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班要用“心” ——读《幼儿园教师治班之道》有感
(2016-12-20 15:30:29)不知不觉已经工作两年多了,虽然经过时间的沉淀,我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在班级管理的某些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无意间我发现了《幼儿园教师治班之道》这本书,从书名上看我就知道这本书是我所需要的,于是细细品读了内容,发现里面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有血有肉,使一些治班之道跃然纸上,读着读着,我的感悟也越来越多……
看完这本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治班要用“心”,而孩子更是班级的核心。作为一个好的幼儿园教师不仅能上好课,还要善于管理班级。书中提及很多笔者的相关经历,使我感想颇多。对待幼儿要“严慈有度”,虽然说对幼儿要充满关爱,但爱也要有原则。不管幼儿出于哪个年龄阶段,只有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形成良好的班风,才能保障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而班级常规的形成,就需要班里的老师对幼儿的要求要持久、一致。此外,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通过一些规范来帮助幼儿建立常规。要使幼儿学会管理自己——制定师生共同遵守的班规,先共同讨论:哪些行为是班级所接受与赞赏的,哪些行为是班级所不允许、应该被紧致的,违反班规的结果将会如何,教师要尽量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师生共同规划、订立全班遵守的班级常规。班规一经订立就要共同遵守,教师也不例外,若改变班规也需要征求大家的同意。联系自身工作,我发现自己有很多欠缺的地方,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应该让孩子们主动制定班规并乐于遵守,在这方面我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家长工作方面,笔者也是有心人。有一次,笔者进行家访,看见孩子书桌的位置背光,出于保护孩子的视力,笔者一边表扬了家长为孩子所做的努力,一边解释保护孩子视力的重要性并帮他们调整了书桌的位置。虽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可却引发了我方方面面的思考:平时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是否过少?与家长的沟通技巧是否可以再注意方式方法些,使家长更乐于接受?对孩子的观察是否不够细致?原来,对于孩子的爱是要发自内心的,是显于细节的,是自然而然流露出的一种情怀。工作中,我们接触的人很多,孩子、家长、同事以及领导。我们要做孩子的贴心人,做家长的知心人,做同事的合作者,做教育的有心人。
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幼儿教师不仅要具有知识与能力的素质,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就应该对孩子负责。我们应该用“爱满人间”的胸怀关爱每一个孩子,对他们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呵护,用真诚的心去爱他们。
阅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又充满了正能量。我会将这些从书中得来的感悟进行内化,充实到实际工作中,努力做一位“润物无声”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