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锭收藏之清代民国四川银锭

标签:
app博大华艺派宝会艺术品电商艺术品交易平台 |
四川银锭只有一种形状,即圆碗形,有十两和五两二种,但绝大多数是十两的。
清代政府调剂国家财政分配是采取解协饷制度,解款是地方政府上缴中央的款项;协款是省与省之间相互协调的款项。四川是受协饷的省份,只需应付清政府分派的各类协款而无须上解中央国库,因而就无须铸造五十两的标准银锭,留下来的都是本省通用的银锭式样。
四川银锭数量很多,其用途不外乎地方留存、上解省库和商业用银三种。
(1)地方留存
留存是指各州县保留在本地,作为地方政府行政开支的银两。这种银锭的特征非常明显,一般只在锭面砸一个地名或地名加上银的成色,也有写明纪年的,如“成都府”、“加定府足色纹银”、“同治十年”等。四川各州县都有铸造,因而地名几乎遍布四川全省。
http://admin.paibh.com//UploadFolder/UEditor/image/20170607/6363242717179565126870508.png
网络配图
清 四川“重庆府”双排戳十两银锭
(2)上解省库
每年各州县在完成当年的税银收缴后,除保留在本地的那部分,其余都须上解省库。这种解银的铸造是有具体要求的,一般必须在锭面上砸上地名、纪年、银炉或银匠名,缺一不可,主要是便于验收。
咸丰以后,各类税项层出不穷,为了有效地区别各类税种,于是又在银锭上砸上不同的税名,如:地丁、捐输、津贴、盐课、厘金等,因而这也成为四川银锭的一大特色。
http://admin.paibh.com//UploadFolder/UEditor/image/20170607/6363242719587000447953526.png
网络配图
清
这类银锭有的由上解地自行铸造,有的则是由省库指派某银号统一铸造,因而常会有同一银炉名出现在不同县名的银锭上。
(3)商业用银
清代四川商业贸易极为发达,各类经营银钱业的钱庄、银号、票号比比皆是,遍布全省,商业用银数量极大。从存世的四川银锭来看,商铸银锭占了大部分,是很常见的品种。其特征主要是锭面有一两个戳记,内容是银号名或银匠名,或者二者皆有。
商铸锭,又称作票色锭,意思是这种银两符合票号通用的成色标准,适用于一切商业活动,而非票号的专利,只不过票号的势力过大,票色银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有一件”会兑票色
http://admin.paibh.com//UploadFolder/UEditor/image/20170607/6363242732668530463455324.png
网络配图
清
中国银锭保留了原始称量货币的特征,手工作坊,自由铸造。成千上万个银炉遍布全国大小城镇,每天有无数的银锭被生产出来,也有无数的银锭被无情地熔化。幸存下来的早期银锭就成了凤毛麟角,珍贵异常。
从存世的纪年在同治以前的四川银锭的特征看,锭面只有一大一小两个戳记,内容有几类:(1)纪年加地名,如“咸丰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