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子岭怀古
去亮子岭,一直是我计划已久的事情。2021年4月17日,一经成行,倒也兴奋莫名。
去之前,只知道它是一个破坏的村落,荒无人烟了,秦皇古驿道走这儿经过,其它则知之寥寥。
到了下安,方知,先有亮子岭,后有下安村。一想,也就明白,先人们向水而居,要居高处且是不远处,取水方便,不能轻易被淹。下安的福泉至今仍在汩汩冒水,成为太平河第二大源头,看那水有石缝中流出,金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水中长满了青苔,从福泉寺流出的那一股过于清澈,以至于村里的妇人们把它砌起来分流,用于洗衣砧衣,桥下洗涮成为天然的一景。西侧的门联上说,晓岚烟水涵澄碧,晚月松云拭空濛。朝霞映玉带,晚月照古驿,是有这意境蕴含在内的。
沿福泉路一路向东,自然到了文保指示碑,上面赫然写着“井陉古驿道”名号,而没有沿习秦皇古道的叫法,更为科学严肃。不规则的石头,上面光滑透亮,隔不远隐约发现有石槛,这是防止大车上坡下滑刻意竖起来的一溜石块,更有一整块石头上有凹陷下去的情况,这是经久累月、长年使用导致的磨损,路边的石头坎更有下切的痕迹,摆明了它的古老历史。明清时似乎修过,靠山体外的一侧,垒有相连的条石,条石相对处有燕尾一类的凿口,说是用来驮运方便。有人量过,说是49度斜坡,走不多远,回望下安村,整个村子可收入眼底。
走着走着,保存完好的那段就不见了,但时不时循路还能发现土层有个别撬不动的大石块,显然是古驿道所留,离老远,能看到岭上有尖塔,有关阁,亮子岭就在眼前了。
据说,这儿有人开发,村子不大,大多房屋都年久失修,没有修缮的痕迹,开发者大概又重修了村西的文昌阁、村东的关帝阁,以至二层没有了阁楼,但上面可以平坦可以晒粮,关帝阁还是有关帝塑像,只是移位在了阁的南头。没有古意,倒让人失去了兴趣。兴趣点倒是在新写的那四个字上——陉山界地,意思是东来的车马商旅,到此入了阁,便为井陉地界了。此处驿道旁有个饮马槽,显然不是后人伪做。这儿,废弃的村落,倒是适合古道的意象。比如饮马饮牛槽不少,横七竖八;比如东西各一棵古槐,特别是东面的古槐,还号称2600年,国家一级的保护树种,树干粗大,枝条虬劲,猛一看没有生机,细一看,还有绿叶长在树上,古树新叶,尚存生机。
谭嗣同有首诗写土门关:“平生慷慨悲歌士,今日驱车上古原;无限苍茫怀古意,题诗独上土门关”。但土门关目前没有那种萧索和荒凉,相反却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这儿的景色倒是与诗意相合。站在关阁上,颇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感。
关帝阁下面还有一段快要湮没的古驿道,一部分石块被当地老百姓用作了梯田围墙和地界分隔,殊为可惜。
唯愿古树在关阁前好好活着,古道在亮子岭好好守着。
——如同守山防火一样的对待,如同瓜瓞延绵一般的继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