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一个有着众多少数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数十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既有有历史记载就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也有随着历史的进程从全国各地迁徙至贵州并在此定居的少数民族。而水族就是一个历史上就世居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该族的先民最早发祥于今天的陕西周至西南骆谷水的骆人群体,上古时代,骆人群体先迁骆水,然后由北骆水东迁进入河南的河洛流域,并在此期间产生了文字文明。按照【百越源流史】记载,大约在殷商时期之后,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水家先民便开始从中原向南迁徙,逐渐溶入生活在中国南方地区的百越族群的"骆越〃支系中,然后逐步发展成为了一个单一民族。水族迄今为止已经分布在了以贵州东南部为中心,包括广西北部,以及云南东部近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按照最新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三个省区共生活着超过40万水族同胞,,其中,生活在贵州境内各县市的水族人口总量超过38万,占了水族总人口的95﹪
.其中,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的三都县又占了贵州水族总数近七成。因此,在我看来,单单就论水族总人口占据全国水族总人口六成这一巨大的比例这一点,水族文化博物馆就应该设置在这里。
---作为一个以山地高原地为主的省份,水族在进入贵州东南部定居以后其中的绝大部分居民就一直居住在了今天位于贵州东部及东南部的黔东南及黔南两少数民族自治州境内的多个县域境内的山水之间。从古至今,一直未有大的位置改变。
---虽然说水族的先民在南迁之前世居于中原地域,其生活地域所种植的农作物种类按照现代的考古结果表明其己经包括在今天我们所食用的包括稻麦及高梁在内的多种粮食作物之中,而这些先民在千多年之前南迁到贵州之后,为了民族整体的生产及生存需要,他们根据贵州所特有的地形及气候条件,对他们已经沿续了千年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改进,由之前其先民的稻麦兼作的一个平原稻麦兼作的民族,彻底改变成为了一个以山地水稻种植为主,兼种少量其它农作物的山地稻作民族。而之所以要作这样的一个改变,主要还是与其居住的贵州东南部的气侯及地形条件密不可分的。当然也是与其共同居住在一起的从全国各地移居到这里的众多汉族先民在共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中的一个共同的结果吧,这从其展厅内所陈列的水族先民所使用的包括稻田犁铧这样的农机具和稻田养鱼,水塘养鱼这样的农作方式与我在近40年前一个极为偶然的机会在三年的军旅〃生涯中有过一年的在部队农场经历完全是分不开的。而从这些年来我在包括三都在内的黔南及黔东南自治州各地包括水族在内的众多少数民族县域旅行时所闻所见所得到的第一印象就可以得岀生活在这块山水相间的众多少数民族同胞,他们在短为数百长达千年的共同生活的历史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早己形成了一个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而这种命运的共同就体现在了在这些地方,众多的各民族村落所拥有的近似的农作方式以及居住方式和建筑样式之中。
--- 水族传统民居与当地其它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的建筑型式大同小异,材质均为木干栏式结构房屋。而这种建筑型式也是中国古代<越人>最主要的民居建筑。而从北方迁徙到贵州地区的水族建筑则保留和传承了这种从东汉时期起就开始流行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的一个最明显的建筑特点在于有不少的外加挑枋竖长瓜,盖成重檐,其风格较为独特,因此具有较高的历史及科学和艺术价值。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