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社区除了拥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角苗服饰艺术之外,也还有与其它民族相比较较为独特的人生礼俗,而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比较隆重的便是
婚嫁和丧葬仪式,其中,男方向女方求婚的仪式要进行一到两天,该仪式大致包括对歌,恋爱,婚礼,打亲,送亲,和发亲等环节。"打亲〃〔接亲仪式〕气氛隆烈,相比较而言,被称为"打嘎〃的丧葬仪式则显得更加的隆重,它大致包括打嘎,葬礼,哭丧,抬丧,嘎房,繞嘎,冷鼓,敲房等环节。即从搭建嘎房到葬礼仪式结束,在整个过程中,十二个寨子都要来送礼致哀,寨老要在竹竿上刻划符号,记载礼品数量,以便日后还礼。而在展厅的展柜中就陈列着一根记载着有关礼品数量信息的竹竿,堪称弥足珍贵。
---该社区属于苗族的一个支糸,因此苗族常用的乐器,长短不一的芦笙以及口弦和木叶也在这里广泛使用,除此之外他们还拥有他们本社区自已制作的采用竹子制作的只有三个孔洞类似于汉族乐器洞箫的吹奏乐器三眼箫,以这种乐器吹奏出来的音乐曲调以及其中所蕴含着的用意,只有本民族的兄弟姐妹能够理解而其它民族是无法领悟的,因此,该乐器的吹奏,可以使得苗族同胞们得以自娛自乐,快乐的生活,由此原因,该乐器的制作也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古老民族的一个存在已久的部落群体,其部落的日常生活中的管理是一个不大也不小的问题,尤其是在已经进入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按照展厅内的文字资料所言,对这样的有着独特的民族风俗文化的苗族村寨实行的是由延续了数百上千年的由寨老,寨主,鬼司所组成的领导集体实行的传统管理以及政府管理两部分的双重管理。其中,寨老是村寨的象征和最高权力拥有者,寨主是村寨具体事物的管理者,鬼司则是村寨的宗教精神领袖。这种管理方式迄今为止在这里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二是政府的管理,由村长,村民组长{干事}等村干部组成领导集体。而有的村干部本身就是寨老,寨主或是鬼司。
---在展示大厅的中央,一前一后摆放着两台仅仅从外观来看就是文物级别的手中纺纱机和织布机,虽然它摆放在这里的这个事实早己表明这两件手工机器已经丧失了它的实用生产价值,但摆放在这里的事实同时也表明它们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展示价值,而这两个手工纺织机械所具有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本身,同时也表明,这些纺织机械的使用者所拥有的高超的纺织技艺。其实,这两台纺织机械只是当地社区居民手工技能的一个代表而已。在墙壁上展示的由众多的当地村民运用他们包括竹编,画蜡,三眼箫,木角,芦笙以及蜡刀等工艺制作手艺的照片,至于由这些当地村民运用他们的个人技能所制作的包括芦笙及三眼箫之类的乐器以及诸如草鞋,蓑衣,刺绣制品之类的个人生活用品以及家俱生活工具之类的展品在这里不计其数了。而这些手工技能的产品展示也表明,尽管当地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但当地的这些村民面对这样的现实并没有自甘沉沦,多年以来,他们凭借着他们各自的恒心与技艺,在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努力地改善着他们生活的环境以及他们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在从外面即将进入生态博物馆的道路右侧山间的一块平地上,当地政府兴建的一座校舍以及与之相对的山下一栋栋由政府出资为社区居民迁建的一座座二层小楼无不显示着当地村民以及政府立志改善当地社区对脱贫攻坚这一项百年大业的充分的信心以及现在所取得的的不小成果。虽然说他们现在的生活水平与外面的生活水平相比,仍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因为只要一直努力下去,一切都会变好的。
----记得在上世纪八零年代第一次通过媒体所发布的新闻照片所看到的这些头戴着巨大的发结穿着色彩艳丽的服装时,当时我们所拥有的表情与我们第一次见到来访外国友人的哪个表情是极其相似的,而数十年之后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当我乘坐交通工具来到这里参观时我发现,伴随着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与现代通讯技术的巨大进歩,参观者与被参观者双方几乎都对对方的世界都有了一定程度了解的这个事实已经使得双方对于对在对方的世界里发现任何有趣及独特的东西都觉得己经见怪不怪而对其淡然处之了。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该社区也会并且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只要这些变化符合由其制定的〖六枝规则〗,作为外人以及这座作为社区历史的记载者就没必要予以干涉而只需要将这个变化过程予以记载下来就可以了,让未来的参观者和研究者来独立判断这些变化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价值。正如学者萨特所言的哪样,存在就是合理的。也就是拥有让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能够相互理解与尊重的价值,而只有达到这样的目的,这座生态博物馆的存在才算是有了真正的价值吧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