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芦山汉姜古城游记

(2025-07-11 20:41:41)
标签:

历史

杂谈

---对于芦山,相信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其第印像便是发生在十年前的哪一场里氏七点二级的大地震。但是在参观完芦山县博物馆后,我发现,原来这里在三国时期按历史记载竟然还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姜维的驻军之地,还是其埋骨之地。相信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三国时代永远是一个值得去探索的历史空间。作为历史爱好者的我,对于这样的地方自然是不会错过的。只是今天时间已晚,明天再去吧。                                               早饭以后,向酒店工作人员询问好汉姜古城的地址,便迈开双足,向着汉姜古城前进。                                                                                                                                                 --由于汉姜古城与我所居住的酒店相距并不是很远,因此没费多少时间便抵达了。                                                     ---这是一座在芦山地震三年重建过程中,由当地政府牵头各方助力所建成的一座集商贸购物,文化展示,休闭娱乐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而在这座城市体中,按照芦山县人民政府2020年12月所发布的公告汉姜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內有包括国家级文保单位平襄楼,不可移动文物姜公庙,金花庙戏台,姜侯祠牌坊,芦山城墙,芦阳城遗址等基本文化遗址,                                                    ---因为处于五一假期中的缘故,此时古城就整个范围内讲还处于一个较为冷清的状态之中,换作别人的话,可能会对这种场有一种不习惯,但对于我来讲,这种状况正好,因为我在旅游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冷静而不是其它。                                                         ---知道平襄楼这座国家级文保古建筑并不是在今天,而是之前的荥经县开善寺景区的开善寺正殿参观时通过对该座大殿的介绍让每一位游客而得知的。即;这座楼又名姜庆楼,位于芦山县姜侯寺内,坐北朝南,其建筑型式它与雅安雨城区水月寺观音殿,芦山青龙寺大殿和荥经县开善寺正殿都一样,均为三重檐山顶抬梁式木结构斗拱建筑,南北檐面同式,一楼一底,底面阔五间14·1米,进深4间10米,明间面阔6·1米,次间与补间各为2米,楼4周由18根大柱支撑,内有8根大柱通顶,上下檐四周施5铺作斗拱38朵,正背面明间皆施铺作二朵,上层为四架檐屋用二柱,面阔三间,其外腰檐内有平座和护栏一周,可凭栏远眺。按照〈蜀中名胜记·雅州·卢山〉条云"绍兴二十三年,徐闳中记,土人祀伯约(姜维的字号)有庙,额曰平襄,这说明这座平襄楼早在北宋就己经存在,并且是为纪念三国蜀汉镇西大将军平襄侯姜维而建造的。并且在明正统十年进行了重建。相传,农历八月十五为姜维殉难之日,自宋以来,以此楼为中心,每年中秋举行"八月彩楼〃之会以纪念姜维,以此,楼名演变为姜庆楼,历代皆有修缮,该楼因其建筑特点成为研究古建筑,三国姜维民俗和芦山庆坛,花灯等傩戏和民间小戏形成历史的重要实物,1961年7月,四川省人民委员会以姜庆楼之名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经文物主管部门同意,恢复原名平襄楼,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姜侯祠正门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木结构牌坊,坐东向西,重檐门楼式木枋,楼面铺青瓦,四根立柱及横枋上均有彩绘;阑额正面刻汉姜侯祠,背面刻"万古中良〃。                                                                                    ---史载,三国时期,作为戊边战略要地和汉嘉郡府治地的芦山,作为兵家必争之地,蜀汉大将姜维_路直抵芦山,在此屯兵筑城,故历代皆称芦山为姜城,虽然说,三国的历史在长达两仟余年的漫长过程中只是短皙的一瞬,但却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座面积不是很大的祠内空间中,镇西大将军姜维的巨大石刻座像 尤为夺人眼球。位于其左右的对联;武能上马定乾坤,文能提笔安天下。很好地契合了这位后蜀汉时期蜀国中流砥柱的传奇的一生。而从哪时起至今一张历代历史名人对姜维这个人物的历史评价汇总来看,总体来说是抱着一种较为正面和生不逢时的怜悯心理的。即"心存谋略何人胜,古今英雄唯是君〃。                    ---史载;从公元 二三八年姜维首次北伐到公元二六二年最后一次,在这24年的时间里,姜维一共进行了11次的北伐,虽然按照战史记载在这十一次战役中,姜维取得的战役战绩为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大败与小败各一次,相距不克4次的成绩并没有达到击败曹魏恢复汉室的宏伟战略目 标。但作为无论是人口及军队数量以及国家综合实力都远不是一个等级的蜀汉政权来讲,达到进军中原恢复汉室的目标是作为综合实力在三国之中最弱小的政权在可预见的未来的时间阶段里是完全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蜀汉的后期,作为蜀汉军队的统帅肯定是明白这一点的,这从姜维在接手北伐中原大业后所进行的以攻为守的历次北伐战斗中所得到的结果就可以看出,拿姜维最后一次北伐基线与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基线相比,已经从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了西县以北的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了,正是因为在此期间姜维多次在战场上挫败曹魏军队的多次进攻,从而才使得曹魏军队的南下进攻基线一直被卡在秦岭一线而未再前进一步的这样一个战略态势难道不是姜维数十年以来孜孜不倦执行前任的这样一个明智的作战方略的一个成功吗。须知蜀国是并未被秦岭南下的曹魏军队而是被侧翼的邓艾偷渡阴平小径方最终走上投降被灭国的道路的,而这是与姜维的作战指挥无关与蜀国的综合国力的进一步下滑有关。虽说姜维最终没有做到马革裹尸牺牲在沙场之上而是因为反间计失败最终被杀。但作为一位将军他以他数十年以来为蜀国的存在拼死冲杀的卓越战功奉献了他作为蜀国在后期国家中梁砥柱所能做到的一切。他的丰功伟绩值得后人对他的评价,而作为其屯兵及埋骨之地的芦山历代百姓也自然不会忘记他,因为姜维给予芦山这座城市所留下的矢志不渝,精忠报国的精神却并不会因为他的离世而消失,作为芦山,给予姜维最好的回报便是将其个人的名字和历史镌刻入这座城市的历史之中让这座城市的历史与之同步,我想,这应该是最好的一种纪念方式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