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
1、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世:古时称三十年为一世。
※子张问于夫子,三百年后的礼乐制度,可以推知吗?
——此前我们讲过,子张对政治特别感兴趣。他所认为的政治,不是阴谋权术,而是真正的修齐治平之道,是关于天下、关于历史的大政治、大眼光。此处,他向夫子提出了一个关乎历史潮流和历史规律的问题:三百年以后的事,能知道么?——三百年后的什么事呢?肯定不是一般琐事或是战事。子张这里所问的,三百年后的礼乐制度,社会文明程度。这也是孔门师生的兴趣和志向所在。
2、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夫子答曰,商因循夏的礼制,虽然有所增减损益,然而还是可以追溯的;
3、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又因循商的礼制,亦有所增减损益,这也是可以追溯的。
4、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接下来继续周之礼制的,代代相传,纵有损益,也是可以推知的。(盖“至诚可以前知,尽性可以知天”,圣人学贯天人,智遍法界,之所以能够见微知著,只本于万变不离一个礼数而已矣。实乃知其“天道”而可循其“礼”也。)
——《礼记正义》:“……《礼记·明堂位》云,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度量於天下。但所制之礼,则《周官》、《仪礼》也。郑作序云:‘礼者,体也,履(用)也。统之於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是《周礼》、《仪礼》有体、履之别也。所以《周礼》为体者,《周礼》是立治之本,统之心体,以斋正於物,故为礼。贺玚云:‘其体有二,一是物体,言万物贵贱高下小大文质各有其体;二曰礼体,言圣人制法,体此万物,使高下贵贱各得其宜也。’其《仪礼》但明体之所行践履之事,物虽万体,皆同一履,履无两义也。于周之礼,其文大备,故《论语》云:“周监於二代(夏商),郁郁乎文哉(非常的圆满)!吾从周也。(夫子说,我看过夏的礼,也看过商的礼,但我由衷赞叹的还是周的礼。因为礼的精美处,在周礼中已经具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