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堂村新解“背水一战”
第一则“背水一战”故事,要从寺院里说起。院里矗立一通碑,是纪念郭继昌的碑。这碑大有来历。光绪版《正定县志》载,郭继昌,字厚庵,正定东仰陵村人。道光6年(公元1826年),英国派20多名顾问扶持民族分裂头子张格尔叛乱,企图肢解新疆。郭继昌奉旨平叛,趁夜突袭,斩杀其亲信库尔班素皮,大获全胜。道光授予其“干勇巴图鲁”称号,清朝立国200余年间仅有33人受封此称号。道光7年,郭继昌再次作为前敌先锋,在大河拐击败张格尔叛军3000人,擒获张格尔妻妾和甥侄数人,并乘胜进击浑河北岸,叛军10多万人阻河列阵,绵延20里,与郭继昌决一死战。郭继昌借鉴背水一战的策略,让一部分骑兵在下游大张旗鼓地渡河,吸引叛军攻打,他却率主力趁夜从上游急渡 ,从背后奇袭,一举收复喀什噶尔等4座城池,年底全歼张格尔叛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因有战功,被任命为安徽寿春镇总兵,后调往虎门任陆路总督,与水路总督关天培守卫虎门,且参与了林则徐的禁烟运动,道光21年因病去世,成为鸦片战争前期牺牲的一位民族英雄。皇帝悲恸,为其降下圣旨碑,家乡人为其修建了盛大的陵墓,现陵墓被毁后仅存三通碑,一通在三教堂,二通在东仰陵村。
第二则“背水一战”故事,要从寺南的正定南界碑说起。光绪版《正定县志》载,周灏,字子纯,贵州贵阳人。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举人,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进士。以知县分发直隶,先后任沙河、定兴(保定)、正定知县。后因遭弹劾落职讲学,昭雪后复职,署甘肃故城。因罹瘟疫,卒于任所。灏性廉爱民,总督刘长佑疏闻,奉旨于正定建专祠。粗略地解释一下,周公是清官,但后沦落为老师,再复职到甘肃却染上了瘟疫去世,正定人感其恩德,为其修建周公祠,现在显然已经没有了,遗址应该就在北城门附近。为什么正定人对他心心念念呢?因为周灏出任正定是在咸丰三年(大概是1854年),时年正值太平军北伐。正郡栾城、藁城、晋州相继失陷.“畿辅大震”。是时周灏积极备战,“招集乡团,于滹沱河南岸列阵十余里,逆匪闻风胆寒不敢北犯”,周临危负任,背水退敌,使得正定免遭兵燹涂炭,四战之地复为“安乐垒”。
也正是这一年,周灏在此立下了正定南界碑。来看这座碑,有点倾斜地矗立着的,正面朝向西,上书“正定县南界”,现在“界”字已经埋土不见。落款为“咸丰三年嘉平月榖旦知县事黔筑周灏建”。
往事如烟不能忘,背水一战美名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