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简单来说就是描述人的主观意识,写人物的情绪和意识的流动,行文逻辑大致为心理逻辑,也可以说没有逻辑。20世纪初发端于英国,30至4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盛行于欧洲各国。意识流原本是一个心理学和哲学理论的用语。在威廉 ·詹姆斯《心理学原理》中,他多次谈到意识流。他认为,“意识对他自己来说并不是以劈成碎片的样子出现的。像 “链条'或 系列'这样一些字眼都不能恰当地描述意识最初使自己呈现出来的样子。它不是连接在一起的东西,它流动着。“河”或“流”这样的比喻才能最自然地把它描写出来。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 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意识与流的比喻对意识流小说家影响相当大。这种术语被运用到文学评论中有三层意思: 一是指现代主义的一个小说流派;二是一种小说文体; 三是指表现人物意识活动和心理的一种技巧。
虽然说意识流小说兴盛是在20世纪20至30年代,40年代之后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意识流小说了。即使这样,经过意识流小说家运用和创新的意识流技巧,也一直持续不断地对作家们产生着巨大影响,意识流小说的艺术手法被作家大量运用于作品创作中,所以不妨我们来总结一下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征也可以说是意识流小说技巧:
一、是着重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
意识流小说们着重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大量篇幅深刻挖掘人物的心灵,同时,以人物的意识流来推动情节发展(严格来说,意识流小说没有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就是人物的意识流),人物的情绪波动,环境变换。这于传统小说只是把内心世界描写作为辅助表达人物来说是一大特色。并且,靠意识流推动情节发展,也就是说不需要作家从第三视角来安排情节,也相当于不再运用人物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的功能,因为一切都是靠人物意识发展的,或回忆,或无意识的联想想象,以此来表现一切的事物,这些原本属于作家的功能都被小说中人物抢占去,那么就不需要作家从旁叙述了,也就是意识流小说家们主张的“作家退出作品”。因为意识流小说家注意到,通过内心世界的描写能够更深层次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创造更加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尤利西斯》——意识流小说登峰造极之作,我将以之为例,来讲解意识流小说的这一大特征。
《尤利西斯》讲的是都柏林三个普通人18小时里的意识流及其生活,第一部分讲斯蒂芬的活动和意识,第二部分写布鲁姆一天中的经历和意识流动,第三部分写布鲁姆和斯蒂芬的交流及布鲁姆妻子茉莉的意识流动。诚如我所说的意识流小说的第一大特点,全书很大篇幅都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回忆等内心世界的变换来构造整部作品,按照教科书来讲,《尤利西斯》的情节架构都是以希腊神话《奥德修斯》为框架的,也有的《尤利西斯》版本注释了与《奥德修斯》对应的情节,但《奥德修斯》毕竟是写了战神奥德修斯利用木马屠城记赢得战争的十年和回家路上触怒了海神而滞留于海上的十年,而这部小说却用了18个小时就完成了整部作品,所以对于对仗《奥德修斯》情节架构来说难度可想而知,有一定的对应但不完全对应,或者说这种对应有戏称成分在内,但不否认该作品中人物形象与《奥德修斯》的对照,以此来反应古今人性差异。就情节来说还是以人物的意识流动为主线的。
《尤利西斯》亦通过人物的意识活动,为我们展现了整个爱尔兰社会。乔伊斯说过“一切大作家,都首先是民族的作家,正因为有强烈的民族精神,最后才能成为国际作家。”而乔伊斯的漂流他乡,也正是为了更加客观真实地描写爱尔兰及其人民,永远的保存爱尔兰民族。“我永远都是写都柏林的,因为只要我能抓到都柏林的心,我就能抓到全世界一切城市的心。”乔伊斯以高超的观察力,对整个都柏林进行描写,而使得其具有世界性的广泛及一般意义。小说把殖民统治者的罪恶撕开给我们看,同时歌颂了爱尔兰的民族解放精神。如12章中,在巴尼·基尔南酒店,阿尔夫·伯根通过回忆,向布鲁姆描绘了曾几何时举行的一场军民拳击比赛。关于大高个的英国兵珀西·贝内特和小个子都柏林人迈勒·基奥的一场较量,虽然迈勒体格上完全不及英国人,但是因拳术高明把打了英国兵打了“一个落花流水。” 阿尔夫夸张诙谐激情澎湃地描述了这场拳击赛是“一场历史性的大决战”,是“ 一场殊死战,台上你死我活,台下激动万分”,行文充满了民族自豪。如“爱尔兰勇士立即对准贝内特的下巴尖回敬一记硬拳。英国兵躲过这一拳,可是都柏林人使了个左肘弯,正落在他身上,打了他个仰天倒。”迈勒获胜后,“全场观众爆发出疯狂的欢呼声。”这里写英国兵和柏林人的搏击,实质是写弱小的爱尔兰民族同英国的角逐。阿尔夫激情澎湃地回想搏击赛,也在倾吐被入侵的怨愤以及战胜英国佬的兴奋,生动地表现了爱尔兰民族想要彻底打倒侵犯的深深执念。同时痛斥爱尔兰民族的精神萎谢和守旧的宗教观念和褊狭的民族主义。乔伊斯用流亡展示自己的反抗与叛逆。在艺术表现上,亦通过《尤利西斯》人物的意识流动展现酒馆街道,颠沛流离的醉汉,饥肠辘辘的妇人和小孩,反犹太主义,性的渴望等等,以此反应爱尔兰社会问题,此不再具体举例。
二、是采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的创新技法
意识流作家们认为“井然有序的传统小说既无法真实反映混乱无序和错综复杂的现代经验与现代意识,也难以确切地表达他们对新的历史氛围与社会现实的洞察力”,所以他们将描写的重点从外部的客观存在转向内部主观世界的描写,寻找到以下两种技法更好的表现复杂的现代社会和现代精神危机混乱,在继承和发扬上,(之前就存在,但不会想像意识流小说家一样浓墨重彩的采用),大量采用人物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
1.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并不是一开始就运用于文学的,而是从弗洛伊德那里转嫁而来。起初,自由联想是弗洛伊德治疗病人的一种方式,就是使病人通过自由联想,进入无意识状态,进而启发,诱导患者脑袋里呈现什么就表达什么,这些语言貌似是紊乱无序,碎片化的,无法联系起来的,但却能找到与他们内心的联系,是潜意识的表现。在自由联想过程中,脑中自动会出现很多景象,也许没有什么的连续性,是片段式的,跳跃的,或者说不重要的,细枝末节的,可能与谈到的题目没有大的关联。以刘鸣九的《意识流》中解释,“自由联想”,其实是“无意识的一种外化,是精神的一种裸露,是深层心理中的愿望的表达。它是最真实的、原始的真实,没有任何矫情的、美化的、防范的、隐蔽的成分,或者用弗洛伊德后期的术语来表达,这是本我的表现......”正因如此,弗洛伊德认为最好地表现人物内心,让之不能虚掩的方法,就是自由联想。意识流小说家在探寻中,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发现,意识流简直是最好的表现人物精神的手法,把它移入融合到小说创作中去。显然,这一引入大获成功。与弗洛伊德相似的,意识流小说家门认为人物的内在自我联想的无意识能够能好地体现性格、情感,因而能够探索到更深层次的人物内心世界,不为人知的真实的主观感受。因为在历史氛围与社会现实条件之下,人们的行为、表达难免会因为人际,生存,心理等各种外在乃至内在因素迫使下,表现出心口不一,表里不一。要是他们去表露自己最真实的东西,卸下伪装,唯有摆脱制约其行为举止种种束缚。而通过运用自由联想的手法,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意识流,可以冲破这层障碍,呈现给读者最真实的人物。当人物浮想联翩,思绪万千时,或零碎的,或完整,或重要的,或细枝末节的,或清晰的,或模糊的,关于饮食的,关于工作的,关于男女的,连成一张网,总有若隐若现的联系。它们丰富,真实,形象,自由,较为深入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捕捉人物心灵运行的真实轨迹。用伍尔芙的话说,就是无数个乱七八遭的想法在脑海里闪过,千千万万种情感,交织、矛盾、消散,“心灵绝不能满足于被动地容纳一个又一个的感觉”。
并且,意识流小说对于联想手法还有所创新,他们把传统联想中“连接点”“逻辑联系”等代之以“心理时间”,因而大大扩充了小说容量,穿梭于过去,现在,未来,乡野,都市,时而现实,时而虚幻,时而童年,时而老年。有意识的无意识的,真实的虚幻的,时间的空间的界限不复存在。小说随人物思想的跳跃而跳跃,客观上的24小时如读者看书似极速体验书中生命的一生,而意识流小说通过此手法可以在极短的物理时间里呈现人物乃至社会无限的变化,进而更全面的表现出人物情感心理的真实变化,复杂丰富的精神历程体验,环境的沧海桑田等。正如福克纳所说:“我可以像上帝一样,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随意调度书中的人物,结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效果极好。”他的意识流小说 《喧哗与骚动》实际时间只有4天; 伍尔芙的《到灯塔去》,实际时间是相间了10年的2天;乔伊斯的 《尤利西斯》,实际时间只有18个小时;杜夏丹的《月桂树被砍掉了》也只有6个小时。然而,意识流小说所涵盖绝不是实际的几小时,几天的活动经历,而是利用自由联想丰富饱满“心里时间”,凭借意识流以此随意地,跳跃地,横跨地,突兀地穿梭于随时随地,脑中意想的,真实的,回忆的,现实的,人物的,社会的,反复颠倒,重叠,推进,展现出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并且自由联想的优点还在于省去了作者构思情节所浪费的笔墨和篇幅。《尤利西斯》中也大量采用自由联想的表现手法,并且在主人公布鲁姆那里体现得颇佳。布鲁姆是犹太人却生活在大多持反犹太观点的都柏林人中,身上挥之不去的孤独和被同化甚至是异化的感受;其父的自尽,其子少小夭折,都令他倍感失落愁苦;妻子茉莉与其他男人的勾当他知道却因为很大部分是自己的原因,而无法启齿 ,用中国俗语表达“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种种无奈,心酸,悲痛,导致了布鲁姆怯懦的性格,凡此种种飘荡在他的意识流之中,也持续不断地控制着其自由联想。
2.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心灵本身与自己的对话”,就是人物心灵的直接表露,即用不作声的语言说出人物在某一特殊情景中的想法、感情、态度、念头等。许多评论家看来,内心独日等同于意识流,这是因为,意识流小说虽然是靠联想的轨迹来结构作品,但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内心独白意识流很大程度上就无法表达,所以内心独白顺理成章的成为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手法。
其实内心独白作为一种叙事手法,在西方文学中早已被使用,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采用大量的内心独白。 但是,意识流小说中的“内心独白”技法对于传统文学有创新之处。杜夏丹在 《内心独白在乔伊斯作品中的出现、起源和地位》一文中谈到意识流的“内心独白”时说,是“一个情节中一位人物的言语,其目的是把读者直接引人人物的内心生活,不用作者的任何解释或评论式干涉;同其他独白一样,它在理论上没有听众,也丕是丛嘴里讲出来的。但是它与传统的独白有下列几个方面的区别:在内容方面,它是那些存在于最靠近无意识深处的思想的表达; 在性质方面,它是超越逻辑组织的言语,当深层思想产生和到来时,它就把它们再创造一番;在形式上 ,它应用切成句法最小的单位的句子......”因此,现代意识流的内心独白创新点在于,没有表现那些有次序的,逻辑的,受理性控制的,能够被理解的内心活动,而是采用无序的,没有逻辑的,感性的,无意识的,不连贯的,不管读者是否懂的“内心独白”,而这些无意识状态的内心独白更能深入人物内心深处。并且文辞是否优美,是否运用排比,对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也并不重要。我们可以发现《尤利西斯》中语言并不优美,甚至不乏粗俗的成分。“作品中运用的语言也常常是不合语法规范、缺乏逻辑条理的,甚至是颠三倒四,混乱不堪的”。虽然内心独白的语言似乎无章可循,经过仔细地全面地探索顺藤摸瓜,也或者说隐约地,这些无序独白的一个个连接枢纽能被我们发现,并最终呈网状的表现出人物个性性格,呈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行文的暗线,整体的思路。《尤利西斯》中关于茉莉部分,已是夜深她躺在床上思绪万千,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在乔伊斯的描写中整个十八章没有段落,没有一个标点符号,时睡时醒,虚幻的梦,意识的流动,清醒的不清醒的内心独白一哄而上,流淌在整个57页书本里,这种高超的内心独白式意识流技法被乔伊斯运用得炉火纯青,把茉莉的心理向读者展露得淋漓尽致。如美国评论家利昂所说,内心独白为我们“展现人物隐秘的愿望,披露那些也许是愧于表白,或者是愧于自我承认的东西,披露那些假象背后隐藏的东西,那些甚至可能是他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从而“为我们捕捉那些由头脑负责保持在意识之外的人类行为的来源”。
19世纪60年代后意识流小说的作家也越来越多,但因为其写作技法的难度并没有联结相当的流派,但是意识流小说家的创作技法是独树一帜的,《尤利西斯》这部把意识流手法运用得登峰造极的小说被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意识流小说家对内心世界浓墨重彩地描写,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表现手法的大量应用,开创了意识流小说的新时代,同时这些意识流手法也被运用于其他小说创作中,作为一种意识流创作手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书目: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英美意识流小说》、刘鸣九《意识流》、霍夫曼《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徐曙玉《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加载中…