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里的小透明
(2020-01-10 16:50:17)
一、情况概述。
叮咚比较安静内向的小男孩儿,父母均为医务工作者,工作繁忙,日常生活大多有奶奶照料。在一次社会活动中,我请大家邀请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做游戏,大家都邀请了自己的好朋友,但是只有叮咚一个人孤零零的坐在座位上,相当失落与不解的看着大家。我有些意外和震惊,小朋友每天在幼儿园朝夕相处,一起生活、一起游戏,怎么会没有交往的同伴?这引发了我的思考与观察。
二、观察记录。
1.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拿出自发组队进行拍球pk赛,叮咚一个人在一旁看着。当有人靠近时,他会说:“你让一下,你让一下。”渐渐的,很多小朋友纷纷加入、加油助威,大家你叫我,我叫你,但是没有人来叫叮咚一起参加,叮咚也没有想要参加的意思,离其他人远远的。
三、原因分析。
1.幼儿自身的因素。
家庭中父母的性格和教养方式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定程度的影响。叮咚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工作十分繁忙,日常生活大多有奶奶照料。老年人精力体力有限,很少带叮咚出门,经常在家活动,从而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发展。
四、教育措施。
1.师幼交往方面。
(1)进行个别接触。
教师要亲近每一位幼儿,不忽视他们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至,他们都希望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孩子。我利用各种机会对叮咚进行个别接触,对叮咚说一句关心的话、送给叮咚一个微笑、经常亲切的抚摸叮咚,让他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关心。
(2)找准时机地表扬、鼓励。
适时的表扬能帮助幼儿提高自信心,可以强化幼儿的行为,而且也使得被表扬的行为成为其他幼儿模仿的对象,增加幼儿在同伴心中的地位。
(3)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游戏的规则和技能。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获得最大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帮助叮咚了解更多游戏规则,从而有秩序的加入同伴的游戏;引导叮咚创造自己的游戏并发出邀请,从而吸引同伴对叮咚的关注与亲近。
(4)通过多种形式渗透社交教育。
利用故事等形式教导幼儿友谊的认识,关心每一个伙伴,有效的促进了他们对友谊特性的认知发展,互相帮助和冲突解决的行为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2. 家园共育方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园配合是教育幼儿最好的渠道。为此我和家长联系,要求家长和老师配合,注重培养叮咚的社会交往技能。
(1)培养叮咚的独立性,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提高自我认识和自信心。
(2)在公共场合,鼓励叮咚与其他人交往,肯定他人的友好行为,感受来自他人的善意。
(3)鼓励叮咚养成喜欢帮助他人的好习惯。
五、教育效果。
经过家园共同努力,叮咚的交往行为和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变。虽然还没有成为班级里的人气旺,但也绝不是以前那个小透明了,他已经有了好几个的好朋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