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目标陈述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2017-12-23 12:00:21)

学习目标陈述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高陵一中 王龙艳

 

学习目标是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而言,当然也属于课时学习目标。因此,学习目标的设计显然要求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设计课时学习目标是教师设计导学案的第一要务和基本前提,是一堂课学习的灵魂所在。它在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对教学成败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依据和标准。

尤其是在导学案的使用上,对学习目标的要求更高,因为它直接用于每一位学生独立开展学习活动,目标制定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过去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往往流于形式,应付检查,成为不得不放在教案里的“摆设”,而且是不加分析的从过去的教学大纲、教参或者现成的教案集里“复制”下来。反观大纲里、教参里和配发的教案集里的目标,已经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正是受这些东西的影响,加上不够重视目标设计,致使产生很多问题并导致一些误区。

导学案设计是一项凭借理念和技术指导又切合实践的系统性设计,不能再凭经验而为,走不出经验的“魔咒”,就设计不出好的导学案,所以有关的理论学习也非常必要。

下面主要从这样几个焦点性的问题来探讨:目标设计主要存在的问题、目标陈述的有关建议、学习目标的设计层次如何体现以及三维目标的呈现形式四个方面的问题。

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 目标设计行为主体混乱,指向不明

比如:“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制造能力;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这两句中,第一句行为主体是教师,第二句行为主体是学生。

2、 误把目的当目标

这是属于目标设计层次的问题。把教育方针或教育目的当成课时目标,或者把课程目标当成课时目标来制定了。

比如:让学生全名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团队意识;使学生了解安全运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技能等等。

3、 目标维度缺失

这种情况同样非常普遍。

案例1:《荷塘月色》的学习目标

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本文比喻的含义和用词的精当,学习本文有层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目标都是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和理解层面上的单一维度的目标,远远不符合三维目标设计要求。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目标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如何理解三维目标?通俗地讲,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理解为“学会”,过程与方法可以理解为“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理解为“乐学”,从学会、会学再到乐学,实际上基本诠释了三维目标的落实。

4、 目标行为动词不当

“了解、掌握、理解、认识、培养、激发、提高、学习”等动词在具体目标设计时使用频率非常高,这些都是过去大纲、教参中常用的,但是这些动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评价时难以操作。比如“了解”,到什么程度才算是了解?具体是指能“说出”还是能“辨认、复述、识别、背诵、回忆、选出、举例”?比如“培养”,是指“养成”还是“形成”“ 、具有”?

5、 目标陈述不规范

通常只有结果性陈述,而缺少行为条件,目标达成度不明确。

学习目标陈述的建议

在设计学习目标时,通常有几种形式。首先厘清几个概念,以加深对高校课堂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的理解,也利于在具体操作中把握。

普遍性目标:是以抽象的、普遍的形式来陈述的教学目标。它的基本特点:一是具有普遍性,适用于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二是模糊性,表述上不明确、不具体。

行为目标:一是具有具体性、可操作性、可观察和可测量性;二是统一性,第三是显著的预定性,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预设。

还包括形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等。

以上这四种学习目标的基本形式,尤其是行为目标、形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在高效课堂上都在运用,行为目标是基本性指导,形成性目标是发展性指导,表现性目标是个性化指导。

现在简要谈谈行为目标的陈述:

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一般分为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两种方式。结果性目标明确说明学生学习要达到的结果,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具体、明确、可测量、可评价。比如“背诵课文中某某段落”、“比较这两首诗在描绘景色上的异同点”。体验性目标描述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一般为体验性或过程性的。主要适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比如“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与大家交流你的读书心得”。

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及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通过小组成员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大胆质疑(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初步形成(行为动词)对文章的概括能力(表现程度)。

    “上网查询有关本节课的资料”(信息);“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情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人的因素)。

我校要求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大致可以分五步来进行:

1、 研读课标,分析教材(如前详述);

2、 在进行学情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课标选择学习内容,并确定若干知识要点;

3、 围绕知识要点设计目标层次。要从知识的维度判断,比如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还是元认知知识;并从认知过程维度看,处在哪个维度上,如识记、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可查阅学习布鲁斯姆教学目标分类法相关知识)。

4、 对每一学习水平的活动形式,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并用行为目标陈述方式陈述。也不要忘了形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体现。

5、 目标确定后,根据目标要求选择对应的问题设计,包括导问、导学、导练、导测、导评、导思等一揽子设计。

   此外,随着小组学习能力的逐渐增强,教师还可逐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本组学习目标或个性化学习目标。

   总之,导学案教学在我校实践了多年,我们教师群体在迅速的成长,如果我们能站在较高的高度去把握课标,考纲,然后把它们落实到每一个课时,确定好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贯穿学习目标,一定会大有裨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