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2023-02-05 05:26:12)
标签:

元宵节

民俗

海南

娱乐

文化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正月十五,人们称之为元宵节或灯节,古称上元节、元夕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新年里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这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

那么,海南元宵民俗与内地又有什么不同呢?咱们今天就来聊聊此话题。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海南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年三十的烟花,正月十五的灯”。对于海南人来说,年未过正月十五,就不算结束,并且元宵这一天可谓压轴大戏。

内地过元宵一样,海南各地元宵习俗也是围绕一个“闹”字。明朝琼州左所诗人兼书法家杨碧有诗为证“满城罗绮飏香风,闹看星球火树红。”

自古以来,元宵节这晚,海南各地到处张灯结彩,灯火辉煌,人山人海,喜庆万分红红火火。

咱们分历史记载与留存至今两个板块来梳理海南元宵民俗。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一、历史记载的海南元宵民俗。

海南民俗专家蒙乐生指出,汉开九郡,士族南迁,海南开始融入中原文化,节序和风俗与内地基本一致,元宵“燃灯”“观灯”的习俗也就逐渐传播开来。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琼州治所播迁,府城风气渐开,礼乐渐盛。其时,元宵佳节,苏东坡、白玉蟾等曾为“上元夜”留下诗作。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的上元夜,是苏东坡在儋州度过的第一个元宵佳节。他独坐居所,作《上元夜过赴儋守召独坐有感》使君置酒莫相违,守舍何妨独掩扉。静看月窗盘蜥蜴,卧闻风幔落伊威。灯花结尽吾犹梦,香篆消时汝欲归。搔首凄凉十年事,传柑归遗满朝衣。

谪居海南的第二年苏东坡又作《书上元夜游》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这篇散文展现了作者月夜出游的生活片断,只用了“步”、“入”、“历”三个动词,加上所属宾语,整个游历路程就历历在目。儋州元宵节特有的热闹、喜悦,皆跃然纸上。夜晚游市,如历梦境。全文语极简约,意境怡然。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南宋琼山人白玉蟾写下《上元翫灯二首》,“上界天宫此按行,五云深处有箫笙。一轮宝月明如昼,万斛金莲开满城。”“碧玉融成万里天,满城罗绮竞春妍。柳梢挂月黄昏后,夜市张灯白昼然。”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明代,朱元璋称誉海南“习礼义之教,有华夏之风”,升琼州为府。其时,城郭新修,街市新拓,人文蔚起。海南现存最早的郡志正德《琼台志》记载:元宵之夜指挥桑昭树石柱于大街,高架彩竿,悬灯结彩,万家灯火,万人空巷,街市喧哗,金吾不禁,游人不归。

唐胄(1471-1539年),字平侯,号西洲,明代琼山府城东厢攀丹村(海口市攀丹村)人弘治十五年 (1502年)春登进士唐胄曾对琼州元宵胜景有所记载:“公宇、富家或缚竹糊纸为‘鳌山灯’,用通草雕刻人马故事,彩绘,衣以绫罗,中阀机轴,系以丝线,或用人推斡(转),烟嘘沙坠,悉成活动。”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唐冑眼中的琼州上元之夜“贵介每夜群游,多着披袄,袖椎子随行,手拈齿剉前轮衮灯。”衮灯“围径二尺许,外扎竹筐以护,沿街轮衮,机转而烛不动”,异常精巧;“装僧道、狮鹤、鲍老等剧,又装番鬼、舞象”,热热闹闹。

《琼台志》对琼州元宵节景象的描写“海南元宵,郡人各张灯,高架突于通衢,巧奇百出,远近聚观,儿童走卒,歌舞欢呼不绝。区区台端独坐,属自大门之外,幸分一夜之光。”明代海南卫指挥副使王弘触景感慨:“海南僻在一隅,人情如此,亦足以见太平气象”。还作诗曰:望来蓬岛隔千层,几度追随便不能。  江右梦回中国路,海南人作上元灯。云龙自此争先睹,天马于今喜欲腾。老兴倘知犹未减,广寒何日约同登。

作诗记载琼州元宵节景象的还有多人,例如明朝琼州郡守方向即兴而吟:“百尺竿头有路通,彩绳摇曳戏东风。谁将一线牵消息,泄漏春光满眼中。”

明朝名臣、被尊为“岭南巨儒”的崖州进士钟芳,挥毫写下“灯火千门夕,星河万国辉。他年沧海上,还拟仗余威”。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明朝南京礼部尚书、定安进士王弘诲妙笔生花:“宝马香车意气骄,春城游冶斗妖娆。星衢月市行应遍,一刻千金是此宵。”

王弘诲亲家,明代陆川知县、琼山人张子翼泼墨应和:“星桥元夜转新晴,节序人间万炬明。满座催花荆树合,半尊迟月斗云横。”

蒙乐生的研究发现,明代海南上元彩灯,有“剪纸为人马,树于灯内团走的‘走马灯’。有剪灯、花灯、纱灯、篾丝灯、蒺藜、梅花毯、媳妇、莲花,名称不一”。其中,“走马灯”尤为精巧。时人诗赞:“飙轮拥骑驾炎精,飞遶人间不夜城。风鬣追星低弄影,霜蹄逐电去无声。”

《琼台志》记载:“以竹为格,衣布为皮,或皂或白,腹閟贮人以代行舞。”这种用竹构架,披上外皮,绘以彩饰,里头藏人的“庞然大物”,轰动一时。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琼台志》记载:元宵佳节,琼州府的“公宇富家”不仅要据《列子·汤问》中的神话传说“巨鳌戴山”做鳌山灯求吉祥,“或缚竹糊纸为鳌山灯”,还要安排能工巧匠做走马灯,“用通草雕刻人马故事,彩绘,衣以绫罗,中閟机轴,系以丝线,或用人推斡,烟嘘沙坠,悉成活动。又剪纸为人马,树于灯内团走,曰走马灯。”即在灯内点燃烛火,利用其产生的热气流,使叶轮带动轮轴转动。而轮轴贴有多种剪纸,火光将其影像投射在灯笼外屏,便有了你追我赶的“走马”效果。

载:“自成化末古来王始,其俗自崖(今三亚)遍及郡城(今海口府城),仿击番金鼓,群少随游者,烧炮仗,剪火地鼠炮、花筒,环街迎送。”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到了清代,海南元宵的风俗又有了新的扩展。

《乾隆会同县志》记录了未到十五已喜气洋洋的景象,“先数日,作花灯,献神庙寺观,遍悬公署。每设火树、秋千,放烟火,妆故事,舞狮,杂剧丝竹迭奏,焰灯设谜,游观达曙。”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清道光《琼州府志》载:“六日后,坊间村落行亻难礼,设醮迎神,悬符逐疫,立天灯,作秋千,每庭悬灯,或为鱼龙曼游之戏。宵分,群游,放烟火,环街出视,以兆一岁平安。用糯粉制作丸,谓之元宵,以贻亲邻。元夕,乡落男妇二三十里者,各咸入城聚观,郭门弛禁。各处会首聚众作上元道场,建幡结采为鳌山,祝圣寿,祈年丰。会首亲友具香花佐供,列金银花段为贺,以丰者为荣。”  

通过记载可见,到了清代,海南民间过元宵更热闹了,从正月初六起就开始准备,还有专人(会首)负责筹备。内容不仅有煮元宵,放烟花,烧爆竹,赏花灯,还有行傩礼,立天灯,作秋千,迎神做道场等,男女聚观,万人空巷。

清朝琼山人王承烈长子、道光年间拔贡王廷傅寄兴寓情:“待到元宵灯火夜,偷青人乞石狮灵”,聚焦海南元宵佳节偷青、摸石狮的习俗

咸丰年间(1851-1861),岛东文昌城乡,“十五夜,家各张灯,用糯米制丸为元宵,并设肴馔以祀祖先,谓之‘小年’。聚吟曰‘灯会酒’。”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咸丰文昌县志》载,自正月十二夜起,就“曰‘开灯’。作灯市,剪彩为花及鱼虾、走马各样。村庙中竞闹锣鼓,张华灯,舞龙虎之戏”,有的人家还“掇灯球归家,置席下,以许生儿则灯”,即摘盏灯球带回家,压扁后放在席子下,取“灯”和“丁”谐音,期盼添丁。

清末儋州,“上元于通衢立竿灯,结蓬缀灯于上,烧爆放火树、地鼠,又放谜灯”。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光绪崖州志》称,“元宵前后,都里迎神张灯,扮演故事,谓之迎灯。”而且“自元日至此,昼打秋千,夜放天灯”。


宣统《琼山县志》记载:“元宵,府城妇女尽到总镇衙前折取榕叶,谓之‘偷青’;或燃香城门祀之以祈有子,孩儿则摩总镇衙前两旁石狮以祈平安”,习俗古朴有趣。

《民国儋县志》亦载文见证:“上元于通衢立竿灯,结蓬缀灯于上,烧爆放火树、地鼠,又放谜灯”,而且“自十一日起,至十六夜止”。

史志记载,民国初年的崖州:“元宵前后都里迎神张灯,扮演故事,谓之迎灯。”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二、留存至今的海南元宵民俗。

海南各地元宵传统习俗,有很多相似又各自独特即所谓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海南流传至今的元宵传统习俗大致有: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一)府城换花节

流传至今的海南元宵传统习俗,府城的元宵换花节应当是名气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类。

民俗学者的研究认为,换花节是从传统的生活习惯中演化而来。有史料称其始于唐代的贞观元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盛行于宋元时期

当年,府城作为琼州府驻地,每年农历元宵总举行灯会,花灯竞放之夜,成千上万的年轻男女、老少便出门赏灯。

原本府城居民换的并不是花,而是香,时称为“换香节”,据载起源唐代贞观年间

当时没有路灯,人们为了夜行方便,手里都拿一把点燃的香烛用以照明,路遇没有香的人便送他几支。有时偶遇朋友,也用香烛互相交换,互相说几句祝福的话语,由此演变成了海南岛上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殊的方式。意味着香火不绝,象征真实、祥和、喜庆、友好、兴旺和爱慕。

1984年起,当时的琼山县政府就下文把“换香”改成换花因为对城市管理来说,香火已经成了一种高危险的物品,于是高雅、轻便、危险性低且漂亮迷人的花朵就取而代之了。从此,府城这一具有近千年历史的民间换香习俗就更改为换花了。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每年元宵,府城可谓海南“烟火气”最浓的地区之一,“装马匹”民俗巡游、醒狮闹春、琼剧庆春、灯谜游春等多项民俗活动在府城陆续上演。

最美妙是华灯初上时,绣衣坊、马鞍街等老街挂满喜庆的灯笼,各种销售鲜花、花灯的摊位热闹非凡,呈现出 “千灯照春”的繁华景象。

每到元宵节这天,府城华灯齐放,人流如海,鲜花满街。海口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纷纷手持鲜花,涌向府城2017那年,府城主城区参与换花节总人数达39万人之多

青年人自然将换花节当作交朋结友的大好时机,愿以花为媒,觅到知音。随着时代的演进,也逐渐有许多人换花意在新春伊始,互相祝福而已。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古老的换花节现已被列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们赋予许多新意,但其风格永远是浪漫和温馨。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二)亮花灯

闹元宵岂能无花灯?海南文化习俗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包括元宵节亮花灯。海南人做上元灯,六街三市,十村九乡,花灯竞放,欢乐如狂。“灯”谐音“丁”,意为“添丁”,祈愿祈福,添丁添寿人丁兴旺

所以海南多地元宵节挂灯笼游灯灯会赏灯。譬如海口府城绣衣坊一带挂灯笼、赏灯就很有点名气了。

细分起来,各地的亮花灯也各有特色。例如: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1、文昌“送灯”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是春”。文昌人把元宵送灯看作是春节的继续,喜欢在闹元宵时挂灯笼,文昌话称“送灯”。民俗学者解读,这是因为在海南话里同音,送灯就是希冀人丁兴旺”之意思。海南一些地方的民间流行的说法是,生多少男孩就在元宵节这天挂多少彩灯。

每当元宵夜幕降临,乡村便热闹起来,人们掌着一盏盏花灯,由一个“灯主”领队,排成长龙,敲锣打鼓,燃放爆竹沿村游行,然后到离村不远的公庙去,鼗灯挂在庙的内外。灯一挂好,人们便蜂拥而上去抢采花灯,据说,抢到了花灯便能发财,人丁兴旺。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2、黄流花灯

乐东民间流传着今岁村里男多少,元宵春游灯笼知”的说法。乐东黄流花灯已有百年历史,起初是为庆贺家中添丁而做的吉祥物,随着时间推移,花灯制作渐成风气。黄流花灯与其他地方最大的区别在于灯车和灯游。元宵这天,人们会用轿子抬着木制的关公像、驾牛灯车、手持灯笼,风风火火,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男女老少夹道相迎,场面蔚为壮观。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3、陵水“游灯日”

陵水元宵节“游灯日”,原为“游公日”建国后,游“公”活动停止。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又才恢复,但游”已被游所取代,各庙宇信徒们或用卡车,或用小型汽车,用布装灯光、电器,花卉制成多姿多彩的花灯。元宵当晚,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陵城镇观赏一年一度的陵水元宵灯会,场景十分壮观。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4、万宁元宵灯会”。

元宵灯会”也是万宁市传统的元宵佳节的节目,人们在灯会上可以观赏到各式各样的花灯,如十八罗汉、雄鸡起舞、观音座莲孔雀开屏等。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5、琼海鲤鱼灯闹春”。

鲤鱼灯闹春是琼海博鳌镇、潭门镇渔村中独特的元宵习俗。村中鲤鱼灯队的后生小伙手持鲤鱼灯,走村串巷进渔家,挨家挨户为村民拜年祝福。这项活动从明代流传至今,庆祝往年的丰收并祈祷来年顺利。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元宵演艺竞技

1、临高“人偶同演”闹元宵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称的临高,元宵的活动多姿多彩,演木偶戏是主打的娱乐习惯。木偶戏,又叫“公仔戏”,已有四百年历史,以琼剧唱腔与表演为基调,在人物上与琼剧一样也有生、旦、杂、丑等角色之分。

临高木偶戏据说最早源于当地村民祈求平安而演出的一种戏特点是“人偶同演”。舞台不设布幛,演员化装与木偶同时登台合演,演员擎仗头木偶化装登台,互为一体,合扮同一角色,人偶交叉表演,自古至今,自成一派,成为我国木偶艺术园地稀有的剧种。

元宵节的活动除了演木偶戏,还有乡土味浓厚的鼓乐。正月十五的晚上,文澜江畔,一片欢腾,临高城乡群众,唱渔歌“哩哩美”,对山歌“咙么哩”,舞龙舞狮,敲锣打鼓,欢欢喜喜。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2、儋州调声悠悠“闹小年”

元宵这天,儋州许多青年男女都盛装打扮先上集市逛街,然后汇集到镇外的调声场,集体赛歌。三都镇的共鸣坡、旧州坡,中和镇的赶鸡坡、来赏江口,木棠镇的朗闾涝、王河涝等,都是儋州较有名的调声场。这些调声场节日里往往汇集了成千上万的调声者和欣赏者,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调声始于大家在田里辛勤劳动和喜气新春佳节的游戏娱乐,其旋律有100多种多样,歌曲歌词律动齐整、民族舞蹈轻快开朗。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3、万宁二龙闹元宵

万宁的舞龙文化在海南享有盛名,万城镇宾王村被誉为“海南龙乡”每年的万宁元宵灯会上,总有两条长达几十米的巨龙翻飞竞技。一条是出自万城镇西门社区的西门青龙,一条是出自万城镇宾王村的宾王红龙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相传西门青龙为龙母,宾王红龙为龙公青龙比红龙体形稍大两条龙一雌一雄,一青一红。西门青龙和宾王红龙不仅互动竞技,也经常受邀出行,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元宵节的吃已成为烘托节日气氛的最重要一环元宵节海南又有不少特色吃习俗。


1、吃元宵。

吃元宵是元宵节大饱口福类的标配。

但海南也有不少地方有自己的特色,譬如,海口新民西路一家小店的手工汤圆,就成为附近居民的舌尖上的元宵记忆。

这家小店的传统芝麻花生馅手工汤圆最为热销。特别是鸡屎藤汤圆很有特色,鸡屎藤汤圆将白糯米和鸡屎藤混合在一起,因为鸡屎藤也是海南的特色小吃,鸡屎藤一年也就这几天有,所以鸡屎藤手工汤圆颇受欢迎。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2、琼海肥鸡比赛

海南人的习俗里还给元宵增加了一项重要的活动——吃鸡。

无鸡不成宴这个词很是适合海南,每逢大小佳节就要吃鸡的海南人,一样不会放过元宵这个喜气满满的节日。元宵节的晚餐往往是一家老小团圆在一起,先上一大盘油香四溢金黄欲滴的鸡肉,大快朵颐之后,再每人来一份清甜的汤圆,去掉满嘴的油腻,一甜一咸,搭配得恰到好处,吃得是一个上下舒坦。

琼海博鳌乐城元宵吃鸡颇为有趣。多年来,琼海博鳌乐城就有元宵节举办肥鸡比赛的独特民俗。元宵节这天,在青石砖铺就的老街两旁,各家门口都摆出一张八仙桌,桌上摆着一只泛着油光、让人垂涎欲滴的水煮鸡,由村里乡贤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夺魁肥鸡。肥鸡嘴里叼着鲜花,脖子挂着项链,象征美好生活。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据说,“赛肥鸡”活动是由明代祭祀城隍爷的祭礼演变而来。谁家的鸡最肥,说明谁家会养鸡,也是最勤劳的象征,自然会得到乡亲尊敬。

2015年元宵节,肥鸡比赛夺冠的是只17斤重的硕大肥鸡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3、定安吃艾粑

“定安艾粑飘出椰香浓”,元宵吃艾粑,是定安各地的传统。对于定安人来说,元宵节的主角不是汤圆而是艾粑。艾粑是用糯米粉包馅料制作的小吃,有各种馅类,芝麻类、花生类、椰丝类等。但它并不注重馅料,而更为注重糯米皮是否蒸得柔软滑而不粘,这才是真正的功夫。剥掉外面的一层绿绿的叶子,轻轻地咬一口,粘粘的,滑滑的,甜甜的,软软的,一股清清的椰香。

元宵吃艾粑象征吉祥和幸福,甜蜜和芬芳,丰收和欢乐,友好与情谊。不但自家人吃,还可赠送亲戚和朋友,寄托家乡人的淳朴感情和美好愿望。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4、元宵节吃笠饭

在定安、屯昌、琼海和文昌等地,元宵节还有吃笠饭的习惯。这是用野菠萝叶或者椰子叶编织成各种形状,再注入大米蒸熟的小吃。不同的形状有不同的吉祥寓意,比如说,枕头状寓意高枕无忧,生活舒适;元宝状寓意财富,表示财源滚滚;小鸡状则代表吉祥如意,事事顺利。

以前生活条件艰苦,人们做的笠饭没有放什么馅,就是白白的大米饭,味道清淡。经过蒸煮之后,大米饭融合了叶子的清新气味,虽无脂无油,却清香无比。清淡的笠饭,配上咸鸭蛋、酸豆角和咸菜,朴实却别具一番滋味。

在海南话发音中,“笠”叫“lap”,跟英文的“love(爱)”的发音相似,让人光是念着名字,就感觉出这道小吃的与众不同。除了闰年闰月吃,外嫁的女人要送笠回娘家,望父母健康平安;起新灶要做笠,寓意家门兴旺,烟火常在;新家入宅做笠,表示入宅大吉;出远门要带笠,祈求平安,还填饱肚子;平常日子也可以送笠,表达一方为对方真心付出和祝福。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5、海南苗族元宵节饭包糖

在海南苗族元宵节有一个独特的节日美食——饭包糖。不少人过蛋包饭、菜包饭,大概还没见过饭包糖,听起来貌似是一种别样的“汤圆”

饭包糖是海南苗族地区人的元宵节美食之一元宵当天蒸好一锅糯米用提前准备好的粽叶把糯米和红糖一起包起来准备好的饭包糖先祭祀祖先祭祀过后就可以全家一起享用了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6、元宵鱼茶待客。

鱼茶是五指山地区的黎族人民的美食之一用优质的高山糯米以及溪流中的新鲜小鱼搭配着密封腌制而成腌制好的鱼茶味道鲜美酸甜可口

元宵当天若是有人做客热情好客的黎家人民就会以鱼茶招待之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7、公期邀客享美食

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美舍村,元宵节是属于和亲朋好友相聚的好日子。

元宵节当天是美社村的公期,是全村人的重要节日,来家里的人越多,越是好的兆头。

公期当天,村里要举行拜公仪式,以祈求一年顺心如意。其次最重要的就是要招待宾客吃好喝好。从节前好几天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为公期做准备节日当天,亲朋好友手提礼物到主人家里,鞭炮声此起彼伏,门庭若市。人们凑满一桌就开始享用食物,石山黑豆腐白切黄皮鸡、炸排骨、海南粉石山羊打边炉,也都是让人欲罢不能的美味。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8、白沙县过大年”。

白沙县将正月十五日叫过大年,实指正月十四到十六这三日,民间吃元宵或油煎元宵。

以往,县里及农村必须举办挂灯、耍灯等民间文化主题活动。在其中以耍灯为主导,通夜拍戏,称“天亮戏”。并演出彩船、地驴、水兽、社火、龙灯、狮子座等民间舞,小朋友提着各种各样小灯笼在街上玩乐,四处热热闹闹,一派繁华景色。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情趣民俗。

1、元宵夜偷菜传情

海南元宵夜偷菜传情习俗也很有趣味。

看到媒体上有人调侃说,元宵夜如果你看到有人正在海南的一些菜地悄悄菜,千万不可大呼小叫——因为这其实这是海南流传多年的元宵习俗“偷青”。

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海南一些盛产瓜果蔬菜的地区,年轻男女便结伴到村外田园里“偷青”,采摘萝卜、黄瓜、青菜等一些新鲜的蔬菜带回家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史料显示,“偷青”的习俗早在民国时期就在文昌、琼海、澄迈等地就较为流行。元宵节晚上,年轻人打着灯笼走上山坡去“偷青(情)”。在年轻人看来,这一天的行动可以偷来一年的好运,偷来桃花的运、姑娘的情。如果小伙子喜欢谁家的姑娘,平日里又害羞不敢表白,就会抓住这个晚上去她家的菜地偷几把菜。这样,这一家姑娘就知道有小伙子爱上她了。而小伙子回家把偷来的菜交到妈妈手里,告诉妈妈这是谁家的,妈妈也会知道儿子喜欢上谁了,然后不动声色拿偷来的菜做一顿美味大餐给姑娘家送去,一方面是表达节日的祝福,另一方面也是对女方家做的一个表态。 

“偷青”年轻男女即使被菜园主人撞见,也绝不会挨骂。有些菜地主人还会主动采摘分量更大的蔬菜以分给这些。

甚至有些会唱歌的主人还会送“偷青”年轻男女祝福的文昌歌谣:“小姐姐,摘棵葱,保你聪明又伶俐;小哥哥,拔把芹,祝你勤劳又快活;小弟弟,来拿菜,愿你明朝发大财。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2、东方贴错春联元宵要补过年

海南东方人们在贴春联时,“忌”说错话,“忌”贴错春联,特别是小孩更不能把新贴的春联撕掉,否则,就代表不吉利、这一年不顺,那么就要在元宵节那天补过年。

如果在大年初一至初三发生了一些不吉利的事情,例如,拜公时忽然灯火或香烛熄灭、爆竹不响、春联被小孩撕破、吃饭落筷、打破碗碟、做恶梦……那也得在元宵节那天重新张贴对联,烧香点烛拜祖先,这种情况称为“补年”。

 海南元宵民俗的历史记载与今日留存


部分专业说明和图片来源网络;更多精彩图文请关注我的微信chy6494320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