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盐运文化纪念馆印像记

(2025-09-05 08:07:44)
标签:

历史

杂谈

                       一张硕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之盐部分就映射在墙上,这张分布图以最清晰明嘹的方式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作为资源蕴藏大省的贵州居民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作为维持人体新承代谢不可或缺的食盐,因为地质构的中活造的原因贵州地下均无食盐的蕴藏量;为了生活的继续。当地居民在食盐入黔之前一直都是采取名种方法解決生活的食盐问题            ---方式一;在贵州黔东南当地人拾山上的树枝并烧成灰,再加水使其沉淀,水中便有些咸味。                ---方式二;古思州府一带的苗民用辣椒代盐。               --- 方式三;以酸汤代盐 ,这种方式一直持续到今天仍然在延续。                              ---方式四:人们使用辣椒,葱,姜,蒜,折耳根等调制蘸水,以使仅有的调味品发挥其最大功效,这种方式迄今为止仍在使用。                              ---其实针对贵州无盐的这个现实。在清咸丰至同治年间以及民国时期,当时的云贵总督张亮基和军阀唐继尧,周西成都曾经在全省范围内的毕节,黔东南,黔南,六盘水诸地多个县份的地域内以打井的方式在这些地方寻找食盐,当然结果都是令人失望的。                                                 ---內部挖掘无果,当地只有将希望转到了从省外产盐地方向贵州输盐这条道路上了。幸运的是,位于贵州北部的川渝地区,西部的云南,两广地区以及江南地区都产盐,而在这周边的四大输盐区中,又以四川的川盐在贵州的覆盖范围最大。                      ---当时的川盐进入贵州主要是通过从发源于贵州高原上的三条流入长江的河流来载运的。即通过西部赤水河的仁岸,永岸,中部綦江河的 綦岸。东部乌江的涪岸进入贵州。                                      ---川盐入黔最早的文献记载始于元代,元至顺二年,元朝中央政府诏令四川行省,以盐济黔,此后历经明朝开拓,兴盛于清代,在民国的抗战时期达到了顶峰。而在川盐入黔的四个口岸中,又以仁岸的运盐量最大,按照一张1939一1945年间川盐入黔的四个主要水运口岸的统计。由该口岸的食盐入黔的比例一直都是最高的。该岸的盐入黔路线由四川合江溯赤水河南下至今天的贵州仁怀县茅台镇,史称"合茅道〃。而茅台上岸后由于 道路崎岖,除了少数采用人背,一个背夫一次只能背70斤左右的食盐并且一天只能行五十至七十里左右的里程。正如数百年以来的多部地方史志所言的哪样"一生无被,终岁衣缕,头鲜布巾,足惟草履,夏炙日,冬履霜,发岭穿林,冲风冒雨,一染寒疠,比户不休,此亦生民之奇苦者矣〃背户背不完的盐则是由当地土生土长的水西马组成马队的方式来运输的。                       ---作为仁岸通道其中一站的大关镇从清末光绪初年开始成为贵阳,安顺,织金,清镇等地盐运的转运站,各大盐商纷纷在大关镇当地开设盐号,贵阳华家在此设立了"永发祥,"永隆裕",四川吴家设立了"义盛隆〃,陕川刘,田,李三家在此设立"协兴隆〃,民国初期大关区长郭昆甫及本镇的商人集资开设了"荣顺通,大昌荣,德顺昌,同义祥〃两部分相加,合称八大盐号。在展厅内的玻璃展示柜内,还存放着当地盐商秤盐时所使用的砝码。这八大盐号的前四家均成立于光绪初年而后四家则均成立于一九二七年,但这八家盐号均在一九三九年同一年内全部关闭。                               ---由于当地的食盐供应全部被这八大盐号所控制,而这八大盐号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他们与盐商一起垄断盐市,从而盐价达到了相当于40斤米换一斤盐的令人恐怖的地步,如此恐怖的食盐价格使得当地居民有很多因为高企的价永而无法购买食盐食用从而造成居民身体消瘦或者是患上了身体浮肿的毛病。                                               ---自古以来,盐都是政府财税收入的重要手段,由于贵州不产盐,因此历代王朝都以对贵州盐的运销作为控制贵州的一个重要手段。【华阳国志】 记载,"汊晋之间,牂牁即已无盐,迨至唐宋,有分地食盐之政 〃。明以前,贵州盐运销归川,滇,淮三区管理,无盐务管理权,公元1413年贵州建省之后,贵州盐政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视野。                   ---早在商周时期川渝地区的食盐就已经开始在贵州销售,宋,元时期的盐马贸易最为盛行,明初实行开中法,盐商取得盐引,以盐换粮,自行贩运。至中后期的万历年间,改行纲法,贵州各地划分食盐销售区。清初承袭明制,各省行盐,循用纲法。咸丰十年,开始采用引岸专商制度,盐商垄断食盐运销,边远地区则是采用官运制度。光绪四年,丁宝桢改革盐务,实行官督商运制度。至一九一二年,官运取消,实行自由运销制,一九一五年,又恢复引岸制度,设督销缉私局,一九三五年又颁布新法,对盐政实行统一管理。                                 ---中国盐历史非常的漫长,远古时期各诸侯国对盐无任何管制早,夏商周三代尚无专门的盐政机构一直到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推行的管山海政策,标志着中国盐业管理的一个起点,秦代自商鞅变法后,实行的是自由开采,国家征税的政策。直到始皇时期。西汉初期循秦制,从元狩四年开始,设盐铁机构,产,运,销全部官营,因而称之为全部专卖制。但东汉光武帝却废除食盐专卖法,任民制盐,自由贩运。在盐产地征收盐税。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盐政制度变化频繁,即时而专卖,时而征税。,隋代实行的是无税制。唐代开元十年正式恢复食盐征税制,乾元元年,第五琦始立榷盐法,实行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盐政制度,宝应元年,刘晏改官运官销为商运商销,即民制,官收,官卖,商运,商销,就场专卖制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古代盐政制度开始走向成熟。                                       ---明洪武年间,实行的仍然是就场专卖制度,明万历45年废开中法,立"纲法〃为民制,商收,商运。商销,又称之为商专卖制。                      --清代前中期盐政,承袭明末纲法,实行民制,商收,商运,商销的商专卖制,该制在当时又被称为官督商销制。 到了中后期道光十一年时,朝廷废除纲法,改行票法,设局收税,给以照,票,无论官绅商民照章纳税即可承运。                              ----民国时期,继续实行以专商引岸为基本特征的官督商销制1931年民国政府度〖盐法〗,标志着中国盐政制度的成熟,但由于局势动荡而未能实施,1942年民国政府推行政府专卖制,1945年又推翻专卖制而实行征税制,1947年又公布【盐政条例 】  ,实行自由贸易制。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食盐生产实行定点生产,食盐的分配调拨实行计划管理制度,1996年5月。国务院发布【食盐管理办法 】对食盐实行专营管理、直至2014年十一月二十日工信部确认取消食盐专营重新回归自由贸易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