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师德情怀与教育责任》心得体会
(2019-01-09 10:11:52)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教育.体会 |
学习《师德情怀与教育责任》心得体会
学习了继续教育网《师德情怀与教育责任》,观看了师德模范李文凤、宋玉刚事迹介绍。他们放弃城市,投身山区、牧区教育事业。面对恶劣、简陋的环境与条件,既是专业课老师,又是兼职老师,又是班主任,还是学生的生活老师,他们无怨无悔。宋玉刚是西藏日多乡小学的唯一汉语老师,扎根藏区15年,被藏族学生亲切地称为汉族阿爸。他说,他要“为藏区孩子打开一扇知识和心灵的窗户”;北京化工大学毕业生李文凤,她是80后,是北京郊区深山里蒲洼中心小学的老师。她说“我不羡慕别人的荣华富贵,我只想做好自己的事业”。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他们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真正践行者。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关爱学生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过去人们习惯把教师比着“蜡烛”、“人梯”或“春蚕”。表达着人们对于该职业神圣性的理解,和对于从事该职业的教师高期望的表达。给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作为教师,就要热爱教育,就要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这种奉献精神它需要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举止文明,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志存高远,心底无私,不为物欲所诱。
其次,作为教师,要爱护学生,教书育人。要善于把握学生思想,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主动与学生交流,和睦相处;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尊重学生人格,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业;要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为学生服好务。
综上所述,教师具有了奉献教育精神、具有了对待学生的真诚的爱心 ,是不是我们就具有了无穷的的师德魅力?不!
作为教师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必须树立“智慧”意识,要熟练运用“智慧”“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发性的大量问题。如:“座位如何排列才合理?”“破损的新书发给谁?”“学生经常迟到怎么办?”“班主任当面碰到男女同学亲热怎么办?”等等。我们是终身学习的、有智慧的、专业化的教师,我们就有了幸福感、满足感、成就感。这样,不但教育事业对我们有了更大的吸引力,我们的工作方式、方法对学生也就有了无穷的魅力。
也许一部分人认为,拥有无穷魅力的师德,对于小学生、表现好、品德优的学生会产生无穷的感染力,而对于“问题学生”、“差等生”影响不大,这种认识可就太偏颇了。对待他们,我们必须坚持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只要老师弄清出“问题”的原因,讲究智慧、讲究行为艺术,问题不但会迎刃而解,还会更好的和谐师生关系。如:我任班主任期间,一次值日生迟到了,我走进教室,只见教室过道有不少垃圾。我没问原因,直接拿起笤帚扫了起来。其他同学见状,一起动手,教室前后,每一张桌椅下,在几分钟之内就被清扫得干干净净。值日生来校后主动找我承认错误,说明原因,表示愿意承担一周班级卫生的打扫。我说“你迟到不是故意的,为什么要惩罚呢?”这位同学从此再也没迟到过。再比如:刚开学时,我们学校实行由班主任收学费。学费量太大,我忙不过来,叫了几个同学帮忙。可到最后给学校交费时却发现有一张100圆的假币,这明显是有人故意交的假币,怎么办?我在教室没有追究,没有批评,而是公开说“这是我工作不小心造成的,这100圆我认”。没想到晚自习时一位同学主动找到我,承认假币是他的,还说,对不起,他错了。这是什么?这就是师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