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特别推荐】城阳一中近年优秀毕业生采访录之:刘璐 浙江大学(第二部分)
(2017-02-19 23:03:33)第二部分导游图:选修课——名师风采——辅修——学生会工作——科研工作——比赛经历——实习经历——应聘经历——高中生活——对学弟学妹的忠告
李:请学姐介绍几门选修的课程吧。
刘:这个学期我选了一门“生活中的微生物发酵实验”。这是我从大一一进校就想修的一门课,这门课比较火爆,很多人选,我就一直选到大四才选上。
李:这门课学什么呢?
刘:第一,做小饼干,因为要用到酵母;然后,做酸奶,因为要用到乳酸菌;还可以种蘑菇……非常有趣的课程。选修课一般分两种:一种是以知识性为主的,我选是因为我需要补充这部分知识,需要充电。比如说我辅修了法律,辅修的这些课程也可以看成选修,这就是知识性的。另一种就是以趣味性为主的,比如这个微生物发酵实验。还有一次我也是选了一门生物实验的课。
李:你们财务管理专业有这种需要动手实验的课吗?
刘:我们专业是接触不到任何这种动手实验的。或许有一些社会行为的实验,但这只需要被试者填填问卷或者是让被试者做一些决策,比如说坐在电脑前从三种应对方案中选一种。
李:所以选这两门课不仅有趣,也培养了你的动手能力。
刘:是的。
李:请介绍一下几位令你印象深刻的老师。
刘:老师的话……周夏飞老师吧,很有名的一个老师。我们学校就像“大众点评网”似的,我们会知道哪些老师的课特别受欢迎。周夏飞是经济学院的老师,讲公司理财的。她非常善于引导,深入浅出,而且比较有趣。还有一个老师叫周黎民,他教经济法,这是一门通识课,讲得不深,但是能勾起你的兴趣。他自己也接触过很多的案件,挑的都是其中最有趣的那一部分,或者是最能启发我们思考的内容。还有一个计算机学院的老师叫翁恺
,他讲“加哇”(JAVA,读作“扎瓦”),教得非常好,让我一度觉得应该去转专业学计算机,我们班的很多同学也有同感。最后我学得也很好,虽然只是写出了一些简单的小小的程序。
,他讲“加哇”(JAVA,读作“扎瓦”),教得非常好,让我一度觉得应该去转专业学计算机,我们班的很多同学也有同感。最后我学得也很好,虽然只是写出了一些简单的小小的程序。
李:说说你的辅修专业吧。首先请学姐分辨一下主修、辅修、双学位这三者的区别。
刘:其实我们学校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叫“主修”,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你的专业,这是你必须要拿到学位的,这个拿不到学位的话辅修也拿不到的。我们学校对第二专业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分了三个层面:“辅修”、“双专业”、“双学位”。“辅修”就是像我一样,以充电为目的或者说以兴趣为目的。
李:法学辅修要求学多少内容呢?
刘:法学辅修要求学11门
课。第一部分是法的理论;第二部分是一些基本的法律,像民法、刑法。第三部分涉及了几个比较细的法律,比如说刑法分论。
课。第一部分是法的理论;第二部分是一些基本的法律,像民法、刑法。第三部分涉及了几个比较细的法律,比如说刑法分论。
李:那么“双专业”是个什么概念呢?
刘:那你可能还要再修十几门课,渐渐深入下去。它会讲更细一些的法律,比如“辅修”可能讲到民法、经济法就结束了,但是“双专业”要讲合同法。“双学位”的话,跟主修专业是一模一样的要求。各种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论文通通都要做。而且不管是“辅修”还是“双学位”,它所包含的课程和主修专业不能有重合的,一旦重合了就要再学另一门课程替代它。
李:会不会有学生选两个相似的专业,这样就会有很多重复的课程呢?
刘:通常不会。
李:你们学校学双学位的人多吗?
刘:很少。而且一般很难在四年内拿到双学位。一般需要延迟毕业一年。本身主修专业课业压力就很大,双学位的话就更大了。就拿我辅修的法律专业来说,每年全校平均有150多个人报名,最后平均只有20多人能拿到辅修证。我们学校确实非常严格,因为到了用人单位如果不能名副其实,就是在给学校抹黑。
李:你能拿到吗?
刘:已经拿到了。
李:厉害呀。
刘:我是提前修的:你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李:好的。请谈谈你的学生会工作。
刘:大学的学生会不是像你想象的那样只有一个校会。校学生会进去是这样的:大一进去是干事,大二干副部长,大三是部长,大四是主席。每年都要经过竞选。所以你要想当主席就要一直干到大四。我当时没有加入校会,加入的是我们社科大类的学生会。校会举办的都是全校性的活动,而我们的活动面向我们大类。比如说莫言来做一个讲座,这就可以辐射到全校,是校学生会主办;而像选专业指导讲座,就由我们社科大类学生会组织。
李:组织这样一个指导讲座你们要做什么具体的工作呢?
刘:我们要联系相关老师,一般去找比较核心比较知名的老师,安排一个比如说一对五的专业指导。我们会出选专业的指导手册,把历年的经验,各种注意事项都写在这个册子里,每一年这个册子都会更新。另外,我们还有自己的学生代表大会,提出一些与我们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提案。
李:刚才你说到你们的课业非常繁重,而且还辅修了一门。你是怎样安排时间的?
刘:那肯定要做出一些牺牲了。
李:怎样的牺牲?
刘:睡觉比较少(笑)。再者,学生会的工作肯定是要从自己的业余时间去挤,一定不能影响学习的那部分时间。比如说我本来想去看电影,结果要开会,那么电影就看不了了。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
李:能不能具体谈谈组织活动的细节?
刘: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拉赞助的工作。但是我们学生会知名度不高,因为大家都知道校学生会,但是社科大类学生会是干什么的呢?作为一个企业我赞助你有什么利益呢?我们就得帮他们宣传。比如说有一些培训机构,本来我们学校是不允许他们进校宣讲的,那么他们赞助了我们,我们就帮忙安排一个摊位,或者替他借一个教室,让他们进校宣讲。——其实我们学校也是给我们的经费的,但是能拉到赞助也给了我们更大的组织空间,可以组织我们学生自己想做的一些小活动。
李:什么小活动?
刘:比如女生节啊,万圣节啊,这些节日的活动毕竟是纯娱乐性的,没什么太大的学术意义。学校不会给我们大量的资金。
李:组织这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吗?
刘:第一点就是我可以像现在这样侃侃而谈(笑)。你去拉赞助的时候总会碰到别人问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那你就需要瞬间反应过来,然后条理清晰地进行回答。就是这样一种思维和沟通的能力吧。而且不会怯场。这是一些很重要的能力,在你将来参加比赛,或是参加面试的时候更加有用。另一方面也是提高了领导力吧,学生会里其实没有明显的上下级关系。我作为主席不是管着下面的人的,而是起到一个协调的作用。我还要看出一个人的特质,从而安排他做适当的工作。
李:取得了什么成绩吗?
刘:主要是为学生们做了很多事情吧。包括一些大活动,像迎新、选专业等;也为学生们反映和解决了一些学习上生活上的具体问题。
李:好的。请谈谈你的科研工作。
刘:最早接触的科研是浙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虽然不是强制性的,但几乎每个同学都会参与。这个项目是三个人组队,一个组长两个组员,我当时是组长。
李:如何开展工作呢?
刘:首先要选题。可以自己选一个感兴趣的课题;也可以让导师帮你提供一个选题。导师选的话,通常与导师正在研究的内容有关,所以导师可以给你提供很多相关的指导,甚至你的科研会成为导师研究的一部分——导师把他自己的研究工作分一部分给你。
李:研究持续多久?
刘:一年。
李:你当时的课题是?
刘:限-薪-政-策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我们自己搜集了数据并做了数据分析。相对来说这个科研并不是那么严谨,它是一个以训练为目的的活动,不指望你能做出多大的成果。
李:作为组长你起到了什么作用?
刘:只有一年的时间,我需要制定时间计划,把控流程。还需要和指导老师沟通以及安排分工。
李:最后取得了什么成绩呢?
刘:院级的“优秀”。院级以上还有校级,但我们那个课题是个比较小的课题,而且由于限-薪-政-策当时只颁布了一年,我们没有收集到很多的数据。由于我们做得比较好,刚好另一个老师,他是人力资源专业的,他的研究课题和我们研究的有一定的重合,他就把我们拉进了他的团队,我们现在正在帮他做项目。我们当年搜集数据的时候,一年的数据大约有700条;但是现在已经扩展到一年40000条数据了。
李:现在你们的这项研究有成果了吗?
刘:现在到了“整合数据”的阶段,还没有到“分析”的阶段。
李:好的。谈谈你参加比赛的经历吧。
刘:我就说我拿奖的一个比赛吧:挑战杯创业大赛。挑战杯分“大挑”和“小挑”:“大挑”指的是科研方面的;“小挑”是创业方面的,比的是你的商业计划。我跟着一个已经创立了的公司,这个公司是两年前创立的,创始人是浙大一位已经毕业了的校友。但是根据挑战杯的规则,他仍然可以以校内学生的名义用这个项目参赛。我当时负责市场分析和财务分析。
李:那是一个什么公司?
刘:相当于一个迷你版的携程网,主要做的是露营这一块。这个公司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了,但它还没有发展大。初创的公司都有很多缺点,比如制度不完善,财务比较混乱。我当时做的就是把他们公司当时混乱的财务状况理清楚,并且更严谨地对这个项目进行了分析。一开始是从学校里选拔,选出来之后去参加省里的比赛。最后这个项目获得了省赛的银奖。如果是金奖的话就可以直接得到一个保研名额。还有一点,参加这个比赛的评委中有风险投资人的,你如果这个项目真的做得好的话,他们是会给你投资的。——这是我参加过的最大的比赛。
李:评委是根据哪些点进行评分的呢?
刘:第一个,可行性。第二个,成长性。第三个,盈利性。第四个,公益性。简单来说就是这个公司能不能存活下去,而且能服务一部分人。
李:说说你的收获。
刘:提高了能力啊。运用了很多专业方法,对露营这个领域有了更多了解。每一次打一个比赛都会对一个领域加深一些了解。
李:好的。请谈谈你的实习经历。
刘:我们这个专业,毕业以后直接就业的比率比较大,所以大家对实习非常看重。实习一般分两个目的:第一个是以“认识”为目的,我就是出于这个目的。从大二到大三我一共做了四个实习。
李:真充实啊。
刘:一般是暑假寒假去做。如果在平时,那就要翘课了。我有三个实习是假期做的,有一个是平时做的。我是把将来可能去的地方都走一遍,我去了银行,去了咨询公司,去了金融公司,还去了会计师事务所。每个地方的实习期都不长,一个月的时间。去了解了一下他们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为自己大四选择职业做了准备。
另一个目的是“学习”,抱着这种目的的同学已经认定了我要从事哪个行业,比如说咨询行业。那么他可能从大二大三开始就专门做咨询公司的实习。平日里做个小助理,暑期也有长期的实习。要实习三四个月。实习结束后如果你表现比较好,公司就可能直接要了你;或者这个实习会作为你简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李:好的。谈谈你的应聘经历和今后的规划。
刘:我们从大三就开始准备应聘工作了,除非百分之百确定要读研或者出国。我有一个工作在大三暑假就找到了。安永(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有一个暑期领导力训练营,前期经过申请,再笔试,然后是面试,从早晨八点到下午五点面试一整天。面完了就宣布结果。现在是到了“秋招季”,所有的公司都在招聘。大家会选择有意向的多个公司然后海投(投很多简历)。比如说你对互联网感兴趣,那BAT你都要投。
李:BAT是?
刘:百度,阿里,腾讯。互联网三巨头嘛。
李:说说录用你的华为公司吧。他们怎么面你?
刘:面了一天,一面,二面,三面,每次面试之后都会淘汰一部分人。一面是群面,就是给我们一个案例,大家分析分析,在时间结束前一定要做出一个结果。考验的是你在团队中的角色,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你的领导力——每个公司的喜好不一样,有的公司喜好这种团队的leader(领导者),有的不喜欢。你不要去迎合这个公司的喜好,真实地展示自己就好了。不然你哪怕过了,在这个公司你也会过得比较痛苦。——二面是单面(一对一)。一种方式是拉家常的类型,你把你的简历给他,面试官会根据你的简历提各种问题,会一步一步地深入进去,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是一个坑,所以千万不要说假话,也不要说一些太过夸张的话:比如你对某个领域明明只看过一篇新闻,却说你对这个领域非常了解,那么面试官就会揪着这个领域一路问下去(你就露馅了)。另一种方式是问你专业类的问题,比如问了我财经类的知识。三面的话一般就是boss来面。那个时候就是看眼缘的时候啦。问的方面可能是职业规划啊,脾气性格啊,为什么要选我们公司这种问题。
李:能不能具体谈谈你对安永和华为这两个地方的了解?
刘:两个地方都很累。安永的职业发展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在这个公司一直做下去直到做到Partner(合伙人)
,大概需要20年的时间。
,大概需要20年的时间。
李:想象一下42岁的刘璐。
刘:我一般不会选择这条路。第二个方向就是先做四五年然后换工作。四大是一个很培养人的地方,它们的培训体系很好,你在里面能学到很多东西,四五年以后你就得到了很大提高,就可以选择跳槽,跳到投资、咨询、金融等等行业。它是一个很大的平台。你到时候会发现你的选择比大学刚毕业的时候还多。四大是一个很好的跳板,这是业内公认的。不过四大的行情没有以前好了。而且我被录用的岗位是审计,审计师有一种独有的思维方式,是非常谨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思维方式。经过四五年培养起来这种思维方式,那时候想要再去做投资的话,又要转换成愿意挑战风险的一种方式。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李:华为呢?
刘:加入华为以后也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在这个企业一直做下去。不过这个公司有很多人,晋升的时候达到一个瓶颈就很难跨过去。二是过几年跳槽,但是就很难跳出这个行业,因为你对另一个行业一无所知。华为现在发展势头比较好,工资也很高。通过权衡,最后就从这两个单位中选了华为。现在是进入了求职的倦怠期(笑)。
李:你认为这两家单位看中了你的什么呢?
刘:看中了学习能力吧。像有的公司比较喜欢名校的毕业生,是因为他看到了你的学习能力还是好的。你一进公司就能完全适应是不可能的,大家都要再培训,培训的内容可能跟你学的专业课完全不一样。所以他很注重这种“可塑性”。另一个考察的地方就是风格合不合。企业整体的风格和你个人的风格相合也是比较重要的。像创意公司可能就比较随性一点,不想要那种按部就班的人,因为他们什么都是新的。像有的企业经常加班,而有的人完全不能忍受加班,这就是风格上的差异。
李:你能接受加班吗?
刘:我能接受。其实华为就属于“狼-性-文-化”。
李:你认为浙大把你培养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刘:我觉得算是一种脱胎换骨的蜕变,让我的个人特质更加的突出了。我比较喜欢说话,喜欢跟人沟通,浙大就培养了我的沟通能力。
李:是的,你给我感觉就是一个话唠(笑)。
刘:哈哈哈。浙大给了你各种可能性,只要你努力就会变成自己想要变成的人。
李:好的。请谈谈你的高中生活。城阳一中这三年在你的整个高中生涯中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刘:说实话,遗忘得差不多了……最现实的一点就是高中的几年让我能够来到这个大学。另外一个方面,高中也能影响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吧。高中也需要“耐力”这种特质,看你有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可能不需要你太聪明,但是必须要勤奋。大学的时候天赋占的比例更大。高中的苦修培养了我吃苦的精神,使我以后在需要勤奋的时候就能勤奋。
李:请介绍一下印象深刻的老师。
刘:那就介绍一下毛老师吧,毛老师是一个挺开明的老师。比如说他开家长会,就跟家长们说你们不要乱管孩子们的事情,他们愿意怎么学就怎么学。你们不懂就不要管。他很尊重我们自己的想法,也比较信任我们,包容我们不同的学习方式。毛老师对我本人也很包容,比如说上他的课我可能在底下做别的事情,因为课上的内容都懂了嘛。他知道,但是也没管我。毛老师说话也很有意思。
李:请谈谈你和张先耀同学杀气腾腾的经历(两人长期垄断年级前两名)。
刘:高一的时候我们俩同班。那个时候我成绩一直比他差。我觉得他基础比我好,比如英语的学习,我不是非常有天赋,而且起步也比较晚。他起步比较早也比较有天赋。数学上,男孩子理科思维更强一些。我理科思维也算比较优秀但不如他好。文科就更谈不上多优秀了,写作文一直是我的苦手,现在写论文也是比较郁闷的一件事。我们的性格上也有差异,他对一件事情能比较专注,我其实不算特别专注的那种,我比较活泛吧。
李:那你的长处有什么呢?
刘:我反应比较快,理解得快,接受新事物比较快,记忆也快,但是忘得也快。我的瞬间学习能力很强。大学我比较忙的时候,我可能两天就会学完一门课,然后考的分数也不错,考80来分吧。
李:好。请谈谈你的强科是怎么学的。
刘:数学物理算是我的强科吧。我的逻辑思维还是比较好的
李:你是怎么学数学的呢?
刘:我不是那种超爱数学和物理的人,所以没有做很多的拓展练习。我比较擅长利用脑子里现有的知识。凡是用现有知识能做的题我一般都能做出来,凡是做不出来的一般都是因为有没学过的知识。
李:这样的境界是怎么达到的呢?
刘:主要是因为教给我的东西我还是都能理解,也能融会贯通。
李:你是怎么样去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的呢?
刘:我比较喜欢尝试吧。我在解一道题的时候就会想:它可能能这样做或者那样做……尝试多种可能的思路。虽然我最后写可能只写一种,但当时想的时候会想到好几种的。我会在脑子里很快地过一遍每一种方法是怎样的大致过程,是不是适合现在这道题,然后选了一种自己觉得最好的方式。这样的话其实脑子里的知识用的遍数非常多,这样就慢慢融会贯通了。
李:说得好。说说你的弱科是怎样弥补的。
刘:语文是我的弱科,我用的是“笨办法”弥补的。比如说做阅读理解,我没有办法体察作者的意图,就列一二三,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写上去。写作文就只写议论文……我之前尝试过去写散文或记叙文,但写不出来,所以之后就毫不犹豫地选择议论文了。
李:最后一个问题:对学弟学妹说几句忠告吧。
刘:高中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总想着以后再逆袭。高考考上一个好大学是你前十八年最好的一个成果。你想想你后面还有几个十八年。你大学四年不一定能弥补得上你前面这些年的损失。所以每一步都要争取画一个很好的句号。另一个方面,对高三同学说吧,就是选择大学的问题。选择大学不要只看学校。你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看学校;第二,看专业;第三,看城市。这三个方面对你的未来都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学校的名头是对你将来踏入社会是非常有帮助的,用人单位最了解的还是这个学校的名字。大部分企业都不知道你学校某个专业的排名。
李:好学校也是一个好的平台。
刘:对。好学校给你提供多元化的机会,你也有很多东西可选择。第二,你要在好学校的范围中选一个最适合的专业。其一你要对这个专业感兴趣。高中时候的兴趣是建立在一个非常远的距离上的,比如你学计算机,你可能根本不知道真正的码农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所以如果你高中培养起了兴趣,并且对这个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可以直接冲着这个专业去。如果你还拿不定主意,就可以先选择“大类”。其二这个专业在这个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像浙大,按综合类大学排名的话可以排进全国前三的;但是我们偏工科,工科可以跟清华一争高下。但社科类就不太好,我自己要做很多努力才能弥补。社科类的用人单位比较喜欢清北复交(清华北大复旦上交)。但是工科类的用人单位有的就说只要浙大的毕业生。还有的专业是这个大学新开设的,会很不成熟。所以说,有些学校名头很大,但你也要看你这个专业在学校里的地位。
李:城市这个因素呢?
刘:你要在这所城市里生活四年,而且你四年以后也可能会留在这个城市,或者以这个城市为中心辐射出去。比如说我在杭州,就比较有可能去上海工作;但我在北京,去上海工作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再比如你高中时候就有一个梦想,要去阿里巴巴工作,那你一定要来杭州(笑)。另外刚才也提到了,杭州很注重创新,整个浙江也比较注重创新、创业这方面。所以你如果梦想着自己开一家公司,那么来浙江是非常好的。有些地方就不注重创业,你有这样的想法却永远没办法实现。所以你要提前规划好自己的未来,选一个合适的城市。
李:好的,非常感谢刘璐学姐为我们所做的指点,祝学姐在新单位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