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参观记

(2021-07-11 16:58:50)
标签:

历史

旅游

         2020 07 04 星期六多云 22--28                                                                                        因为疫情防控的关系,今年的旅行行程直到下半年本省疫情防控形势得到根本控制后才在今天开启,而此次行程的目的地便是距离贵阳不过180千米的凯里市黔东南自治州民族博物馆。             ---虽然说包括贵州省在内的全国绝大多数地方的疫情早已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但作为地方政府的常态化管控政策依然会使所有在乘坐交通工具前往旅行目的地的过程中无时无刻地感受到。略举-例吧,进入火车站内侯车乘车时以及从结束旅行从火车站离开进入-个新的地方时均要使用智能手机扫描我所居住以及旅游所在地的贵州健康码并且在手机上显示绿色方过进站乘坐火车以及正常岀站进入旅游目的地开始旅行。如果在此期间前往本省以外的地方旅行的话,有鉴于各地疫情防控政策的不同完有可能在进入这些地方进行旅行时带来—些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尽管已经开始外地旅行行程,但目前这段时间的旅行目的地我大概率还是选择在贵州省内吧。                                    ---已经进入夏季的凯里市同贵阳市一样的炎热,还好,在凯里火车站乘坐当地二路空调公交大巴不过二十分钟时间便扺达了位于凯里市中心城区稍偏南,位于万博路与韶山南路交会处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                                                                                                                                                                    -作为全省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地市级博物馆,在我的多彩贵州旅行程中,它也是我曾最早造访的地方,但只是因为该博物馆正处于内部装修而封闭没有进入进行参观而已。多年以后的今天又一次来到这里,心情自然是复杂而愉快的。因为可以进入进行参观了。                                                                 ---该博物馆既是黔东南自治州征集陈列及研究黔东南自治州境内所生活的各个少数民族在其历史进程中所拥有的具有科学历史及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展览的地方。同样也是中央民族博物馆的贵州黔东南分馆。据一位与我在-起参观的已经在凯里当地已经读书多年的高中生讲,这也许也是当地唯一的一座专业博物馆 。但不管怎么说,既然今天来了,进去吧。                                                                                                --按照此次参观之前作的功课所了解,该博物馆从开始筹备建设到开馆到今天不过3535年的时间,应该说这在我迄今为止所参观过的国内各类型博物馆中算是建馆历史比较短的,但这并不会影响我对它进行参观的任何印像。虽然这座博物馆 的历史短暂,但这座博物馆里面的文物所蕴藏的历史绝对是悠久的,从该博物馆参观以后给我留下的 印象更是证明了我的这个判断。                                                                  ------与所有的博物馆类的建筑布局一样,馆前仍然是-个青石铺就的巨大的广场,以广场中央的国旗升旗台为中心最外围是由绿树环绕的一组市民休息的木制建筑。在这些绿树的外侧则是分列着东西两组共计十个粗粗估计在八米高度的四方体石柱。十个石柱上的浮雕粗粗看上去估计记录的是生活在黔东南自治州这片土地上的当地各个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内容。                                                                          ---该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位于广场以南与广场有东西两面的石质阶梯相连,主体建筑的东西两端的两个塔楼采用的是黔东南自治州州内居民人口最多的苗族常见民居吊脚楼的建筑型式,而中央高度最高的塔楼则采用的是居民人口数量居本州少数民族第二位的侗族传统建筑鼓楼重檐形式,以这样的建筑外观型式来强调黔东南自治州这片地方是以苗族侗族为主体包括其它31个民族和谐共存的山水秀丽之地。                                  --进入博物馆大门以后便是一个面积巨大的中央大厅。位于大厅西侧拥有一块面积巨大的LED显示屏,该显示屏的主要功能便是循环播放由该州广电部门制作的介绍该州自然风光的宣传片。按照该博物馆的介绍,馆内应该有多个基本陈列展以及-个临时展馆,而位于-楼的则是全面介绍该自治州总体状况的综合馆,按照位于该馆内的历史地理沿革表所言,该州自春秋战国时期起就成为了古且兰国,古牂牁,夜朗国属地,而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则是要推迟到距今六十四年前的上世纪中叶的1956年,因为在这-年的四月十三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7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置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决定,七月二十三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刚刚迁入的并在1983年改制成的凯里市成立,当时的行政区划包括后来划岀给遵义市的余庆在内12个县以及由都匀专区内辖属的黎平,从江,榕江 ,丹寨,麻江划岀给黔东南自治州在内的-共十六个县区市,这样的行政区划自从余庆划给遵义市以后便没有了大的改变。                                                                                 ---如果不是来到这里观看展览,或许我真的不知道,原来,在上个世纪乃至本世纪初的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壹角人民币纸币上右侧穿着苗族传统服饰的一位老人竟然曾经是该自治州第一任州长王德安,而有意思的是他的头像上了人民币时他并不知晓,至于他后来知晓以后他也不能够完全确定他的这张头像被拍摄的具体时间。他只能自己推测大概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在贵州省民委工作时,曾经穿着苗族服装率队到新彊表演,或许就是在表演的过程中他就被表演现场的专业摄影师拍了下来从而成为了名人。尽管他本人自始至终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他都非常的低调。                                                     ---虽然与位居中原地域以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文明中心相比,地处西南边陲的黔东南州的历史没有那么的厚重,但是至少在这里的展品中,我还是看到了岀土于这里的据考据属于西汉时期的青餇剑。而在明清之际,因为该州拥有丰富木材资源而被大规模开发从而滋生的岀来的木商文化所拥有的数十万份林业契约而被称为【清水江文书】更是被认为是继【敦煌文书 】,【徽州文书】后我国民间文书领域的又-大发现,这些从1964年开始被学界发现的文书迄今为止已经被清水江域各县的政府档案部门收集了十八万份之多。记得五年以前我在我的锦屏县旅行的过程中曾经来到位于清水江畔的锦屏县档案馆大楼前并希望能够观看到这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字资料,只是因为当时这批档案资料处于整理保养期而未开放从而使我看到这些档案资料的时间推迟了五年时间,俗话说好饭不怕晚,能够在五年之后看到镶嵌在镜框中的一份由墨汁小字书写,字数在数千字以上记载着-桩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上的-桩经济交易的文书 ,了解到这样的-段尘封巳久的历史,心里还是有—些小确幸的。尽管这只是-份复印 件。至于因为木材贸易而附属在由木材商人区分各自商号的木材而使用工具在木材上所                     打下的印记--斧印这样的产权标记,以及生活于清朝中后期的锦屏县籍苗族文学家龙绍纳及其所著的已经有了142年历史的文集【亮川集】原件的展示,我已经不会有太多的激动而更多地把它看作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有了清水江文书这样的珠玉在前,再有什么样的神奇的文物岀现,我都是不会感到惊喜的了,难到不是吗?   位于二楼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展览,仍然是以居民人口数量位居前两位的苗族与侗族为主体,辅以其它少数民族,通过这些民族的实物及图片文字资料和视频再现等方式糸统地再现了生活在这片拥有数万平方千米土地上的33个民族居民的饮食起居以及娱乐婚姻和宗教等方面的状况,由于这些年以来在该州的各个县份的旅行中对这些方面的东西已经了解比较多,而这里的展品也没有太多独特的东西。因此这个展厅的参观很快地就完成了。                                               ---  按照该馆以前的说明,位于三楼的展厅应该还有多个常设展览。但意外的是,走上三楼才发现,这里正处于场地装修阶段。也就是说,还有多个常设展览因为场地装饰的问题而在今天我是见不到了,有些小小的遗憾,也仅此而己。因为这也意味着位于三楼大厅的这次装修工程,在带给我今天的参观_点小小的遗憾的同时,也带给了我在下次来到这里参观时所获得意想不到巨大的希望的可能。走岀户外,回到家中,静静地等待该博物院结束这次装修后重新开放的好消息的到来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