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寿县取“安丰”为之地名城镇有“安丰镇”、“安丰塘镇”,且“安丰塘镇”下面还有个“安丰村”,此乃也是历史上“安丰城“故地也。“安丰”在西汉王莽时期谓之“美丰”,经过历代战乱及迁移,古今“安丰”所在地早已“物是人非”了。古人对“安丰”历史变迁有多次考证,并录入历史典籍,下面就“安丰”这两个字出现在史书上面的记载,择录分析如下:
北魏(公元386-557)郦道元的《水经注》之《卷三十二》决水词条下云: “决水(注:今史河)出庐江(注:即庐江郡)雩娄(yú lóu)县南大别山......。“
“北过其县东,县故吴也。《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是也。《晋书地道记》云:在安丰县之西南,即其界也。故《地理志》 曰:决水出雩娄。”
“又北过安丰县东。决水自雩娄县北,迳鸡备亭。《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吴败诸侯之师于鸡父
者也。安丰县故城,今边城郡治也。王莽之美丰也。世祖建武八年(注: 东汉 公元32年),封大将军、 凉州牧窦融为侯国,晋立安丰郡。”
【作者译文:史河发源地是出自当时称为“庐江郡”的“雩娄县”南的大别山.....向北流去,流经雩娄县城的东边,此地原属于“吴国”。《春秋左传》记载襄公二十六年”楚国”讨伐”吴国”,军队到了雩娄县,听说’吴国”有准备就班师回朝了,《晋书地道记》也记载说“安丰县”的西南是当时”吴楚“争霸的边界,所以《汉书.地理志》说:史河发源于“雩娄县”北。史河又向北流过“安丰县”东面,流经“ 鸡备亭”。就是史书《春秋·昭公二十三年》记载的吴国打败诸侯国联军的叫“鸡父”地方,是“安丰县城”原来老城所在地,现在叫“边城郡”的治所的所在地,西汉王莽时期改称“安丰”叫“美丰”,到了东汉时期即公元32年,封给大将军,凉州牧窦融的做了侯国,晋朝在此地立“安丰郡”。]
《水经注》之《卷三十二》之沘水词条下云:
“沘(bǐ)水(今淠河,寿县和霍邱界河)出庐江灊(qián )县(注:今霍山县)西南,
西南,霍山东北。……《地理志》曰沘
,水出沘山,不言霍山,沘,字或作淠。淠(pì)水又东北迳“博安县”,泄水出焉。淠水又西北迳“马亭城”,又西北迳六安县故城西,县故皋陶国,也……。”
【作者译文:今天的淠河出之霍山县,原来叫沘(bǐ)水, 淠水东北流经“博安县“,又有支流泄水汇合,又西北流过原来的六安县城西面,六安县是原来的皋陶(音姚)国……….,】
“汉高帝元年,别为衡山国,五年属淮南,文帝十六年,复为衡山国,武帝元 狩二年,别为六安国,王莽之安风也,…………淠水又西北,分为二水,”芍陂”出焉。又北迳五门亭西,西北流迳安丰县故城西,《晋书地道记》:安丰郡之属县 也,俗名之曰安城矣。”
【作者译文: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六安国又称为衡山国,公元前201年划给淮南国,文帝十六年又恢复为衡山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又改为“六安国”,到了西汉王莽时期又叫“安风”……淠河向西北流去,又分为两条河流部分,一条流经“芍陂”,经过“芍陂”流出后,又向北流经“五门亭”西边,再向西北流过安丰县原来老城西边,《晋书地道记》说安丰县是安丰郡的一个县,俗称“安城”。】
上面是古人关于对“安丰”的来龙去脉的考证和记载,古人把“安丰县”的变迁及和“安丰郡”的关系都整理的很清楚了,那”安丰郡”的管辖范围是如何变迁的,及后来的“安丰郡”及“安丰县”都去那里。下面就就史料记载再结合今人考证,作一个分析和探讨:
一、 历史上的“安丰郡”是何时?何地建立?怎么迁移的。“安丰郡”建立在“西晋”年间,另一种说话是建立在“三国”黄初二年,“三国”后面就是司马懿后代废了操作的后代-魏元帝而建立“西晋”,暂且不去探究“安丰郡”过去是那个朝代设立的,当初是分庐江郡西北五个县,设立安丰郡,治所在安风县,其故地为今霍邱县县城关镇许集村,其管辖范围是:蓼(霍邱)、寿县、安风、雩娄等县。“安丰郡”先后隶属“豫州”、“南豫州”。公元535年安丰郡迁移治所,于今天寿县原来戈店乡安丰塘西北角的原来安丰城故地。后升安丰郡为安丰州,治所仍在安丰城,辖区不变,隋大业三年(公元583)废除安丰郡(州),保留安丰县,霍邱的那个“安风”也随之撤建,“安风”原属地成为今之霍邱县和古时安丰县的属地,唐朝基本没有变化,到了宋朝,特别是到了“南宋”,因淮河是宋金对峙的前线,升“安丰”为“安丰军”(军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管辖范围:今天的霍邱县,寿县及古时安丰县,治所在安丰城,安丰军和当时的庐州军是南宋抗金的前沿阵地,隶属淮南西路管辖(路相当于一个副省级单位),由于战争不断,故今之寿县人祖先很少能追溯到南宋以前的土著了,因为战乱频发,当时不是逃亡就是战死。元朝建立后,升“安丰军”为“安丰路”,(今天安丰附近还有老人把赶集称为到“安丰路”)管辖范围不变,等于相当于今天政治级别增加了,待遇提升了。
二、“安丰”这个“地级市”是怎么消失的。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大爆发,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今天凤阳人,所以今天的寿县和原来的安丰县都是战乱地区,成为义军和元朝军队,以及义军之间争夺而战斗的中心地带。当时叫“红巾军”义军首领刘福通保了韩山童的儿子“小明王”韩林儿在亳州称帝(韩在起义前就被杀),后来“小明王”进驻“安丰城”,1358年刘福通攻占当时的汴梁,今之开封。把“小明王”韩林儿迁来,建都“汴梁”。由于“红巾军”三路北伐大军失利,加之此时元朝大军逼近汴梁,不得已情况下,在公元1359年,刘福通保“小明王”撤退到“安丰城”,在公元1362年,刘福通令不成想到是:另一路起义军张士诚的手下吕珍乘机围困攻打安丰城,刘福通急令朱元璋带兵前来解围,“老朱”亲帅大军星夜兼程北上,但是大军在去安丰的半路上,安丰城破,刘福通战死,但是吕珍没敢“弑君”杀“小明王”。等“老朱”赶到安丰城后,看到是“安丰城”的残垣断壁,“安丰城”已经毁于战火。于是“老朱”一个冲锋,大败吕珍,救出“小明王”,后安置“小明王”于今天滁州市。到了1366年,元朝已经是“强弩之末”,眼看就要玩完了,但是“小明王”不死,他“老朱”当皇帝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老朱”就派廖永忠去接“小明王”到今天的南京,途经今天南京六合西南,“小明王”乘坐船沉没,“溺水死亡”(《明实录》的说法),所以才有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的大明朝。明朝建立后因“安丰城”毁于战火,治所迁寿州,安丰县建制已经不存在了,明朝寿县安丰一带属于直隶下面凤阳府管辖(因明初定都南京,属于中央直辖,后朱棣迁都于北京,直隶改称南直隶,北京附近地区叫北直隶)。清朝沿用行省制度,清初期全国18个省,5个边疆地区的将军府辖区。当时寿县(安丰地区)属于江南省寿州管辖。1667请康熙年间分江南省为江苏和安徽两省,寿县(安丰地区)归安徽省管辖。
三、
新时期的安丰又经历怎么样的变迁?民国沿用清朝行省制度,安丰地区仍是寿县的管辖范围。建国后在1958年安徽省成立了“安丰县”,县治所,原石集镇,今之安丰镇,县镇府所在地,今安丰中学校园内(原来八栋砖瓦平房就是县委大院),管辖范围寿县堰口镇真武庙东西一线(西到双桥镇,东到今天长丰县庄墓)以南的寿县乡镇。安丰县成立一年就裁撤,管辖地仍然归寿县,(后庄墓一带划给新成立的长丰县)。裁撤安丰县后,成立个安丰区,管辖范围是:原石集镇,原谷贝乡等乡镇。1991年寿县撤区并乡,安丰镇成立,其以石集镇为基础并入谷贝乡等其他乡镇建立的。在此期间,寿县原戈店乡等几个乡镇合并成立“安丰塘”镇。
“安丰”这个地名经过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先是出现大别山麓史河流域的一个小县城,后又变成相当于今之地级市一样的“安丰郡”、“安丰军”、“安丰路”,以至于后来又降级成“安丰县”,乃至被寿县兼并了,现在只是一个镇了,其治所也历经迁移,早已经是“沧海桑田”之变,今之“安丰”地域范围已非古之“安丰”地域 ,古代出现在寿县的“安丰城”今也只有“安丰城”遗址了,所在地是安丰塘西北角之处安丰村,寿县“十字路”到“迎河集”公路穿“城”而过也!(一家之言,难免疏漏,敬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