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再现千年前的“石门栈道”【陕西】

标签:
游记国内陕西 |
图文/老理行
说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句成语以及其中的故事,相信有许多人耳熟能详并津津乐道。
但若要问起典故中所指的栈道在哪里,估计知之者寥寥。
因我有幸曾在汉中待过几年,对此略知一二,不妨就显摆一下:
栈道是古代先民为了在深山峡谷中通行,缩短行路里程,降低行路强度,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架木连阁而形成的一种道路,行人、车马均可使用。它是古代交通史上一大壮举,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据考证,古栈道大多集中在川陕之间的汉中地区。其中最著名的栈道就有7条:向北连接关中的有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向南连通巴蜀的有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因此,汉中也就有了“中国栈道之乡”的美称。
在诸多栈道中,褒斜道最富盛名。它南起汉中褒谷口,北到眉县斜峪关,全长235公里,是古代关中通往巴蜀的主干道,也是兵家商旅的通行官道。由于它在古栈道中最便捷、最平缓、使用时间最长,而又最具古道特征,被称为“蜀道之冠”。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的栈道即指“褒斜栈道”。
褒斜道的开通,沟通了中原与西南地区的联系,推动了巴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商贸、建筑、邮驿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被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与长城、大运河比肩的中国古代第三大建筑奇迹”。
然而,时过境迁,沧海桑田。这条始建于战国,兴盛于秦汉的古栈道,早已灰飞烟灭,非凡不在,惟有残存遗迹依稀可见。
为了再现褒斜道昔日的“风采”,汉中人在褒斜道原址上方抬高70米处复建了原石门栈道,这条全长1.8公里的“仿制品”,浓缩了古栈道的七种形制,以及石门、邮、亭、驿等建筑,已经成为汉中最亮丽的旅游名片和文化品牌。
同时,古人还能根据地理条件的不同,创造出了栈道的七种形制:平梁立柱式、斜撑式、依坡搭架式、千梁无柱式、石积式、多层式平梁加盖式、凹槽式。因而,你又得折服先人们的智慧。
而栈道的这七种形制,在仿建的石门栈道上都有一一再现。
可以说,走进石门栈道,也就走进了一座中国栈道博物馆。
石门系东汉永平年间所开凿,是世界上第一例人工凿成的通车隧道,也是褒斜栈道上的重要建筑。它位于石门大坝上游右岸200米处,全长15.75米、宽4.15米、高3.6米。在当时火药还未问世的情况下,采用“火烧水激”的原始方法将一座石山凿通,堪称奇迹。
而让石门蜚声遐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洞内东西两壁留有大量的摩崖石刻,它们是历代文人墨客在穿越褒斜栈道时镌刻的,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其中汉魏石刻早在唐宋时期就久负盛名。
据说于右任先生抗战期间曾来到石门,当看到这些摩崖石刻时兴奋不已,鉴赏临摹数日,并留下了“朝临石门铭,摹写二十品,辛苦集成联,夜夜泪湿枕”的题刻。
只可惜大部分石刻已淹没于水底,仅有最珍贵的“石门十三品”被抢救保存于汉中博物馆,从而使后人能欣赏到这些“国之瑰宝”。
【游览于2021年3月】
前一篇:汉中又添新名片:一江两岸湿地公园
后一篇:爷孙瀛湖游【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