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预测?什么是预期?什么又是跟随?

标签:
2022财经股票股评上证指数 |
分类: 收评 |
什么是预测?什么是预期?什么又是跟随?
这两天有人问,最近聊了选股思路,聊了主线方向,怎么不聊大盘节奏了呢?
有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自从3月5日收评给大家画了两张图之后,我就不聊大盘了。


原因有三点:
1.超预期没有出现,指数波动的范围没有任何转折迹象,走势比较平淡。
2.按照自然规律运转跳不出以上两张图,大家继续盯着就可以了。
3.总提下跌惹人不高兴,关键是转折时机未到。
就这样大盘运行了几天,线路越来越清晰,基本上按照图2路径运转。
顺着这个思路,你也就知道了,下一个反弹节奏是非常关键的。
应对就四个字,强反跟随,弱反出局!
说到这里,可能又疑惑了。
不是说好了后期有正式调整吗,怎么又说强反跟随呢?正反都让你说了。
这一块还真不容易理解,我只能尽量描述。
什么是预测,什么是预期,什么又是跟随?
大家先把这三个概念想明白。
市场中有一帮人,能掐会算,张嘴就是这一波行情我看到4000点,这个股票我看的价格是多少元。
如果你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几年,就应该明白,市场是动态的。
别说未来几天、一个月了,就是下一分钟,有没有变数产生,都预测不出来。
一旦有一种方法能够预测市场,很快就会失效。
你可以理解为,股市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某个阶段,老手强于新手,过一阵子,新手又强于老手。
市场有时候会奖励正确,有时候还会奖励错误。
不可预测,这才是股市的魅力所在!
每个阶段的转折,都来自于一个词,叫做变数。
既然是变数,就具有突发性,这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那如果变数出现的太过于频繁,每天四小时有八个变数,那这个市场也就没有分析的必要了。
大家就是纯博弈,看运气。
因为变数出现的频率并不算高,多数情况会按照自然规律运转,所以这才有了“预期”这个概念。
所有的预期,都是基于自然规律发展做出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
一只个股,前5个交易日走的比较平淡,突然某一天早盘上冲压力位置,之后全天回落,收了放量长上影K线。
你说,次日怎么走?
预测的说法是:次日必跌,下跌开始,这波我看从10元跌到5元。
那预期的说法是什么:次日大概率下跌,小概率走超预期吃上影继续进攻。
同样是看跌,预期其实是有正反两条线路的。
匹配预期,自然规律运转,次日要调整。
超预期,该跌不跌,反手进攻,你要做什么?
所以,这里就有了“跟随”概念。
简单说,就是变数发生才具有买入价值。
这个变数映射到K线中,就是我经常给大家讲的异动组合。
再举个例子,一个连板的个股,突然某一天涨停被打开,当天断板了。
正常来说,10个票里面有8个票次日是要跌的,这是自然节奏。
但你要比别人多想一步,如果变数发生,次日继续涨停呢?
你要不要动手?
有经验的交易者,往往在当天复盘的时候,会找到那些大概率次日下跌的个股。
把这一批个股收录在一个板块内,去观察谁次日能出变数,走超预期,然后跟随进去。
这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分歧转一致的买法。
所以,超预期+跟随,这才是短线的交易条件,极具爆发力。
这也是无异动不介入的由来。
那近期大盘走势也是一样。
3400点不是那么容易突破的。
春节后第一波,沪指连续放出7000-8000亿的量能都没能突破,那前两天 5000-7000亿的量就能突破了?
更不用说春节后DS、机器人拉升,那个市场环境,强度如何?
你再对比一下最近三四个交易日的资金情绪。
高下立判。
所以,自然规律运转,就是第一波强势突破没能成功,第二波动能较弱,突破再次失败,第三波动能更弱了,开启调整节奏。
这就是我为什么能提前预期出图2的节奏。
如果市场按照这个节奏发展下去,你当然可以规避掉风险。
但我们还要多想一层,那就是超预期。
什么位置容易出超预期?
这就需要一些经验了。
我的经验是,第三波反抽,动能更弱的时候。
往往这个时候,市场会出现一些重磅消息,该弱不弱,该跌不跌,超预期转强。
当你发现第三次进攻的动能居然强于第二波,甚至第一波,立刻就要意识到,小概率的事情发生了,要第一时间跟进去。
当你掌握了这种思维方式,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积累大量的经验,是为了判断正常的节奏会怎么运转,然后从中发现超预期的走势,从而进行博弈。
比如下图。
后一篇:兵临城下,变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