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寿县的过年习俗有的已经消亡,是历史记忆了,这里再回顾下旧年俗

(2017-01-16 14:29:45)
标签:

过年习俗

美食

寿县

图片

文化

安徽省寿县的广大的人民历来勤劳淳朴。在岁时、礼仪、服饰、语言、婚丧喜庆和饮食起居等方面,因受南北文化的影响,瓦埠湖东边和西边方言都不同、沿淮与南部接近合肥和六安地区,风俗习惯有明显的差异。俗谚说:“家住十里地,各处一乡风。”

http://p3.pstatp.com/large/153600071358645032a3

过年期间的寿县古城

腊八是旧时候过年前一个重要节点。 农历十二月八日,是大吉大利结婚喜庆的日子,俗称“老日子”。此俗今在农村仍盛行;俗话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过了腊八,家家开始筹办年货了。现在由于生活宽裕了,物资丰富了,吃的、喝的、穿的、用的随时实地都可以买的到。加之网购习俗兴起,农村的过年前赶大集采办年货也没有以前热闹了,加之年轻人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了,所以显得冷清了很多。

http://p1.pstatp.com/large/15340004d2e32fd47f20

寿县农村过年前集市

腊月十八或者十九要大扫除。俗话说:”十八扫发,十九扫有“。都是寄寓美好的希望的。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窗花。也就是民间的剪纸艺术。这几个习俗基本都已经消亡了。

http://p1.pstatp.com/large/1536000714e5fd3d91e4

节日中的寿县古城南门

祭灶是过年前较为隆重的一个节日。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安徽有的地方是二十四日),为“祭灶日”,又叫“小年”,俗有“庄祭三,买祭四”之说。旧时,厨房锅灶上砌有一个神龛子,叫“灶王庙”,上面贴有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像,里面放着木质的灶神牌位,上写着:“东厨司命九灵黄帝灶君位”,两侧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横批“水火平安”。晚间,家主用黄表纸写上全家人数(要多报)、户主姓名、居住地址,叫“灶书”。然后,放鞭炮、烧灶书、剪马草于灶前,并祷告:“剪马草、备马料,大马喂得咴咴叫,小马喂得满岗跑。上天好话多多讲,坏话莫要提,下界多带米少带柴,多多带些小红孩,多带跑马射箭的,少带穿针引线的……”送“灶神”上天,又叫灶奶奶“走娘家”(传说灶奶奶是玉皇太帝的女儿)。送“灶神”时,还用糯米饭和灶糖粘灶王爷、灶奶奶的嘴,意思是上天言好事。俗说:“老灶爷上西天,好话多讲。”祭灶送走的灶王爷要在大年三十晚上过了零点以后放鞭炮接回来,让其继续履行其职责,俗称“接灶”。

http://p3.pstatp.com/large/1532000711b5dd426185

寿县古城

除夕不眠夜。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为除夕,又叫“过年”,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日,从早晨起打扫卫生,洗刷家具。备祭品,煮菜肴。中午不吃饭,吃点做好挂面院子填填肚子,留着晚上吃大鱼大肉;贴春联(也叫门对子),门前子,多用“斗方”写福字,现在受外地风俗影响,也喜欢倒着贴福字了,寓意“福到了”。

http://p3.pstatp.com/large/153200070f0f421d369c

贴倒福字

春联贴上,要债的也不再上门讨要。但是家里如果老人去世的当年不贴门对子,如果要贴,不能红纸写门对子,要用黄色字写门对子,或者干脆一张黄表纸或白纸写“守孝”两字,第二年贴蓝色门对,第三年贴绿色门对,第四年才恢复红色门对。

http://p3.pstatp.com/large/1532000715e9ad0c4bd1

寿县古城图片


以前的农村过年时候要挑满三天用水,并在井旁烧香、放鞭炮“封井”。晚间,堂上烛火通明,供品齐备,即放鞭炮,烧香叩头拜家祖,长辈先叩,女的不叩。拜毕,全家团聚,吃年饭。碗筷要多拿几副,即是没有那么多人吃饭,也要把所有作为摆满,预示添人进口;菜要十碗,鱼和圆子不能少,谓之”十全十美”,全家团圆,鱼一般当天是动筷子的,年后才给吃,寓意年年有余;煮够三天饭,示意三天不下生;碗内要留点饭菜,叫“留仓底”,预示来年丰收。除夕不留客,但也不在外作客。饭后,晚辈给长辈“辞岁”,老人要给“压岁钱”。夜间,阖家围着火盆“守岁”,称“一夜年双岁,五更分二年”,是民间的一种心愿,表示一年太早地度过,迎来人勤春早,喜庆丰收的一年。此俗沿袭至今。

http://p3.pstatp.com/large/15340004d64e66f72726

丰盛的年夜饭

除夕夜有给耕牛喂饭的习俗。俗说:“打一千,骂一万,只要年三十晚上一顿饭”。因农村不用耕牛了,此俗至今在农村不存在了。夜近五更,用香、烛、纸、炮接“灶君”回来保“平安”,叫“接灶”。此时,鞭炮声此起彼伏,一直到拂晓,与接年炮、开门炮首尾相应。贴占春联、挂年画、辞岁、守岁等习俗一直相沿至今。现在除夕夜除放花炮、焰花外,多阖家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录制的春节文艺联欢晚会节目。零点钟响,联欢会节目主持人向全国人民恭贺新的一年来。电话、手机拜年的兴起是以前没有的。

http://p1.pstatp.com/large/15a10001592215e391dd

寿县古城放烟火

春节。 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早晨,男女老少身穿新衣,家家户户点灯、点烛、焚香、放鞭炮、烧纸磕头,喜气洋洋迎新年。今仅保留点烛、放鞭炮。早饭过后出门拜年,遇熟人拱手互致问候:“恭喜发财”;今多握手互贺:“新年好”。来客,敬烟茶、糖果、糕点等食品;关系亲密的拜年者多带糖果、烟酒等礼品,被贺人家要留酒饭。

http://p3.pstatp.com/large/1538000705a406781e29

民俗表演

拜年习俗有“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之俗,今仍保留。初一至初三,早饭有初一挂面或饺子;初二汤圆;初三饺子或挂面的规矩。为了吉利,初一、初二禁忌颇多,如不能动针剪、扫地、挑水、煮新饭、不可向外泼水、出外讨债、不借钱、不打人骂人、不倒垃圾,忌说不吉利的话等。

http://p1.pstatp.com/large/1538000705db9b007b62

民俗表演

初三早晨“送年”,形式同初一。送年后,撤掉供品、倒掉垃圾、泼掉废水,开始煮新饭。挑第一担水时,要在井旁烧香、放鞭炮,表示解封敬井,一切活动恢复正常,亲朋好友来往无所禁忌。初四为忌日,初四租“戳事”谐音,谓之出门有事;视初五为“破五”,是两天日,不走亲戚,不串门子,商店不开门;现在已经没有这个习俗了。

http://p3.pstatp.com/large/15340004d78b018ac582

民俗表演

农谚有:“正月十五大似年,吃块肥肉好种田”。农历正月十五后,择一日叫牛(使牛),也叫“开耕”,即春耕开始,首次使牛。套牛时,择牛头方向,哪方犁(利),将牛头朝哪方套。叫牛后,可以随便使牛。此习俗已经消亡。

http://p3.pstatp.com/large/159d0001cf5e7e615120

舞龙表演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夜称元夜,也叫“元宵节”、灯节。“正月十五大似年”,是旧时春节的高潮,家家户户门前挂红灯,早中晚点烛、放鞭炮、焚香叩头。早上食元宵(糯米汤圆);早上菜肴丰盛,饭后炒花生、瓜子,谓之“炒虼蚤”(含卫生之意)。晚上,有龙灯、狮子灯、彩船、高跷、花鼓、花挑、各种灯戏,通宵达旦,热闹非凡,谓之“闹元宵”。有早过十五晚过年说话,但是现在都没有这个讲究了。

http://p3.pstatp.com/large/159f000156f0b903ad4d

寿县保义镇舞龙表演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