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拍利马贫民窟【秘鲁】老理行

标签:
游记国外南美洲 |
南美四国行(二十三)
在南美洲旅行,能经常从导游嘴里听到“贫民窟”三个字。
先头几天,我还没有怎么在意,后来慢慢听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对这个庞大群体产生了兴趣,也就有意或无意地开始关注贫民窟方面的情况,这倒不是我想去做什么慈善---即是想做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主要是想写一篇有关贫民窟的游记,从而让我的“南美四国行”游记在内容上更丰富一点。不能老是在“美景、美食、美女”上下笔用墨。如果老是那样,没有变化,看官们也会“腻”的,呵呵!
然而,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做起来却挺难。
原因只有一个:你很难走近贫民窟。
“很难走近”的因素很多,其中最终让我打消了去贫民窟看看拍拍念头的,是“人身和财产安全”没有保障。
据导游介绍,贫民窟一般都有“黑社会”组织活动,有的还很猖獗。因为极度贫困,那里藏污纳垢,盗匪横行,什么吸毒贩毒,卖淫嫖娼,赌博抢窃,杀人越货,等等,一切社会丑恶现象在贫民窟里都应有尽有,即就是当地警方对这片区域也是畏惧三分,一旦发生问题就退避三舍,毫无作为。
据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有一个贫民窟还被当地政府整个地封锁起来,严格控制人员的随意进出,使之成为城市中的“孤岛”,以此来隔绝他们与社会的联系,减少对社会的危害,让他们自生自灭。
实际情况可能没有导游说得那么严重,但贫民窟内治安状况普遍不好却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作为游客,也就没有必要为满足一点好奇心或拍几张照片而去冒这个险。毕竟,咱是来看景的,而不是来逞能的。
但介绍贫民窟的游记我还想写,怎么办?
所好的是,当我们从秘鲁首都利马出发,在去帕拉卡斯鸟岛游览时,刚好路过利马城区的一个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贫民窟(占整个利马市区贫民窟的二分之一),我不失时机地端起相机,在行进的车上连续“咔嚓”,凝固了不少分布在公路两旁的贫民窟瞬间,现在拿出来“晒晒”,凑合着完成这篇贫民窟游记。
在利马近千万的城市人口中,据说贫困人群占到了三分之一。其数量之多令人吃惊。
这也难怪。秘鲁是南美洲贫富差别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1%的富人却掌握了40%以上的财富。想想看,还有99%的人口总共才能占有多少财富。
贫民窟多数位于一个城市的边缘地带,也就是城乡结合部。这里是利马市区南边的一处贫民区,人口约有100多万,看到后的第一印象是脏乱差。
不仅如此,这里的基本生活条件也得不到保证,水质很差,有些地方一天只能供应两个小时的电。
看看这些还是半成品的建筑以及周围的卫生环境,让人无法与一个国家首都所在地联系起来,而它又确确实实实的属于首都利马管辖的一个区域。
不知道这位所谓的民选总统,在看到自己眼皮子底下的这幅景象之后,作何感想?有什么能让他们脱贫的“招数”吗?
这是靠近海岸线一边的房子,应当讲,还不是很差的。起码两层以上的楼房也有不少。真正最差的,是建在沙丘上的建筑,远看色彩斑斓,近看破烂不堪。
其实,贫民窟的生活成本并不低,特别是用水的成本高。住在山坡上的贫民,因为不通自来水,其水费是城区富人的八九倍。
利马与沙漠为邻,是全球最干旱的城市,被誉为“无雨之城”。所以,这里的水就显得尤为“金贵”。
政府对贫困的群众也有一定的救济保障措施,但由于贫民区的人口数量过于庞大,政府的那点救济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这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中国的“扶贫攻坚计划”,那雄心,那举措,那力度,那效果,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仅此一点,社会制度的优劣就立见分晓。
应该让国内那些成天抹黑自己国家的公知们,来到利马的贫民窟好好住上一段时间,细心体验一下这个“三权分立”“总统直选”,并有着“平等、自由、民主”标签的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呵呵!
天空迷雾蒙蒙,建筑杂乱无序,看得人心头压抑---尽管有海与之相伴。
这也是“海景房”。我在想,如果是在国内,这里一定是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晨练休闲的海边景观大道。
没想到,秘鲁这个南美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在全国3000多万人口中,竟然还有50%人口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
这里应该是整个秘鲁国家贫穷人群的一个缩影,也是反映南美贫富差别巨大的一个写照。
这是我从帕拉卡斯返回利马再次经过贫民窟时,从另外一个角度拍到的居住在沙丘上的贫民区。
夕阳照射下的贫民窟也是一景。但愿这样的“景”越来越少,以致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