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设计书籍:《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2017-11-30 21:47:52)
标签:

设计艺术美术

分类: 杂志与书籍
 设计书籍:《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介绍一本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的书籍《设计中的设计》。该书是由设计大师原研哉解释并阐述关于设计的思想和原理的经典之作。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原研哉
http://s6/mw690/006DnM2vzy7gdE6o72Ja5&690

首先是这本书的目录——

自序 原研哉
设计的日常(译序) 朱锷
第一章 设计到底是什么?
哀声何来?
设计的产生
设计的整合
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设计
规格化、量化的生产方式
风格再塑
概念创造品牌
后现代主义的嬉戏
电脑技术的设计
超越现代主义
第二章 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
日常生活的陌生化
艺术与设计
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
坂茂与卫生纸
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
隈研吾与捕蟑盒
面出薰与火柴
津村耕佑与尿不湿
深泽直人与茶包
再设计的国际巡展
第三章 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
“五感”的领域
信息的构筑
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册
特种纸的研发
踏雪的记忆
妇产医院的标识系统
柔化了的触觉空间
白桌布的信息启示
松屋银座的二次设计
可触摸的媒介
通过模型确认“白色”与“触摸感”
具有关联性的触觉设计
发生在银座的事情
作为信息雕刻的书籍
第四章 无中生有
田中一光的嘱托
无印良品的起源和使命
这样就好
WORLD MUJI
EMPTINESS
标志:地平线
外景地:寻找地平线
第五章 对消费欲望的引导
设计的方向
企业价值观的演变
综合化了的企业机能
精准的市场调研
对消费欲望的引导
日本人的生活现状
丰富日本人的生活概念
俯瞰设计
第六章 在日本的我
日本文化的深层含义
《阴翳礼赞》:日本古典美学的大成
再造成熟文化
大自然的礼物:稚叙苑与天空的森林
以国际视点重新审视日本文化精粹:小布施堂
探究“无”的意义:无何有
形态是产生吸引力的根本
第七章 有过这样的世界博览会吗?
主旨:“自然的睿智”
绿色环保:日本能做什么?
森林里到底有什么?
设计的衍生
设计对象:身边的自然和生命体
媒介的自我增殖
没有终点的项目
第八章 设计领域的再配置
世界平面设计师大会
设计认知的醒悟
设计与信息
信息之美
清晰
独创
幽默
生命科学与美
与信息和设计有关的三个概念
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
平面设计
VISUALOGUE
再次出发
后记 原研哉
编后记[1] 

本书的作者原研哉是日本著名的设计师,在我看来,日本的设计都是极简的朴素的。日本设计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以及对自然材质的珍惜与爱护, 以简约的形式发挥材料的本质,既体现了其“极简主义”美学观,又体现了其纯粹之美。日本设计以其具有的典型性和民族性在当今世界设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形成了独特的日本风格,当今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环境急剧恶化,自然资源也因此愈加珍贵,所以尊重自然、追求简单朴素设计风格的设计美学观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赞美,总是能于细节之中迸发一些小智慧,当然这也和日本本国有限的土地,并不丰沛的资源以及迅速增加的人口有关,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而日本极简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留白,然而在原研哉眼里,留白并不是作为功能的一部分而存在,白色本身就是一种美感。和想包容一切西方意识不同,日本的传统空间意识是空白的部分叫空间,在那里 有闲逸和紧张的空感和气氛,从他对作品整体的空间和造形的细腻描写,以及对空间的取舍、 空间意识等使我们看到日本传统空间的一端。白色可以会激发出人们关于“背景性”、“包容力”、“现代感”、“品位”、“高级感”、“更新性”等各种各样的联想。背景性和包容力,现代感和品位,和谐统一于白色这一色彩之中。日本的优秀设计,大都具有一种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如同中国山水画中恰到好处的留白,一种“无中生有”的心灵体验。

以原研哉为代表的一些日本设计师,设计的出发点并非是自我风格的表现或是个人情绪的张扬,而是从揣摩大众的感受出发——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这样的设计师,是把自己置于一个幕后的位置,用自己谦卑的思考为大众进行日常用品Re-Design,引导大众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以创新的闪光点。正如他所倡导的,“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基于这样朴素却实用的观点,便有了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妇幼医院棉布标识——干净的白色棉布,无论是从色彩还是质感上,都让人有了不同以往的温暖感受。书中的一张照片里,一个刚被洗过的棉布标识晒在阳光下,那温暖的白色竟让我觉得很感动。先将日常的事物陌生化,再重新进行设计——这种贴近生活、以生活的文化积累为素材的创新在这个纷乱的信息时代显然是十分可贵的,也必将有利于大众的审美意识提高。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食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作为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委员,原研哉以“无中生有”的理念为圭臬,凸现了“无”的力量。    设计在哪里?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   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我认为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就是要以生活的视野来看待设计,拓展设计的视野和范畴,是作品富有生命力。将日常的事物通过重新的设计。这种贴近生活、以生活的文化积累为素材的创新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是十分可贵的,设计源于生活,设计精髓也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将事物陌生化,当一件作品的设计内容减少到最低限度时,仍令人感到完美。而对于我们正在学习的大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当设计师只有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才能更好地感知、体悟日常设计的精髓,进而提升其作品的设计品位。

北京奥组委筹办2008年的奥运会时,也曾邀请原研哉对该次奥运会的标志进行设计。虽然后来并未成为最终方案,但整体上也体现出了东方的(而非十分中式的)感觉。
整体标志中有很多小人,做着不同的运动项目。这些小人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象形文字,它们在组成一副完整的标志的同时,也可在各个比赛项目中作为标志。通过这种巧妙的方式联系了整体与局部。
根据标志的大小不同,原研哉还周到地将其分成中、大、超大三类,在实现整体局部联系的同时,尽量保证比例的协调。
我个人感觉这套标志设计师确实用心良苦,不过远看时由于小人们的方向不同,动作很难辨识,或许会给人以混沌的感觉,整体看来好像一个圆形的脑切片。

    看完之后总结一下,《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从内容上来讲也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的内容从“设计是什么?”这个宽泛的话题入手,涉及到设计与社会科学经济发展的关系,将日常生活设计化——即REDSIGN,信息建筑的思维构成方式,引导消费欲望,设计领域的在配置等方面;实践是以理论内容为前提,用了许多自己与他人的实践示例来解释,证明并且延伸了设计的含义。而贯穿了这本书的主要思想我认为有三点,即

1.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这点作者多次提出,全书都以它为中心来论述,所以我认为他是最主要的一点)
2.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于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不断地开发出这些创意才是真正的设计。
3.人类的极为纤细的感觉作为尖端技术得到了重视。人们在与世界的交流中,是以多种感觉器官为介质的,所以我们应该对自身的感觉细细品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