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2017-12-31 12:21:25)
分类: 设计与文化
彼得·祖索尔 

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1943年4月生于瑞士巴塞尔的建筑设计师,早在80年代就为人熟知了。到了90年代,他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这些作品有着重建永恒价值的独特视角,令人刮目相看。比如瑞士丘尔艺术博物馆(1990年)和老房子(1993年),瑞士沙芬托的古格伦宫(1994年),瑞士瓦尔斯热澡堂(1996年),奥地利布雷根兹艺术博物馆(1997年),等等。2009年获得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
http://s15/mw690/006DnM2vzy7h0o7mKR0ce&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mw690/006DnM2vzy7h0o7zd2oa0&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看看他是如何面对传统、如何重建永恒价值的。他曾说过他希望用心去创造新空间,使这些空间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区别于对世界的普通模造。在他那里,日常的往往就是永恒的,所以简朴风格和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特点成为祖索尔的坚定信念。在1998年出版的《审思建筑》一书中,他明确地讲:“一件建筑作品形成的创造性行为超越了所有历史和技术的知识。”比如他设计的瓦尔斯温泉浴场,是从超越历史的层面重新焕发出古罗马和土耳其澡堂的沐浴欢乐。又如设计老房子时,他通过双层板来揭示一扇窗的主旨,材料则是用了从斯洛文尼亚运来的石头,这无疑显示了大师非凡的材料运用能力。针对建筑设计界纸上谈兵的不良倾向,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建筑师对真正的建筑没有兴趣而仅仅止于建筑理论或建筑物的某些方面。他那句“我基本上对作为一门职业的纸上建筑毫无兴趣”的名言,道出了立足于与时代对话的建筑新思想。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他说:“我仔细观察这个建筑的世界并在工作中尽力容纳看来正在丧失的有价值领域、修正各式干扰以及再创那些日益匮乏的东西。”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那些日益丧失的东西正是建筑艺术久远的传统。另外,他的《三种观念:瓦尔斯温泉浴场、布雷根兹美术博物馆和柏林恐怖地带》、《彼得·卒姆托作品:建筑物和设计1979—1997》等书也都反映了重建永恒价值的理想。

http://s16/mw690/006DnM2vzy7h0ogvfbN9f&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设计特点
中西方设计风格
黑格尔曾对中西园林建筑做过这样的美学概括:它们(西方)照比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修剪的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来照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一座露天的大厦.”中国的园林建筑则大异其趣,追求的不是几何式的规整性,而是自由性;不是抽象化了的人工技能之美,而是具象化的自然丰韵之美,黑格尔也指出中国园林艺术建筑“是一种绘画,让自然事物保持自然形状,力图模仿自由的大自然。”有自然之礼,得自然之趣。将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作一比较,似能更看出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之美,西方园林建筑,突出的是人工之美、技术之美,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式图形触目可见,一切景物建构无不体现方中矩、圆中规的精确的数的关系。西方园林正是通过数的关系,把几何学、物理学、建筑工程学的成果加以物化。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艺术深受道家思想的浸染,以模拟自然山水去取胜。它打破了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可以说是对儒家理性制建筑的一次反动。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将空间意识转化成时间过程,营造出一个广阔自由的审美世界。为了创造园林的意境,为了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园林艺术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沈复在《浮生六记》里谈到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他说:“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可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都是为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空间本来是小的,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趣味多样化。这样在观赏者的心理上,空间的容量就增大了。借景则是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了有限的空间,达到无限的空间。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借景的最好例子。中国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境界的创造。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而是艺术境界的美。

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楼台亭阁,都要服从于创造意境的要求,有助于扩大空间,要有助于游览者的美的感受。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并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些建筑,通过这些门窗,欣赏到外界无限空间中的自然景物。在这里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西方的大教堂也有窗子,那些镶嵌着彩色玻璃的窗子,不是为了使人接触外面的自然界,更多的是为了渲染教堂内部的神秘气氛。





Luzi住宅
http://s1/mw690/006DnM2vzy7gXwn7WLe50&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一个高大宽敞,光线充足的实木住宅,这个村落典型的碉堡开发,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大窗户,大阳台,充满了鲜花。”--这对夫妇这样描述这座住宅。
http://s15/mw690/006DnM2vzy7h0lPM7N48e&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2/mw690/006DnM2vzy7h0lPGYwXab&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mw690/006DnM2vzy7h0lQglP250&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Zumthor工作室
http://s12/mw690/006DnM2vzy7gXwnrNDtab&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mw690/006DnM2vzy7h0m2bD8Y50&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3/mw690/006DnM2vzy7h0m2ywhk82&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圣本尼迪克特礼堂
http://s14/mw690/006DnM2vzy7h0mdwAjjcd&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0/mw690/006DnM2vzy7h0mfUeq579&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9/mw690/006DnM2vzy7h0mfYs6Ad8&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0/mw690/006DnM2vzy7h0mgNGBzf9&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2/mw690/006DnM2vzy7h0mgLwUP8b&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mw690/006DnM2vzy7h0mgVZKw30&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0/mw690/006DnM2vzy7h0mhoKZb99&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瑞士展览馆
http://s11/mw690/006DnM2vzy7h0mzzBqOea&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mw690/006DnM2vzy7h0mAlrnq70&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4/mw690/006DnM2vzy7h0mAp3j5e3&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2/mw690/006DnM2vzy7h0mBCT3Ha1&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8/mw690/006DnM2vzy7h0mCtq6j27&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建築師祖姆特贏的這次的設計主要的構想是想要呈現出所有的感覺,其中一個地方剛開始的想法是在於應該要有一個「休息房子」,在整個木頭迷宮中應該要有一個讓人容易找到,並且可放輕鬆的內部庭院,或是在內部有奇異黑色橢圓形三層樓高的單元空間做為展覽館的服務空間,雖然建築師祖姆特極力地否認他想在建築物內明顯地想要喚起瑞士地方的任何事,但再一次在這裡表現出國家的其中一個存在的痕跡,喜歡並且善於款待的傳統。
 
科隆美术馆
http://s11/mw690/006DnM2vzy7h0mLu6yC3a&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4/mw690/006DnM2vzy7h0mLCoxR13&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7/mw690/006DnM2vzy7h0mLAugK16&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2/mw690/006DnM2vzy7h0mLKuPL41&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在德国科隆新设计的柯伦巴艺术博物馆坐落在二战中被炸毁的哥特式教堂--圣柯伦巴的旧址上.在赋予现存遗迹和历史应有的尊严方面柯伦巴非常成功,从而成为人们反思的地方.在这里漏明的砖墙使空气和光像一幕镂空的纱帐;每一种精心选择的材质所散发出的美深深打动着访客;光和暗为博物馆各个房间提供场景,在这些曼妙的场景下,宗教和世俗的艺术作品均被赋予精致的展示空间
http://s1/mw690/006DnM2vzy7h0mLRNlu00&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1/mw690/006DnM2vzy7h0mLWez89a&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瓦尔斯温泉浴场(The Therme Vals )
http://s12/mw690/006DnM2vzy7h0mYPh8f2b&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这是祖索尔最著名的一个建筑——Thermal Baths Vals(瓦尔斯温泉浴场),1996年建成(项目建造开始于1994年,此前有过一些变故),成了很多人的朝圣之地。瓦尔斯温泉浴场彰显了建筑师不被诸如建筑类型、建筑材料、工艺、场所、功用、大小、方法等外在因素所拘束的大师身手,他也没有自己的风格被自我约束,与 St. Benedict 教堂相比它有着太多的差别。祖索尔关于浴场改造的三点基本原则,即:尽量小规模建设、由社区进行投资、不刻意追求建筑的纪念性和标志性。旧浴场和片麻岩采石场原址均位于此,且瓦尔斯小镇当地生产片麻岩,而片麻岩在当地是使用十分普遍的一种建筑和装饰材料,当地的民居多采用片麻岩。而祖索尔也对片麻岩十分钟情,在早期的草图中就表现出了片麻岩的肌理。他对片麻岩进行了特殊的处理,将片麻岩经过切割打磨拼接排列,将石头内部的质感呈现出来。使得建筑给人的印象首先是石头与水相容,同时表达出石头和水即相亲和相斥的双重关系。
http://s1/mw690/006DnM2vzy7h0mVUhOg00&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1/mw690/006DnM2vzy7h0mVY5S29a&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mw690/006DnM2vzy7h0mWePFmc0&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8/mw690/006DnM2vzy7h0mWh0tV17&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2/mw690/006DnM2vzy7h0n1F1VD61&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5/mw690/006DnM2vzy7h0n1Ldoy5e&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马赛克之屋(House of the Mosaics)
http://s15/mw690/006DnM2vzy7h0n8a45E3e&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2/mw690/006DnM2vzy7h0n8AhAv1b&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mw690/006DnM2vzy7h0n8H9ja90&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1/mw690/006DnM2vzy7h0n9673kea&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9/mw690/006DnM2vzy7h0naKIBy98&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挪威女巫审判案受害者纪念馆

女巫审判案受害者纪念馆是著名建筑师Peter Zumthor和艺术家Louise Bourgeois(已于2010年去世)的合作作品。祖索尔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这样回忆他与布尔乔亚的这件设计:“我有我自己的一个观念,然后我将其传递给它,她非常喜欢我的这个概念,同时她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思,之后我提出放弃我的提案,采用她的,但她却坚持不能这样做,要两个都保留。所以就有了现在这个纪念馆—这条线状建筑是我的想法,突出表现受害者对人生的一个感悟情感的变化;而那个点状建筑则是她的杰作,更加强调表现受害者当时的一种悲愤情绪”。
 
Peter Zumthor一件作品是松木架起来的茧屋,里面有400英尺长的橡木地板,沿途有91个窗口,象征着91个被定罪并烧毁的人,每个窗口旁的牌子上讲述了这个人的故事。120米木构架中悬浮的是PTFE外皮的鱼状轻型结构,内部展览空间是100米长1.5米宽的木走廊,观者依次路过代表91个受害者的小窗。旁边金属屋子容纳艺术家有七面椭圆镜子映射的“燃烧的椅子”装置。 第二个结构也就是露易丝的设计:由烟熏玻璃包围而成,被命名为被诅咒(The Damned)、被附身(The Possessed)、被爱戴(The Beloved)。里面环绕有一圈镜子,映射着混凝土空心锥中燃烧的铁椅。
http://s12/mw690/006DnM2vzy7h0npfRKrcb&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4/mw690/006DnM2vzy7h0nplCmp8d&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6/mw690/006DnM2vzy7h0npsosD9f&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2/mw690/006DnM2vzy7h0nppnYl61&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2/mw690/006DnM2vzy7h0ntoCsN41&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3/mw690/006DnM2vzy7h0nu0g8Idc&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http://s14/mw690/006DnM2vzy7h0nJ0siN6d&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5/mw690/006DnM2vzy7h0nLa9Lode&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4/mw690/006DnM2vzy7h0nLisf113&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1/mw690/006DnM2vzy7h0nLzIAqfa&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历年来为公园设计过画廊的杰出设计大师包括法兰克·盖瑞(Frank Gehry),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奥斯卡·尼迈耶 Oscar Niemeyer等。第一个画廊是由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设计并于2000年建成。2011年伦敦蛇型画廊的设计者是2009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瑞士建筑师彼得·祖索尔(Peter Zumthor)。临时展馆是这位建筑师在英国的第一座建成项目,他为蛇型画廊带来了与往年截然不同的构想。“画廊波浪形的铝质结构使它像是一缕轻烟一样在林中自由流动。而画廊可反射的顶部则扩大了公园和天空的视野。画廊外形可以根据天气变化而发生改变,从而和周边环境完美地融合。新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没有围墙,参观者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从任何地点进入画廊参观。”

Bruder Klaus 教堂
http://s9/mw690/006DnM2vzy7h0nV6M8oc8&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mw690/006DnM2vzy7h0nVi22Y60&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1/mw690/006DnM2vzy7h0nVmf7Yaa&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6/mw690/006DnM2vzy7h0nVogrX75&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http://s12/mw690/006DnM2vzy7h0nW400X5b&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为了能设计一个与生活有着感性联系的建筑,人们必须要超越形式和建造—祖索尔在设计这个教堂时曾这样评价:它是一个神秘的能激发人思考的建筑,外面被严肃的矩形体量包裹。建筑师的设计是从随意的素描开始的,最终演变为一个优雅极具标志性的建筑,成为德国自然景观上的一个亮点。建筑是由当地农民建成,为的是纪念他们的精神领袖即15世纪的Bruder Klaus。
 
Bruder Klaus教堂外墙看上去像一层层夯土,整体平洁的表面也露出一些粗糙(平整的土墙和平坦的混凝土给人是完全两种感觉,如我们“人与物的距离之变”中所说,土墙的平整让人感觉可触摸,因为它的工艺制作可以想象触摸的),上面有一串串洞眼,感觉有点亲近。门上方有一个简单或者简陋的十字架,像两根铁条焊接而成,而门是三角形的,非常厚实,不知道是怎么转动的教堂内部的空间是先用树木搭建而成,筑好外墙后用火烧这些树木,留下那些粗糙的凹坑,不规则五边形外墙是使用的是“rammed concrete”(冲压混凝土),和我们熟悉的夯土墙(Rammed earth)类似,使用当地的泥土砂石,也包括白水泥,由当地人筑造,一次一天向上筑50厘米,一共24层12米高,每一层代表一天的一小时,一层层不平的肌理就显现而出。从附近森林砍伐来的112根树木达成帐篷被熏烧3周之后移除,留下了凝固住树木味道的内壁,而地面则是铺上了熔融的4吨回收锡铅合金。
http://s12/mw690/006DnM2vzy7h0ozi5Yvdb&690(Peter Zumthor )" TITLE="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 />

创作风格与建筑追求
Peter Zumthor 的作品尺度都不大,但其每一栋建筑物对于基地和整体的计划都有着周详的考虑,反映出不同的感受;每一个作品都反应出人对于建筑物基本元素、位置、材料、空间和光线的感觉。
 
祖索尔的设计作品和著作很多,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十分流行,代表着建筑艺术中力挽传统的潮流。在他那里,日常的往往就是永恒的,所以简朴风格和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特点成为祖索尔的坚定信念。
 
评论家认为,对于永恒价值的湮灭,祖索尔有着一种深沉的羞罪感,他的工作就是要让这种永恒的价值在价值虚无化的当代重新彰显。因此,祖索尔的作品能够令人体认和感受到千年经验中遗忘已久的永恒价值。这是一种伟大的复兴,但祖索尔的复兴并非简单化的复古,在他的工作当中隐藏着先锋主义。

各国建筑界人士对他在力挽传统中体现时代精神的努力给予了较高评价。在1998年9月3日的《建筑师报》上,安德鲁·米德把祖索尔的作品誉之为“唤醒感受的建筑”。那么这种感受是什么呢。评论家认为,对于永恒价值的湮灭,祖索尔有着一种深沉的羞罪感,他的工作就是要让这种永恒的价值在价值虚无化的当代重新彰显。因此,祖索尔的作品能够令人体认和感受到千年经验中遗忘已久的永恒价值。这是一种伟大的复兴,但祖索尔的复兴并非简单化的复古,在他的工作当中隐藏着先锋主义。对有着悠久建筑文明的中国而言,借鉴彼得·祖索尔的建筑经验是十分有益的。新兴的高楼大厦中有多少融入了古老的建筑传统?又有多少貌似古典却揶揄古典的建筑?可以说,祖索尔凸显永恒价值的做法能给我国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思想带来良好的风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王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