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头关帝庙有座木牌坊

乘公交车西行到振头小学也叫振头关帝庙站下车,折回头路北不远处,便能看到“振头关帝庙”“市道教协会”两面大旗,旗下的牌楼虽然高大,但与周遭的高楼相比还是低矮许多,但它骨子里透出的沧桑、遒劲、威仪,以及浓郁的人文色彩,老远就能吸引游人驻足观瞻。
这座牌楼,既是当地人口中所称的忠义牌坊、木牌坊,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距今近500年了,保存还基本完好,位于关帝庙前14米处,坊形为四柱三楼式建筑。
从上往下看去,上面是绿色琉璃瓦盖顶,装饰有国色牡丹图案,中间的两个大吻上立有神兽驮宝鼎,有人叫它为“太公楼宝鼎”,两端大吻分向东西,垂兽、戗兽、望兽均有、加上角上的风铃,威仪万方。下面的斗拱密密麻麻,错落有致,昂首翘绕。阳坊即正面的横匾上写有“浩然正气”四个金黄大字,匾下是琉璃浮雕人物图,刘备居中略高,关羽、张飞两侧次之,周仓关平居下,再往下是“崇宁真君庙”五个金浮大字,是北宋徽宗皇帝赵佶于崇宁五年(1106年)追封关帝的谥号,东西两端是“双龙共吟图”,上下坊柏上有“二龙戏火焰宝珠”的彩绘,只是有点洇渍不清了。
建筑讲究不能头重脚轻,故支撑加固相当重要。东西两面的边柱有两种支撑,一是四根30公分厚35公分宽4米长的细面青坊柱,二是四尊两米高的抱鼓石花柱。中间的门柱上的支撑是木质大圆柱,据说以前是红色的,可见掉漆严重。
牌楼的功用是族表节孝,这座牌楼主要是纪念关公,所以牌楼的对联也是历数他的战绩,只字不提败走麦城。阳面边柱对联为:匹马过关雄风逞北魏,单刀赴会英气震东吴。阳面门柱对联为:义勇振纲常心存蜀汉,威风吞吴魏目无孙曹。意思很明显:彪柄史册的是忠义和勇猛,永志不忘的是英气和雄风。
仰视之后再平视,会有一些惊喜等待着我们。牌楼的四周是玉石雕制的荷叶拦板,一些石狮子就在石柱板之间的望柱和抱鼓石顶部与我们四目相对。整个牌坊共有石雕狮子24个组36个,都是精雕细刻,巧夺天工。它们都是蹲坐的姿势,像是木牌坊的忠实守卫。这些石狮子的形态各异,表情也各不相同,一个个或喜、或怒、或哀、或乐。也有的石狮子正在互相嬉戏,小狮子骑在大石狮子背上调皮,有的像是要爬上石柱,也有的耍绣球、翻跟头,形态逼真,惟妙惟肖。只可惜有的石狮子已经残缺不全了。
进入关帝庙,香火缭绕。前殿是“帝君阁”,关帝庙的主体,面阔三间,外接拜殿。殿内塑有神像三尊。关羽端坐中间,头戴王冠,蚕眉紧蹙。关平周仓虎姿熊健,托印扶刀分立两旁,倾心待命。
后殿是“结义殿”,刘备居中而坐,身披黄袍,面目和善;关羽红脸,一只手抚摸着修长秀美的胡须,像是正在思考问题。旁边的张飞虎目圆睁,伸出的手像是要把人拒于千里之外。另外,东配殿供奉的是药王孙思邈,手持千金要方。西配殿供奉的是送子娘娘,怀抱一小娃娃。
关帝庙现存庙宇是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重修的基础上,于1989年按照文物原貌落架重修。建筑面积283平,占地面积832平,计1.25亩。大庙的西北角有一棵古槐树,四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过来,虽历经千年风雨洗礼,春夏仍满树青枝绿叶。经测古勘察,确定它大约栽种于唐末宋初,至今已有千余年,此树高16米,胸围510厘米,胸径162.3厘米,是石家庄市现存较为古老的古树。古树身在关帝庙中,沾得关老爷的灵气,现在身上系上红布,前面摆上香炉,被人顶礼膜拜。来关帝庙朝拜的香客,都会到这棵古柏树前拜上一拜,为自己和儿孙后代祈福。因为该古槐大枝桠形似龙角。人们称其为“龙角槐”。
至此,游览结束。我觉得,围绕三国一人,栽种宋初一树,建有明代一坊,成为振头傲视市内各村的典型性旆表所在,值得一观。好在我参观的时候正是庙会,人头攒动,香客不绝。且有戏曲和锣鼓队助演。走出庙门返回到牌楼之下,遇到一位老大姐,她神秘兮兮地告诉我:这儿一年举办两次庙会,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一至十三有,今天还有半天,戏唱完了就结束了,你下次九月份这个时候再来还能看到;另外,年年春节的正月初八至十六还有拜太岁活动,你也来看吧。我笑了笑,感觉老大姐把我当成一个虔诚的香客了。
答谢了这位大姐的好意,临走时又从东面拍了张牌楼侧面的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