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传播有哪些特点?
1.更加迅捷,更具实时性,时效性更强。基于互联网技术,网络媒体传播信息速度快捷、来源广泛、制作发布信息简便,可以使群众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媒体可以随时更新发布新闻。
2.更强的互动性。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也存在着互动性,但是这种互动具有滞后性,受众并不能将自己的观点、想法即时反馈给传统媒体,但是网络媒体可以做到这一点。基于微博、微信、博客以及论坛社区等,网络媒体可以与受众建立起即时有效的信息双向沟通。
3.更加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多媒体化。不同于传统媒体形式的单一性,网络媒体传播整合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的优势,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于一身,使受众能够更直观清晰地了解信息。
4.信息的海量性与开放性。传统媒体展现给受众的信息是有限的,但网络媒体则不尽然。于互联网,受众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对原本信息进行深层挖掘,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而不是被传统媒体的舆论导向牵着走。网络媒体传播具有一种全球性,而这种更广的传播范围实际上表面了网络传播的开放性。
5.网络媒体传播的个性化。与传统媒体受众“被动接收信息”不同的是,网络媒体传播可以说是以网络环境为基础,基于信息用户的信息使用习惯、偏好与特点,向用户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服务的“受众个性化”的传播方式。
6.全方位的数字化。网络媒体传播的一个特征是数字化的传播方式,方便不同形式的信息之间的相互转换。
早期的“魔弹论”(“靶子论”、“皮下注射论”)在网络中还能起到作用吗?
我认为早期的“魔弹论”(“靶子论”、“皮下注射论”)在当今网络中依然能够起到一定作用。
在网络世界里,每一位受众都可以从信息的消极接受、被动参与者,转变成有思想、有主见的积极参与者;现今的网络环境也与早期“魔弹论”提出时的社会背景想去甚远,但这并不代表“魔弹论”不能在网络社会中起到作用。
恰恰相反,以某些社会新闻为例,当曝光出某种食品被检测出对人体有害,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其实很难判断消息的真假、来源是否可靠,但如果经过各种网络平台的煽风点火,就极其容易在受众之间引起恐慌。而网络传播的迅捷性、开放性等特点,会让消息在短时间内快速发酵,即使一部分网络受众能够保持清醒,但相当一部分受众会受其影响。
此类情况在微信群、朋友圈中相当常见,经常可以看见有亲朋好友在微信中分享一些文章的链接,大多数都与食品安全等社会公共问题有关,这些影响到我们切身利益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受众心理的恐慌,从而使受众不自觉的转发,一部分程度上确实左右了受众的态度与意见。
所以说,早期的“魔弹论”确实能在当今网络起到一定的作用。
大众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沉默的螺旋”、“议题设置”、“把关人”、“培养理论”(“涵化理论”)、“使用与满足”、“社会差异论”、“有限效果论”等概念和理论在网络传播学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1.
意见领袖
传统意义上的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而网络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是网民,他们既可以是消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是消息的接收者,不存在绝对的意见领袖或是受众的身份划分,更为灵活。
传统意见领袖的领袖地位形成需要日积月累才能使自己的观点在群体中传开,然后才能逐渐树立威信,成为群体中某一领域的意见领袖,花费的时间相当漫长;
而网络传播学中,以互联网为基础、新媒体为依托,在短时间内就能进行大范围的传播,且基本不受时空的限制,传播信息能快速得到人们的支持或反对。因此,网络意见领袖的威望形成时间比传统意见领袖的形成时间更迅速。
传统意见领袖更多依靠面对面的交流来打动受众,强化其传播效果,需要强大的自信与交流能力;
而网络意见领袖则给了那些有思想,但不善于在人前表达自己的人一个机会。所以在现实中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却可能是网络中受人追捧的意见领袖。
此外,传统意见领袖存在周期相对较长、存在形态相对集中,且意见领袖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而反观网络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则与之相反:存在周期相对较短、存在形态相对分散,意见领袖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随时可能破裂。
2.沉默的螺旋
传统定义表明,随着主流意见在媒体上占据了与其相称的比例,持少数意见的人表达自己观点的可能性逐渐降低,因为人具有被群体孤立的恐惧。相反地,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的立场正在为公众所接受,他就会变得更加勇于表达自己。由此造成了一方声音越来越强,另一方则越来越弱。
而在网络传播中,由于互联网的普遍性、平等性、自由性、匿名性以及不受地域限制,事实上很难对互联网受众施加群体压力。尤其是“匿名性”,可以给网名提供一层保护壳,所以在网络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的效果不可避免遭到了弱化。
甚至在此条件下,出现了网络传播中的“反沉默的螺旋”现象。“反沉默螺旋”是一种传播流动模式,即公众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能自我思考与分析,最终由弱势转换上升成强势的一方。
但是,即使是在网络时代下,“沉默的螺旋”理论也不会沉没,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群体压力不会消失,受众依然会害怕被孤立、害怕网络暴力。我们经常能在网络上看到新闻热点的弱势方被称为水军、遭受语言暴力,更有甚者被人肉,影响现实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时代下的“公众意见”形成比任何形式的传播形式都要更为迅速、范围更广,所以网络时代不可能淘汰“沉默的螺旋”。
3.议题设置
议题设置是指大众传播对某些议题的着重强调和这些议题在公众中受重视的程度构成强烈的正比关系。
而在网络传播中,议题设置在某些方面不可避免的被弱化。在互联网中,受众拥有更多获得信息的渠道,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搜索感兴趣的议题。
且在网络传播中,议题设置的主体更加多元化,所需要的门槛也越来越低,这些都会弱化议题设置原本在大众传播中的效果。
4.把关人
“把关人”身份的变化:传统传播中把关人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内部工作人员,例如记者、作家、编辑等等;而在网络传播时代,普通网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担任把关人的角色。
此外,正是由于普通网民的介入,每个人都有发布、筛选信息的权利,“专业把关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名存实亡。
再者,因为网络本身的开放性、信息的海量性,都对把关人理论造成了冲击。把关人很难掌控把关信息的标准,导致网络信息鱼龙混杂。
“把关人”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效果是被弱化了的。
5.培养理论(涵化理论)
“涵化理论”研究者认为电视信息是单向传播,电视作为主导性叙述主体在传播中起到控制与操纵的作用:但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与受众是双向互动的,人们亲身参加网络虚拟环境的构建。
“涵化理论”认为信息系统与受众认知之间是线性正相关关系,但是网络传播的互动性与参与性颠覆了这种建构,网络传播并非简单的“刺激—反应”模式可以解释。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渗透人们的认知,人们难免会被网络媒介所改造,但是网络却是对传统涵化理论的一种颠覆和重构,因为网络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原有的认知。
6.使用与满足
该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而在网络传播的时代,研究者们更加关注网络媒介中受众的选择、满足与主体性;网络媒体下的“使用与满足”在某种意义下超越了传统媒体,如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主导的心理需求等。
7.社会差异论
在互联网匿名性、虚拟性、普遍性、平等性等特征下,社会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网络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供相对平等的交流平台,但这种差异是不会消失的。
8.
有限效果论
有限效果论的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做出某种决定时,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理论对于理解传播效果形成条件和复杂性具有一定意义,但是在网络时代下,有限效果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就显得不太符合现代信息社会的情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