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答案
(2018-01-09 19:23:47)
标签:
语文文言 |
分类: 语文文言 |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
2、“惠”通假字是(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解释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2、孔指以示儿曰。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三、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答案:二、1、诣:拜见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
①而置之其坐(
②至之市
③而忘操之(
(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③儿痴如此
⑤父怒挞之
2.翻译句子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因?(
(三)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加点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
(四)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
参考答案:
一、1
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
4
二、1
2
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3
三、1
2
3
四、1
2
3
5
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
6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
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而身为宋国笑
④冀复得兔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答:
五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六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