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当下散文】
《我的父亲,我的大学》
原创 2017-11-24 王全乐 当下月刊
匆匆步履,我们走出无知梦幻,巍巍高山,百万健儿竞相登攀。今年恢复高考40周年,大家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怀念着,祭奠着自己的高考。有人说:高三是截枯皱的甘草,一丝丝地咀嚼,才明白苦涩后原是甘甜;有人说:高三是杯黑色的咖啡,一点点地品味,才发现痛苦后令人留恋;有人说:高三是首诗,你是作者也是读者……当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摆到眼前时,年轻的我们也曾失落,也曾彷徨,茫茫然不知路在何方;也曾哭泣,也曾绝望……
生活压弯了父亲的腰杆,女儿却还未曾展翅飞翔。依旧清晰记得,高二那年休病假,病好后我说了一句话:“这学还得上啊!”父亲轻轻的叹口气说:“孩子,你长大了!”高考不尽人意,晚上我在学校哭着给父亲打电话:“我把书卖了,去打工吧!”
父亲说“书别卖,我接你。”第二天清晨六点多,我和室友还在睡梦中,就听见父亲那略带沙哑的声音,父亲骑电动车30多公里到学校把我的书带回家。复读时父亲又躬着那不再笔直的腰杆,把那麻袋书扛进教室(三年所有的教科书、辅导书,至少能在自己书桌上摆成我的长城)数学太差一直估计不出它的重量,但感觉比一袋小麦要重……如果没有父亲的坚持,我或许已经是两个娃娃的妈妈了,或许依旧在南方的某个工厂里,可是我依然给您一个满意的答案。灰色的四年,生命中最暗淡的时光,许多记忆不愿再想起,可是父亲的背影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心底越刻越深,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我更怀念自己研究生备考的那段日子。那时走出大学校门已经两年多了,之前妈妈一直给我说无论你在做什么,都记得看看你学过的书,父亲也说你不能放下,但我已两年多没碰书本了。决定放弃流浪无所事事的岁月,重新走进校园。2015年10月10日离开家,那时晚上一两点睡觉,早上五六点一杯茶,又可以充满鸡血的站在校园的某个角落里,背起了中综,时政,英语。蹭郑州轻工业学院的自习室,蹭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的宿舍。和我的研友们,中午趴在桌子上小憩,吃饭的路上讨论问题,谁有好的资料一起分享,晚上在操场漫步,交流一天的学习心得,偶尔一起出去吃炖肉,说是给自己补充营养。感觉松懈的时候就给家人,给朋友打电话,给自己,给研友鼓气。两个多月全心全意的付出,也许没有一个满意的结果,但我已知足。那一年助理医师考试后,研究生初试,复试,回到家第二天,冒雨到镇上找工作,药店,诊所,养生所,相关专业没有一个合适的。机缘巧合吧,父亲朋友所在学校有老师要休假,跟校领导和学生见了面,三方都比较满意,两个月的代课后和学生难舍难分,现在还有学生发信息叫我老师,心中不时荡漾出幸福的欣喜。接下来一个半月的小学5年级的暑期培训,考取驾驶证。上午上课,下午去驾校,开学前一天正式考取驾驶证,感觉一路马不停蹄,一路狂奔向前,那年激情燃烧的岁月,至今回忆起来仍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2017年的庄稼是否已收割完?”往事如烟,父亲一路陪我走过来,清贫但并不心酸艰难的日子,我泪流不止。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花开,将这一路点缀的花香弥漫,使得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流,不觉悲凉。我的老父亲,我的大后方,没有天,哪有地?没有您哪有我?这一路由您陪伴指引,定不辜负这好韶光。他文化水平很低,他经济上不富有,但他给了女儿至真至朴的温暖。他把青春甚至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儿女,他给女儿取名字“乐”是教女儿要快乐生活,要助人为乐。带着父亲的体温与祝福,我要一路快乐走下去!
无论走多远,女儿永远是您手中的风筝线,永远都走不出你掌心的牵引,因为我永远都带着你的体温;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走不出你的视野,因为我永远都流淌着你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