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完凌云寺,向东出口方向前行过百米,就抵达了景区内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一灵宝塔,而之所以叫灵宝塔是因为该塔位于凌云山北的灵宝峰之顶而得名,由于它是凌云山九峰之中的最高点,再加上其塔所拥有的近三十米的高度,两者相加,足以使其能够在隔江的乐山古城中遥遥相望而成为古嘉州的地标型建筑。
---沿着山前数十级台阶拾级而上,不过一分钟时间便抵达了宝塔的平台之下的平地之上。作为一个对古建筑毫无了解的素人,如果不通过互联网进行搜索该宝塔的有关百科知识的话,我想绝大多数的国人在来到塔前时都会是一无所知的。但幸运的是,借助互联网的邦助,该宝塔的所有物理数据以及这座建成于北宋天圣年间,迄今为止己有近千年历史的古塔的前世今生在我们的手指摆动之间就可以完全知晓。因此,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真应该幸运,因为我们生活在了一个即将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通过对于灵宝塔建设历史的研究,人们发现,古人修建该宝塔,并不是仅仅是作为一个与佛教有关的建筑物。而是与早于该塔两佰余年落成的乐山大佛一样,其作用还在于用着对航行于三江合流处的
船只的航行安全之用。
---具体来说,就是海通法师在筹画淩云大佛修建时所预设的那样,以高达七十余米的高度的大佛作为航行在这个三江汇合处的船只一个极为明显的物体标记在确认江中的船只与大佛的相对距离并以此为安全距离,从而确保船只在此流域的航行安全。应该说,在大佛落成投入使用的前期,其确保航行安全所起到的作用是较为明显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江汇合处的河道的变化,以及因为战乱而带来的对大佛维修活动的缺乏,使得大佛的外表杂草丛生,其外表也己山体遮蔽成为了同一种景观而让航行在此处的船只上的船工再也无法以大佛为标志物来确认船只与大佛的相对距离来确认船只在江中的确切位置,从而确保船只在江口的航行安全了。而这才是最让古人忧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