓紧时间提高效率,就是赛过时间。同学们就会根据了解读出感情。

4)解析标点感情读

标点符号在文中的作用除了表示停顿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有提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有时尽管是语句相近,却由于所用标点符号的不同使之传达出的感情也截然不同。对此,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这些标点符号传递出的情感信息,朗读时注意情感的表达。

如《惊弓之鸟》这一课中,魏王说的话中有这样两句话:“你有这样的本事?”“真有这样的本事!”

这两句话仅仅相差一个字,却由于所用标点符号的不同而表达出大相径庭的语气:前者写出魏王疑惑的心态,后者则写出魏王亲眼见到更羸“只拉弓不用箭射下了大雁”后震惊的心态。学生理解了这两个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感情,就可以准确地读出前者将信将疑、后者深信不疑的不同语气。

5)借助图片

图片能够给人视觉的冲击,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图。比如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性。文章开头就写出了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我用图片展现出,小村庄树木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空气清新甜润,天空湛蓝深远。我们为生活在这样美的小村庄感到骄傲。紧接着又出示了一张图片,美丽的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什么也没有了。让孩子们从这两幅图片中感受到,正是人们乱砍滥发,亲手毁掉自己美丽的家园。学生们读出了对这样美丽的小村庄消失的惋惜之情。就这样,孩子们慢慢的在老师的带领和引导下,能够把文章读出感情来。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三)总结阶段(20186月)

 前阶段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撰写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策略

(一)家长参与学生预习。

在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力的时候,刚开始要求同学们预习课文读5遍,同学们只是机械的读遍数,我完成了老师的要求,而没有激情。我就采取了让家长参与进来,家长晚上在家,督促陪伴孩子完成预习。每个星期我们都会表扬做得好的家长。激发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兴趣。也引起了家长的重视,效果较好。

()、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在我采取了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默读,齐声读等,朗读花样较多。但是我感觉只是对孩子们说“真好!真棒!”显得没有针对性。所以我尝试着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比如在学习“惊弓之鸟”一课,当同学们读到,更羸说:“我不用箭就能让这只大雁掉下来。”我就对他进行评价:“从你的朗读中,让我们听出了更羸的胸有成竹。真好!我们应向你学习。”

比如有的学生朗读的声音很小,我就会鼓励她,说:“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你读得很准确,很流畅,声音很美!就是读得声音不洪亮。老师再给你一个机会,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孩子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克服紧张的心里,读得声音比刚才的响亮的多。

在课堂上我还让同学们学会评价。先抽生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评价刚才这个学生读得怎么样?孩子们就会根据自己不同的水平进行评价。比如郝佳奥同学说:“我觉得牛荣轩刚才读得很有感情,声音洪亮,语速适中,我要向他学习!”还有的同学对郝高哲同学进行评价“我觉得你能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但是缺乏感情,语速太快。”等等像这样的评价,会一直呈现在课堂。只有同学们自己能够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水平,才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和缺点。这样就会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效果很好。

(三)多种活动促进朗读水平提高。

1、国旗下讲话。

展示了我们三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虽然没有四五六年级的同学年龄大,但是我们班同学的国旗下的讲话稿,读得有生有色,受到师生一直好评。得到校领导的高度赞扬。

2、六一儿童节前夕,我们班自己举行朗读比赛。

根据孩子们的朗读水平,我们设立三个奖项,分别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就可以领略到孩子们真正享受到有感情地朗读的快乐!

十、课题研究的结果

 经过这一年的研究,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落实比较成功。能够让三年级90%的学生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水平,而感到欣慰。

 十一、研究反思及今后设想

(一)、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离不开“读”。语文课堂要呈现朗朗的读书声,给学生机会,让孩子们多读。要让孩子们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激发孩子们的读书兴趣。指导学生朗读要进行“示范读”,“抓住重点词语品析”,“激励性评价”,“解析标点”,“借助图片”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要在每一节课上进行,达到“以读代讲”,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不足之处

 因为我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时,题材仅限于语文教材,在课堂上进行指导学生如何做,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离专业的指导学生朗读能力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个别学生能够读正确,读流利,但是还带有唱腔,需要进一步的指导。

(三)、今后的设想

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任何题材,杂志,报刊等,都能够达到美读的效果。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水平。我将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让其它班级也能采用我所研究的方法,去指导学生。让朗读之花开满校园。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3、《小学生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