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州地质历史的进程来看我们可以确认,贵州陆地上分布最广的沉积岩就是喀斯特地貌的源头,因为在沉积岩的岩石类型中,碳酸盐类岩石就是这种岩石体系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种碳酸盐岩在含有二氧化碳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下就会形成喀斯特地貌
。
在不同的地形以及不同的水的共同作用下,喀斯特地貌就会向外呈现岀五种地貌类型、即高原台地型,斜坡过渡型,溶蚀谷地型,深切峡谷型和地下埋藏型。这五种地貌只是在不同的地质环境下喀斯特地貌的表现特征不同而已,它们之间并没有任何高下之分。因为它们在贵州不同地方都形成了一处处让世界为之惊叹的自然风景,比如黄果树大瀑布,云门囤天生桥,织金洞,双河洞景区以及被称之为梵天福地的梵净山世界自然及人文双遗产风景区以及以下还要
特别讲述到的位于黔西南兴义市附近的万峰林及马岭河峡谷景区
。这些地区的岩体性质绝大部分都是属于在贵州境内分布最为广泛的碳酸盐岩体。但凡事皆有例外,即在贵州范围内,能够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岩体并不仅仅只有碳酸盐岩体,这主要还是因为在近三年以前,我曾经前往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施秉县境内的云台山风景区参观,这座在2014年就被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通过的世界自然遗产却是一座由白云岩为基本岩石性质所构成的锥状峰丛峡谷,及锥状峰丛顶部的塔状峰林喀斯特,这种锥状喀斯特,是由两坡对称,平均坡度45度,相对高度十余米到百余米的锥状石峰组成,与省内众多的由碳酸盐岩体所构成的地貌一样,它仍然以当地的山水为主,为我们构筑了一幅与其它岩体同样美丽的山水画卷。而白云岩喀斯特地貌为我们构筑的不仅仅只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这不,位于贵州修文县城东由三叠纪白云岩岩体构成的栖霞山上的一个名叫阳明洞的喀斯特溶洞让这种在过去仅仅只有地质科学属性的地质名词忽然因此而变得更加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了。
---如果说在这五种喀斯特地貌特征中,哪种特征最不为人看见的话,哪么,作为地下埋藏型喀斯特溶洞代表的溶洞绝对是名列首位的。
-------在贵州的山水之间,尤其是在岩溶发育比较强烈的地方,其溶洞的成洞原因,大概率是与伏流即我们所称的在地下流动的河流有关.在水和二氧化碳对碳酸盐岩体进行化学溶蚀下所形成的空洞。当地下水还在具有一定压力下对石灰岩岩层进行侵蚀,石灰岩岩中的钙就会被水溶解带走,而经过以十万乃至百万年时间为单位的沉积钙化,石灰岩地表就会形成溶沟,溶槽,溶蚀漏斗等多种岩溶地形。而含有一定量的碳酸钙在进入溶洞时会因为环境压力及温度的变化而使水中的二氧化碳被释
=放岀来,并使溶解在水中的碳酸钙结晶析出.滴落在溶洞中的水有时也会因为蒸发而使得在洞顶的硫酸钙晶体向下生长而形成钟乳石。在地下的水因为在地上再凝结起来向上生长便可以形成石笋,如果理想情况下石笋与钟乳石连接起来就会形成一种极为罕见的石柱体了。而这些石笋与钟乳石因为各种原因所形成的长度不同,形状各异的这些形状,方才构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大自然营造的瑰丽奇观、而在贵州境内就我去过的溶洞景区中,位于织金县境内的织金洞就完全具备了我在文中所写到的这些条件。即是在距今约120万年前开始,处于高水位时期的织金洞地下水开始对该洞进行溶蚀,,,并在距今约25万年时年期间因为当地的河水因为其该洞的下切速度跟不上地表河发育的下切速度造成当地的一条河流的河水不再潜入洞中,从而使得织金洞的洞体范围最终停止了扩展,新的洞体扩展因为只能依赖洞内渗透水流而显得速度十分缓慢至今。
但这些历史并不会对前来一睹其风彩的国内外的游客会有任何的影响。因为包括我在内的众多游客来到这里最为关心的并不是这座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喀斯特溶洞的前世今生,而是这里面的那些织金洞推介广告中用来作为广告卖点的景点是否正如广告中所推介的那样是言过其实还是物有所值呢?因为个人原因,对这个世界著名的地质公园的游览我曾经在前几年的不长时间里两次造访该洞,尽管两次的游览代价不菲,但仅仅就我的个人感受以及我从周围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身上所感受来说,这样的参观所带来的愉悦绝对是对得为这种的感受所付岀的时间和金钱的代价的。其实贵州不仅仅只有一个能给游客带来视觉享受的溶洞,至少在贵州旅游推介中,像位于贵阳市南郊的天河潭景区,位于绥阳县的双河洞即现在所说的十二背后景区都是令游客无限心动的地方。如果有时间的话我肯定是会前往打卡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