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礼:不紊其序,为礼。于身,是不紊动静举止之序;于外,是不紊待人接物之序;于内,是不紊我们性中造化之序。
——《淮南子
·
齐俗训》:“礼者,实(内在的实质、心性的次序)之文(表现于外的文采)也;仁者,恩之效也。故礼因人情而为之节文,而仁发恲以见容。礼不过实(不让礼的次序的浮华,跨越性中的淳朴之节度),仁不溢恩也,治世之道也。”
——看上去很和气的样子,称为“礼貌”(当敬则敬、当平则平、当抗则抗——抗的态度就是为了让他回到“中和”;过,犹不及,皆谓之失礼)。若徒具礼貌,而无内在心性为之根本则不谓之真君子。
※有子说,学习合于次序的言行举止,求取、感应出内在心性上祥和的自然次序,就是“礼”之所贵。
——一如佛经,讲了很多的实相,最后还是需要依靠很多的戒律和仪轨,以辅成那些实相在身中很好地发生。
2、先王之道,斯为美;
※先王之教化,皆本于此。(虽然先王之治理看上去有些“繁文缛节”,可是懂得用“礼”的人就知道,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感应人们内在的本性,使人心慢慢宅厚,人性、正气慢慢地长养。)
——后世之人与之所谓“繁文缛节”对抗,便背离了内心祥和之道,从而成了今日全社会的“心浮气躁”,先王的教化苦心也就失去了意义。
3、小大由之。
※一切小事大事、小礼大礼(《中庸》:“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的总纲有三百条之多,细目有三千多条。形容礼仪的项目很多,内容非常全面和细致)都因循“和为贵”这个终极目标去实践。
4、有所不行,
※然而现实总是多变,有时面对特别状况,无法用既定的礼术来施行,那时就要懂得权变。
——礼,多以“卑己”来求“和”,但有时须报之以“平”,有时须报之以“抗”,此应用之宜也。
——为人最忌“礼执”造作,盖其已失内在的心性主轴,而陷入外在的枝节。
——《道德经
·
三十八章》:“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至于国之礼法,一旦推行务须人人遵守,遇有人不依礼而行,则怒发冲冠,卷起袖子挥起拳头而恫吓之,真“为了礼而失礼”也。
5、知和而和,
※知道越是和气的样子,就越能给人以有德性的印象,因此,就以拼命造作外表的和善,作为其一生的经营(简而言之:为和而和)。
——乃言不求内在心性的长养,专司外在,其离道愈远矣。
——《道德经
·
三十八章》:“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虽好,却要与内在之“仁、义”配合;一旦失去了内在的“仁、义”作为核心主轴,只剩下“礼”的话,就会流于仅对于外在繁文缛节、“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追逐、造作,即是国家社会乱象的开始。
——“知和而和”者,夫子所言之“乡愿”也。乡愿者,德之贼也。——所谓“德之贼”,指其内在尽失,而徒具谨厚外表。孟子说,他们可恨就可恨在:其内在心性与外在完全失联(古圣先贤教导“以内为本”,要以内驭外,因外塑内),可他们却往往外表101分,内在却0分。他们外表永远站在道义的制高点,让你无法找到其缺点所在;内在却是空洞无知,背道远矣。此类人,不思心性长养,专司外在言貌,而竟能德誉满天下者,乃因大家所恶者他也恶之,大家所喜者他也喜之;“居之士忠信,行之士廉洁”,他们行为看上去也合乎“中道”(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啦),是以“众皆悦之,自以为是”。然孔子谓之曰:“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乡愿者,德之乱也。
——“知和而和”的人不一定都怀有目的,只是他把“德性”搞错了;另一种则是怀有目的,就是以小恩小惠“收买人心”。
6、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那些所谓“知和而和”,便是“礼”的过度所导致。既是过度,就要回过头来检验古人“制礼”的真实意义与本来的初衷。检验“礼”到底是什么?“礼”的“中和”到底是什么?“礼”的节度到底是什么?偏失了,却不返回头检验礼的初衷,虚伪的“礼”便已毫无价值。
——为了提醒人们不再堕入这样的缺失,因此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盖礼乐非言在外,其无形之“礼”(次序)、“乐”(畅然)于性中早就具足,何其畅然,何其自在。
※备注※:
——(礼的作用:节制;礼的目的:“和”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