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不起,我有病》读后感

(2019-11-26 14:00:41)

在人们眼里母爱是女人的天性,美好的化身。

前一阵在”读者”杂志上读到此篇文章里,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母爱”,正常人里的另类。她视孩子为物,表现出重度”变态心理”,是专制兼操纵型的”母爱”。

关于《父母的语言》达娜萨斯金德一书中指出: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宽容的品质和良好道德行为都有影响。语言不仅仅带来积极的正面培养,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此文中的母亲不能说她没有母爱,只能说她认知出现了偏差,是典型的慢性共情丧失表现。在她的原生家庭中接受的成长教育是非打即骂,在她的人生版图中只见灰色,毫无亲情。

更可悲的是:她在教育自己的儿子中,即传承了,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给予体罚和变态教育,使得孩子本应享有的正常人的母爱,而形成竞争对象和仇视。

追踪人性的变态,与社会不正当竞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衍生出社会的竞争性的激烈,人与人的竞争,也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在对孩子的培养。

病态的”母爱”培养出病态的孩子。扼杀了孩子天真无邪的天性,本该美好的世界变了颜色。而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也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为实现自己的梦想用孩子当替代品,在言语和行动上伤害一颗童心。而过多的管制、限制和与他人比较,都是一种无形的伤害和不道德的。

曾经读过:作者【日】岸见一郎《不管教的勇气》书中指出: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必须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纪伯伦也曾说,孩子“凭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

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却不能代替孩子过一生。当然也不能决定孩子的人生。

真希望读过此篇文章的读者,每一位母亲别再犯同样的错误,无论对家人及儿女多些同理心和爱心,让世界充满爱!

附:【读者】此篇文章

《对不起,我有病》读后感

《对不起,我有病》读后感

《对不起,我有病》读后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残荷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